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干-干越八景

(2008-03-19 15:08:44)
标签:

文化

分类: 民俗风情
 余干-干越八景
 
   琵琶春涨
  琵琶洲,位于玉亭镇东山南麓市湖中。此名始于三国孙吴时代。因形如一把漂浮在市湖中的琵琶而得名,环绕琵琶洲的市湖,原系信江支流的一个湖泊,据县志记载三国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洪水瀑海形成一洲。其实应为洪水长年泛滥,江水裹泥夹沙,奔腾入湖,逐年冲积而成。宁吴曾《能改斋漫录》载:“饶洲余干水口有洲,形如琵琶谓之琵琶洲”。这是对琵琶洲的最早最具体的描述。明观察使翟象陆有“山被高风烹羽灶,城湾新月照琵洲”之句。相传洲上曾有梁萧王恺别墅,赵忠定书院、裴尚书东斋,如今早已被毁。唐、宋、元、明皆有诗人题咏,唐诗人韦庄有诗曰:琵琶洲水斗牛星,鸾凤曾于此放情。已觉地灵因昂降,更闻川媚有珠生。一滩红树留佳气,万古清弦续政声。綮戟尽移天上去,里人空说旧簪缨。

  琵琶春涨,干越八景之一,每年春汛时期,湖水环绕洲面,水波叩击湖岸,节奏成韵,宛如琴声,雨水击出的水花如跳跃在琴弦上的音符。

  今天的琵琶洲绿树成荫,高楼林立,亭台参差,回廓曲折。站立洲头,静观市湖,如遇春雨潇潇,则风起浪涌,波涛拍岸,似钹鸣鼓响;尚临秋高气爽,波澜不惊,水平似镜,万赖俱静,更觉此时无声胜有声;倘遇雪后放晴,则霞披瑞绕,红妆素裹,湖光洲色,若淡妆仙子。真可谓琵琶四时皆成绝景。

  

  冠冕山横

  冠山在县城中央,宋时以其崛踞城中,巍然如冠得名,清时改称东山岭。据《余干县志》载,该地曾建古城。冠山与冕山遥相对峙,故称“冠冕山横”,成为干越八景之一。

  冕山,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94.8米,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林士弘在此筑城保余干,市民免难,故名免山,后人因“吴楚冠冕”之语,改名冕山。山有二支,呈雌雄龙状,高者里许,低者稍短,山上有石似虎,其首昂然,岭南数百步有乌石,连绵丈余,形状如船,俗名金龙船,常见夜光,所以至今仍有“金龙船见”的传闻。

  清知县詹广誉有诗云:“行行景仰寄前山,双岫峥嵘总似环。花茈含青芷竹屋,云根吐白绕溪湾。萧梁变换沧桑事,陵谷迁移楚越间。几载罗浮频入梦,五更风雨忆乡关”。

 

  龙池夜月

  龙池在东山的西峰,是一天然水池,池水渗自山崖,久旱不绝。相传齐、梁期间,有龙蟠池中,冬夏不涸,故名“龙池”。宋理学家朱熹在东山书院讲学和注解《离骚》期间,经常临池洗砚,并取池水磨墨作书。朱熹走后,学子们争相效仿,于此池洗砚、取水磨墨,日久天长,竟把一天然池水、池土染黑,因此故,后人称此池为墨池、或称朱熹墨池。池旁筑一亭,供朱熹挹水时休息,得名“墨池亭”。每当皓月当空,若府池水,似有明月坠池之感。“龙池夜月”即由此来,成为干越八景之一。

  清初学者叶继震有诗云:“不见池中龙,徘徊池上月。龙性自神奇,水光归冥灭。空明夜半生,深静一泓碧。勺水足兴波,月色千里白。”

 

  羊角秋风

  羊角峰,在东山东峰。从山脚下有两股巨石延伸向上,远望似羊角,故而得名。明朝知县古青高曾改为龙角峰。清乾隆时,峰上曾建有乘风亭。世传梁萧王恺别业在此。旧志说此山无旁陇,上多奇石,前可瞰市湖。四周山岩坚韧,古木参天,春夏树木葱笼,秋冬层林尽染,游客多登临此峰游览,憩于乘风亭下,故有“羊角秋风”之景,成为干越八景之一。

  清知县詹广誉有诗云:“商声飒飒满林秋,如画溪山四望收。地接楚滨霜雁早,村多越树墓鸦稠。平沙落日沉江馆,别岫行云涌海楼。最是丹峰天际插,好骑驴背一回头”。

 

  市湖渔唱

  市湖在东山南麓,环绕琵琶洲,市湖又称越水。天气晴朗,泓然无波,其纹或圆似镜,或长似练。味甘且重,陆羽曾取之烹茶。洲上原居住很多渔民,专以捕鱼为生。每当星光闪耀,水天一色,必驾小舟网鱼,轻舟叶叶,渔歌声声,故有“市湖渔唱”之景。成为干越八景之一。

  清初学者叶继震诗云:“越水孕珠胎,如镜复如练。苛诡莫与穹,清光有时见。渔人踏歌回,客子惊目眩。鼓棹送君行,监流应缱绻”。

 

  昌谷僧钟

  昌谷寺原名思禅寺。梁天监中(502—510年),始建于东山中峰。北宋元符间改名昌国寺,又称昌谷寺。明嘉靖六年(1527年)迁建东山西麓(即原供电局处)。寺中有天镜阁文殊院、来景堂,有巨钟,声传数里。历代名人游者甚多,如刘长卿、叶继震、张绶、黄復圭、胡谔等。故有“昌谷僧钟”之景。成为干越八景之一。

  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云:“上方幽且暮,亭殿隐朦胧。远磬秋声里,青猿古木中。众溪连竹路,诸岭共松风。倘许栖林下,甘成白首翁。”

 

  宸翰梅岩

  梅岩在东山的西南赵家岭(即农机厂旁)。此地是南宋右丞相赵汝愚少年读书处。宋理宗御书“梅岩”二字,赐忠定公丞相赵汝愚,其后拓本刻于石。因年久剥蚀,只留苔痕,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一日岩圮。明嘉靖萧雨湖、汪沈等有诗。“宸翰梅岩”之景,成为干越八景之一。

  汪沈诗云:“梅岩先世事,济美有云孙。丞相家声远,君王篆刻存。书香来旧阁,花发映高门。佐邑哦松久,何人细读者讨论”。

?/P>

 

  仙人茶灶

  茶灶在东山东峰东南的石磴中,为唐陆羽茶灶。唐高宗上元初,陆羽隐居苕溪,性嗜茶,并著有茶经,于是天下尝茶成风,后世遂祀陆羽为茶神。尝来我县,在东山凿石为灶,取越溪水煎茶于此。明《一统志》载:“羽尝品越水,故居思禅寺,凿灶煮茶。”故“仙人茶灶”相传至今,成为干越八景之一。

  清知县詹广誉有诗云:“越峤依城小径斜,当年石磴煮春芽。空吟鱼眼翻松盖,莫识羊肠转火车。风散寒炉销旧雪,雷沈中顶剩残霞。羽衣何日还栖息?浪说浮光贯月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