花园的第一朵玫瑰

企业在绩效考评后,很多企业会根据考评的结果对员工进行强制排队,将员工按确定的比例分布评价为若干等级,例如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当然也有企业分为三档(A、B、C)或者五档(A、B、C、D、E)。通过对员工绩效的评价,企业的激励机制向表现优秀者倾斜。The
better my performance, the better my total compensation will
be。这样可以达到绩效管理正向引导的效果。
虽然所有的企业等级划分的原则基本相同,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两头少中间多,但不同的企业其等级划分比例分布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企业不同的文化特点。
在中国,华为是“狼性文化、竞争文化和危机文化”的代表,任正非的一篇《华为的冬天》充分体现了企业的危机意识,华为员工辛勤加班工作可以反映出竞争的压力和进取的动力。华为的员工绩效评价结果分为四个等级,A优秀占10%,B良好占30%,C一般占50%,D较差占10%。这个分配比例可以说是精心安排的,可以体现为以下两点:
1、危机意识:A和B一起所占比例为40%,应该说这个比例不低,但要跻身进去也并不容易,因为大部分员工(60%)是C和D,获得企业肯定的员工还是少数,这加强了员工的危机意识。
2、内部竞争:获得肯定的比例又看起来很大(40%),似乎大家都有机会,这一定程度达到促进员工努力工作,争取跻身A和B的效果,使内部竞争加强。
华为这种等级划分方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肯定少数的情况,使企业大多数员工的成就感受到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员工离职率较高的一个因素。
在国内的另一家优秀企业XX汽车公司,其绩效等级划分的比例为A占20%,B占75%,C占5%,为了体现公司对技术人才的重视,在企业的技术部门可以不评出C级员工。这也与XX汽车的企业文化是相契合的,其企业文化可以说具有非常强的家园文化的特征,员工基本很少流动,企业也很少引入外部人才,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都以内部培养为主。这种文化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但其缺点是缺乏人才引进和新鲜血液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新业务领域的拓展速度,付出时间的代价。
再看一下国际优秀企业的代表GE公司,GE公司绩效评价分配的比例为20%、70%、10%,前20%的员工受到奖励,这有利于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底部的10%的员工,也会给与绩效改善提升的机会,但其10%的比例所具有的威慑力也会转化为员工积极工作的动力,应该说是一个较为平衡合理的结构。
绩效管理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主导力量之一,从以上分析来看,单从绩效评价等级的比例分配这一小点上我们就可以一斑窥豹,发现绩效管理和企业文化的近亲关系。
王云生 2007年4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