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集结号》谷子地式的老人不敢枉言的blog杂谈 |
分类: 人生百味 |
新浪博客首页
锐博客【见闻亲历】推荐阅读
《集结号》是一部很能震撼人心的好电影,看后很有感触,也勾起了我亲身经历的一件类似往事。
一、来了一位倔强的老头
大概是十年前的一天,办公室来了一位老同志,中等身材,圆脸微胖,脸上七十多根线条写满了他七十多年的沧桑,一身老式黄军装,走路有些蹒跚,行动略有不便(后来听说患过中风症),手里提着老年人必备的行头——折叠凳。我热情地倒了一杯水招呼他坐在沙发上,老人很倔,打开自己的“行头”坐下,然后就是喋喋不休的诉说,言语很不利索,思维也较紊乱。我耐着性子听完,大致了解了他的来意。一、他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但没有落实政策;二、他应该享受离休待遇,但没有享受。老人很高兴我能明白他的意思,从怀里掏出一包劣质香烟递给我一支,然后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自己却从另一口袋里摸出散装的烟叶和烟纸,将烟纸捲成半圆,烟叶撒在半圆里,轻轻一捲,再用吐沫将半圆粘贴起来,点燃后,炝人的土烟叶味便随着袅袅升起的烟雾弥漫了整个房间。
大约一个时辰,下班时间到了,我派车要把老人送回家,老人死活不肯,自己又蹒跚着走了。
第二天,我调出了老人的档案,根据档案记载,老人一九四八年底参加革命,曾经历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五二年复员后,在一家单位做保卫,后来的记录有些模糊不详,五四年有一次调动,直至退休。退休审批表上的工作时间是一九五零年。由此,我产生了两个疑问:一、老人一九四八年参加革命,为什么少算两年?二、五二至五四年的记录为何不详?
二、爱上了地主的女儿
几天后,老人又来到办公室,我又是耐心地听他罗嗦了一阵,然后,我向他提出了我的疑问,他开始说“不知道”,后来终于向我作了“坦白”。
原来,他一九四八年参加革命没错,但后来,也就是五二年,他因和地主的女儿恋爱,组织上找他谈话说:如果娶地主的女儿,组织上不给开结婚介绍信。地主女儿却说:不开介绍信她照样愿意嫁给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老人毅然决定,选择爱情,放弃革命。接着就脱离了组织。
两年后,他又找到部队,要求有个归宿。部队给他办理了复员手续,回地方做了保卫。
我问:那为什么少算两年呢?他说:不知道。
我需要重新调查,安慰了老人一番,并约了时间,他走了。
三、老人曾做过逃兵
约定的日子,老人如约而来。还是那“行头”,还是老土烟。我把最近向老人的原单位和以前的人事部门了解的情况,以及咨询了上级主管的意见,向他作了详尽的阐述。老人于五二年至五四年私自脱离部队,被认定为“逃兵”,按规定应予处罚,因战争年代已过,故作了从宽处理——减少两年工龄。
听完我的解释,老人没有吭声,只是一根一根地捲着他的烟卷,大口大口地抽着自制的土烟,炝人的烟味熏的人眼泪直流。我实在无法忍受,便打开了门窗,走出了办公室,
大约十分钟,老人颤悠着走了出来,告辞而去。
四、连队被打散,部队被改编
一个月后,老人再次到来,见到我显得异常兴奋,脸上的七十多根线条幻化成七十多张笑脸,每一张笑脸都在朝我微笑。老人依然如故,坐自己的“行头”,抽自制的土烟。接着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包用塑料袋包裹着一层又一层的东西给我看。原来,这一个月,老人到处寻找昔日的战友,还活在世上的战友都给他出具了一九四七年就参加革命的证明字条。老人说,他实际上是一九四七年就参军了,档案记载是错误的。我想,这老人还挺会来事,就向他解释说,个人的证明不能作为惟一的凭证。他说,去组织部和档案局可以查到。我答应了下来,并和他约了时间。
又一个月过去了,这一个月,我是马不停蹄地跑了组织部、人事局、公安局和武装部,仅在档案馆查老资料就整整一天,查了大约几百份老档案,结果,老人提供的部队番号和战役没有得到证实,但却找到了一份老人所在部队改编的材料,全是繁体字,且纸张陈旧发黄,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老人的名字也位列其中。我又找到给他出具证明的老战友,几位老战友对出具的证明有两种说法:其一,老人曾自己给他们说过,一九四七年的一次战争,老人所在的连队被打散,老人试图找过连队,但未找到;其二,老人一九四七年参军没错,但他参加的是国民党部队,一九四八年被俘,改编进了我军。
http://img9.zol.com.cn/movie_pic/pic_4/30717.jpg
五、“盖棺定论”与谷子地境遇相反
当我把调查的情况制作成书面材料,准备向老人汇报的时候,却总也等不到老人的到来。又是一个月过去,老人那佝偻的身影依然没有出现。我打听到老人的住处,赶到了他那充满土烟味的平房。
老人躺在床上,呼吸微弱,但咳嗽的相当厉害,床前的痰盂里漂着一些鲜红的血丝。我轻声地叫着他的名字,看见他脸上的线条似乎又增加了七十多条,但不是横向的。我的呼唤仅让老人有了极其细微的反映,然后又咳嗽起来,接着就有气无力了。我向他的家人打听了病情,家人说是肺癌。我摸了摸包里的材料,始终没有勇气拿出来。
几个月后,老人撒手人寰,处理完后事,家人向单位诉说了老人的最后遗愿,他最小的女儿还没有工作,要求单位招为职工。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能说什么呢?
最后,那份证明老人参加革命的书面材料,被我“偷偷地”塞进了老人的“死亡档案”。
http://pic4.sdnews.com.cn/NewsImg/2007/9/20/U1825P28T3D1722249F326DT200709191359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