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座因已改成民居而久被忽略的古商城,但至今仍有商业流通。经考古工作者普查,洪江古商城尚有380余栋明清古建筑,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现居住着2000多户人家,其规模之大,面积之广,保存之好,全国罕见。
走进洪江古商城,“七冲八巷九条街”连成的窨子屋群形若网织、状似迷宫。踏在宽阔的青石板上,双手触摸巷子里那些斑驳的文字和雕刻,500多年的商业文明忽然间袭来,让人目不暇接。
洪江的窨子屋和财富创造紧密相连,每个窨子屋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和商业形态体系,它的围墙高达数米,集合了徽派建筑粉壁灰瓦的特色,不开明窗,有几个墙洞是用来瞭望和自卫时开枪所用;内部结构融合了湘西吊脚楼的建筑风格,木制结构、多为三层楼,一楼高大敞亮,做为铺面,二楼简洁宽大是仓库,三楼则精致玲珑为住房。创业之初者修建的窨子屋多为一进,而事业有成后,房屋便变成了二进,或者三进,中间有二三个天井,有湿天井,也有干天井,门窗装饰也由简入繁,墙头彩绘也由粗变细,在霸气的外像内蕴含着荣华富贵的奢糜。这时候,前面二进则多做店铺或作坊之用,而在后院才是住家。窨子屋的墙内都有一二十个平方到三四十平方不等的小院,院内有太平缸,可作防火之用,院内可种些花草树木,是庭院深深处的自然世界。窨子屋冬天寒风不侵,夏天烈日难入,又加上人住的楼层高无湿气,所以极适合山居。为了晒东西和远望,窨子屋多建有晒台,晒台可以是建在自家屋子的屋顶,也可以高高地横跨两家之间的防火墙,优悠飘逸,有如最严谨的人偶尔一露的浪漫遐思。洪江的窨子屋依山而建,墙连墙、屋接屋,足见其当时土地寸土寸金。穿行在这些窨子屋里,如同走在光阴的隧道里,有着不真实的迷离;沐浴老屋天井中洒下的阳光,就像品味无数岁月的故事,心中涌动难言的苍凉与感慨。
在洪江市志中,北宋时期(公元1075年)就有洪江寨的记载。资料显示,洪江早在“明末清初,商业就日趋繁荣,外籍商人为联络族谊之情、维护同乡利益各成一帮,相继设立会馆、寺庙,出现了一大批以‘十大会馆’为代表的明清古建筑——窨子屋群。在300多年前,洪江就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格局”。
洪江古商城的街道一般分为三种,平整、稍直且长的称之为“街”,沿山沟而建的叫做“冲”,冲、街之间因地势变化所形成的走道称为“巷”。街巷密集交错,石阶遍布,狭窄弯曲,除正街外长度最长的500余米,一般在200—300米,宽在2—4米,路面全是用石板铺设,是典型的古代商城建设模式。
“十大会馆”或坐落于深巷,或筑于高坡,建筑格式似宫殿而兼楼宇。每馆都有一个宫名,如江西馆称万寿宫,福建馆称天后宫,宝庆馆称太平宫,七属馆称关圣宫。有正殿、偏殿、正厅、客厅、客房和戏台等,用以共同祭祀和维系乡情。
洪江古商城的每一处宅第都仅以砖、木、石为材料,不用一颗铁钉。不少建筑物的门楼和照壁上方尚可见色彩鲜明的壁画。精致的窗棂、格扇、门雕与栏杆造型精巧,飞檐翘角展翅欲飞,脊饰若庄严绚丽的冠冕。斗拱的造型尤其复杂,却又显得简朴自然,体现出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的极致。
据考古专家介绍,洪江先后拥有15家钱庄、7家银行、17家报社、8大油号、十大会馆、44个经商码头、60多个寺、底、庙、官、殿、堂、馆、祠等宗教场所。这些历史文化古迹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目前全国独一无二的“明清古商城”。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目睹了洪江古商城最后的繁华。他在《常德的船》中曾这样描绘:“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饰……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到六七十人。”
据1938年的《湘水道查勘报告》,经常聚集在洪江的这种木帆船便有511艘,可见其市面之繁荣。
考古专家说,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内陆水运业逐渐萎缩,洪江的商埠地位与昔日的繁荣均成为历史,古商城的大部分建筑改为民居,隐逸在现代化城市的核心。然而,崇商的祖先却为后人留下一份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
专家说,洪江古商城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活化石”
历经500多年的沧桑,沉睡在历史深处的洪江古商城随着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撩开层层神秘面纱。洪江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观的明、清社会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图”,一本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历史的形象教科书,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评价说,洪江古商城是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标本。它的辐射面之大,建筑群保存之好,在中国十分罕见,在世界商业史和建筑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是中国保存下来的完整而内容丰富的唯一古商城,堪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活化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