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伯欣《偃师赋》

(2008-04-15 09:20:06)
标签:

文化

分类: 民俗风情
 《偃师赋》
刘伯欣
1_01065304.jpg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神州古都,首推洛阳。而偃师居洛城之左,素有“九朝古都半在偃”之美誉(2)。三关达於外(3),依大河而襟郑洛;二水贯其中,溯万安以控嵩邙(4)。物华天宝,生民乐土;山川形胜,帝都之乡。阅尽十三朝荣辱(5),铸就五千年辉煌。 
    遥想上古之世,混沌初开,传有三皇。至帝喾佐颛顼而封辛地,其址即今城南之高庄(6)。尊其为五帝之一,乃商、周二代之先祖。帝妃生尧,号曰陶唐,禅让舜禹,继而三王(7)。夏居二裏头,开王朝之先河(8);商都屍乡沟,具皇城之雏样(9)。武王伐纣,偃师息戎,始有今之邑名(10);秦军袭郑,弦高犒师,更添传奇故事(11)。首阳采薇,伯夷、叔齐气节为重(12);承明煮豆,曹丕、曹植情义全无(13)。人知阿斗乐不思蜀,遭司马氏之耻笑,不知诫之者乃邑人郤正,令後主为之叹服(14)。张平子归田,谅天道之微昧(15);曹子建适藩,叹太谷之寥廓(16)。东海守信,三诏而至,田横义不归汉(17);西天取经,百折不回,玄奘佛能渡人(18)。轻云蔽日,流风回雪,飘飘乎洛神舞袖戏水(19);笙箫绕耳,香雾扑面,悠悠哉子晋驾鹤升仙(20)。太子碑,隐几多女皇秘史(21);孝敬陵,埋一桩宫闱迷案(22)。洛阳纸贵,只为左思赋三都(23);北邙田少,皆因历代起千坟(24)。武元衡刚直不阿,数掌权柄(25);吕蒙正寒窑苦读,三拜相印(26)。许叔重治学,毕平生著《说文解字》(27);司马光独乐,十九年撰《资治通鉴》(28)。杜楼有楼,诗圣圆广厦之梦(29);汤泉无水,真卿封如椽之笔(30)。刘汉黜百家、崇儒术、设太学、授生徒,一时学者云集,谈经著述(31)。王充洛水论道,为亘古唯物之先驱(32);张衡灵台观天,乃举世天文之鼻祖(33)。曹魏营芳林、植佳木,起园囿、纳禽兽。宫阙淩霄,铜人承露。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君不见鹿台何在、阿房焦土?帝王奢糜,孰能千古?周陵汉墓,星罗棋布;寺庙道观,庄严肃穆。碑刻道不尽之往事,遗址显昔时之面目。钟灵毓秀,景观奇绝,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洋洋兮历史大观,煌煌兮文物宝库。区区之地,英华淀集(34),敢问天下,何邑可比((35)? 
    鸟识其巢,朝出暮归;叶恋其根,化为泥土;吾爱桑梓,故为之赋。

注释:
  (1)偃师乃洛阳所辖县级市,古代洛阳历史史实多发生在偃师境内,本赋所及人、事等均与偃师有关。(2)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曾在偃师建都。   (3)县境周边有黑石、轘辕、大谷等古关隘。(4)伊、洛二水在偃师境内汇流,周边有嵩山、邙山、万安山环卫。(5)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偃师建都。(6)帝喾(ku),相传为黄帝曾孙、颛顼的侄子,五帝之一,封地在今偃师高庄村。(7)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武。(8)偃师二里头村有华夏第一王朝夏都城遗址。(9)近年偃师城关发现商朝都城遗址西亳(bo),为前朝后市布局,历代皇城格局皆始于此。(10)武王伐纣,班师西归,在商都西亳休整,“息偃戎师”,后此地名为偃师。(11)秦军偷袭郑国,在偃师境内遇郑贩牛商人弦高,弦以牛劳师,暗中报告郑国,郑有准备,秦军无功而返。(12)伯夷、叔齐谏武王伐纣,不食周粟,在县境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人在首阳山 建有伯夷,叔齐墓。(13)曹丕、曹植手足相残,曹植在承明殿作“著豆”诗。(14)却(xi)正,偃师人,曾劝阿斗不要忘本。(15)张衡,字平子,写有《归田赋》。(16)曹植,字子建,写有《赠白马王彪》诗,诗中多提到偃师景物。(17)汉初,齐王田横率众避难东海小岛,刘邦屡招降,田行至偃师自刎,留岛五百人皆自杀,史称“五百壮士”。(18)偃师人玄奘远赴印度取经。(19)曹植过洛水,借洛神宓妃传说写《洛神赋》以寄托情感。(20)王子晋谏父周灵王,不听,被贬死,传说其在偃师缑山驾鹤升仙。(21)武则天嵩岳封禅,在缑山撰“太子升仙碑”,借仙述志,文中有武氏新造多字,其碑历史、书法价值颇高。(22)县境白云岭有唐高宗太子、武则天长子李弘墓孝敬陵,李弘死于宫廷争斗。其陵规模宏大。(23)左思《三都赋》成,人们争相传抄,纸价飞涨,始有“洛阳纸贵”成语。(24)俗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邙山古墓葬众多,有“无卧牛之地”说法。(25)唐偃师人武元衡为官刚正,几度入相。(26)吕蒙正幼年贫寒,苦读寒窑,宋时三度入相,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27)许慎,字叔重,在偃师著成“说文解字”。(28)司马光在偃师筑有“独乐园”,在此完成“资治通鉴”。(29)偃师有杜甫故居“陆浑山庄”,杜甫死后其孙将其归葬于此,即今偃师杜楼村,现建有“杜甫纪念馆”。该村已建统一集体农庄,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宏愿已实现。(30)颜真卿葬偃师汤泉,旧时此地有泉水,今已干涸,人死加无水,故曰“封笔”。(31)汉代“独崇儒术”,在偃师设有太学,学生多达三万之众,全国学者多云集于此著书立说,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可谓世界之最。(32)王充在此提出朴素唯物主义观点。(33)东汉在偃师建灵台观测天文,张衡在此制造“浑天仪”、“地动仪”,皆为世界首创。(34)“淀”为纵向、历史的多,“集”为横向、空间的多,故用“集”而不用“积”。(35)就县级而论,在历史的重要性上,全国无一地可与偃师相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