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县长为发展旅游全球寻官亲!

(2009-01-08 07:50:30)
标签:

休闲

分类: 朗芸浪语

 

 

雷:县长为发展旅游全球寻官亲!

 

 

雷:县长为发展旅游全球寻官亲!

 

文/洛朗

 

 

 

新闻链接:

在新的一年刚刚来临的时候,一则《寻找海内外历代内乡知县后裔》的启事,出现在河南省内乡县“内乡县衙网站”上。启事称,元、明、清以及民国期间,共有元好问等232人在内乡县任知县,内乡县决定面向全世界开展“天下第一衙”寻找内乡知县后裔活动。(1月6日《东方今报》)

 

雷:县长为发展旅游全球寻官亲!

 

看到这则新闻,对如今的一些地方官员,你不得不佩服他头脑活。河南内乡县政府为了所谓的天下第一衙,县长不惜亲力亲为:下令全球寻找该县史上232为县太爷的后裔。如当地地方报所言“河南省内乡县政府为了弘扬寻根敬祖文化,加强与社会各界联谊,丰富衙门文化内涵,决定面向全世界开展“‘天下第一衙’寻找内乡知县后裔活动”。凡是提供确切线索的读者,都将予以不同档次的奖励。”

 

 

首先,这让笔者想起这“寻亲”背后的祭祀风和政府公信力问题。“如果是‘寻亲’,就要向社会说清楚经费的来源、使用及如何确认这些后裔与封建知县的关系等敏感话题了。如果这些问题不说清楚,群众完全有理由怀疑,政府只是通过‘寻亲’活动来做幌子而已。”

 

不少人(包括专家学者)认为,这种活动不够务实,而且浪费人力物力。不管社会各界反映如何,是赞同还是批判,只要公众关注,其炒作的目的就达到了。郑州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全国此起彼伏的祭祀风潮,从孔明到黄帝、孔子等,不一而足,现在又发展到寻找封建官吏的后裔。揭开历史这块遮羞布,政府的这类活动唱的到底是哪出大戏?其实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政府的这种心态下,形成的一种风气是,地方名人拉得越多,历史渊源越长,旅游者就越多。”

 

“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确认这些后裔与封建知县的血缘关系。”这位学者认为,不管这些人是否真的是封建知县的后裔,都毫无意义。即使他们真是封建知县的后裔,经过这么多年的遗传之后,他们与封建知县的血缘关系并不会比别人更接近,而且文化是不能通过血缘遗传的,他们不会比别人更具有传统文化。大可不必给予享受景区免费旅游等优惠措施。“封建官吏的后裔不应该具有任何特殊性。”这位学者颇为忧虑地说。“政府是代表人民群众的,不能随便参与对封建知县的寻根祭祖活动。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该慎用公信力。”

 

河南农业大学一位法律专家认为,内乡县的“寻亲”活动考验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政府不能把法律和人民群众授予的公信力参与到商业炒作上来,更不能把人们引导到祭祀风潮中去。这位专家举例说,如果通过政府的公信力组织“寻访烈士亲人”等类型的活动,弘扬的是胸怀祖国、勇担社会责任、不怕苦不怕累的社会风气,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寻找封建知县后裔的活动,则没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雷:县长为发展旅游全球寻官亲!

 

而一笔者作为一介草民的思想来看:这还是一种带有浓厚宣扬官本位色彩活动。内乡县欲借“寻亲”来发展当地旅游事业,为什么不是寻内乡县普通人家的“亲”,而是寻当地旧官僚的“亲”?须知,内乡政府并不能肯定内乡县普通人家的“亲”,今天一定比旧官僚的“亲”对地方发展影响小。有的昔日穷人,可能今天成了国内外有影响的人物。何必只攀“官亲戚”呢?

 

而且,从这次内乡开展寻找知县后裔活动可以看出,今天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确对于封建社会还有些留恋,思想潜意识中存在对封建统治认可,不认为封建统治有多么可恶,可能还会在实际生活中自觉不自觉采取封建统治办法。所谓出了泥潭还是捎带泥,人家留恋一堂言的威风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