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北京青年》已有时日,但直到今天打开博客,看到“丁香”的博客,才坐在电脑前把自己的感受一字一句的敲出来。
戏毕竟是戏,导演把结局设计得很完美,终于完成了大家的心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不管未来如何,我们唯一的信仰就是能牵着彼此的手一直走下去!”我只想说,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
如果每个人在面对感情的同时都能彼此的懂得珍惜,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殉情”了吧?!呵呵,当然特殊情况除外。我们还是回到正题—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这部电视剧可以说阐释了现代青年生活背后的无奈和悲哀,同时也告诉了大家“生命的意义”所在吧。但,青春,梦归何处?青春,真的可以重走吗?我们暂时不说这故事的真实性有多少,暂不说这故事是童话般或梦话般也好,但有两点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甚或思考的。
一、勇气!
记得梁静茹有一首歌叫《勇气》,歌里说“爱真的需要勇气---”,而像老大何北的不爱更需要勇气,辞去大家梦寐以求的公务员工作更需要勇气。随后的老二、老三,虽说没有老大那么悲壮吧,但也迈出了那一步。老四呢,本来就“无业游民”。随后权筝的“为爱走一回”壮举,更让人钦佩。但也因为她的这一走,才让她从情坎里走出来,而“知了”就没有那么幸运,只是幸运的碰到了这么一群幸运的人。故事情节虽然很多不合实际,但我想导演肯定是想告诉大家,爱虽然伟大,但也不是生活的全部;现代人虽然冷漠,但也有很多充满爱心的好人。剧中我还是最欣赏“王越”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她可以说是超凡的不平常人了。凭着自己的能力玩到哪工作到哪儿,面对生活是那样的从容、淡定。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现实生活的自己,每天都在抱怨生活、埋怨人生,而总是没有一点儿勇气改变,一味的沉浸在传统的生活模式里。当然这些人是从小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大城市,不知道咸菜豆腐乳拌饭吃的感受。如果换成是我们,我们能放弃多少人争夺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的职位吗?
记得剧中有这么一句话:“年纪轻轻明明很痛苦,却还要硬端着”,这是女主人公之一在相亲中对男方的一句概括。或许这也是很多人放弃职业寻找青春的根源,因为他们厌倦了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厌倦了每天反反复复的生活模式。可是有没想过,我们活着并不是为自己,我们有父母有亲人,我们的存在就是一个集体,我们存在的作用就在于每个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坚守,哪怕一生一世。但倘若我们每一个人能不硬端着生活,就像丁香后面把自己放下了,不再端着了,不是过得很轻松愉悦吗?所以我觉得吧,我们还是得要勇敢的迈出那一步,把生活的架子放下。不管对生活也好,对感情也罢,我们需要的还是一份勇气!
http://s8/middle/4ca04723tca22393ac4e7&690
二、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都禁锢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基本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生活、学习、成长。而思想比较叛逆的孩子呢,则成为家长心中口子的坏孩子。所以每次去代课,看着小朋友们上完课还得赶下一场,乃至难得的周末都陪在了补习班,无不感慨孩子的童年生涯是多么的“悲戚”,甚至有的孩子跟我说:“老师,这课不是我想要上的,是我妈妈非要我来上,我没办法----”。是啊,不学不行啊。人家在学,而且本来基础就不好,再不学基础更跟不上,成绩就上不去,成绩上不去考不到好的中学,随后没好的大学,没好的就业机会。一连串的问题就一点一滴的付出生活的水面。
正如老大何北说的:“从小到大,我都按照你们的意愿生活着。我的职业、我的工作,就连女朋友也是按照你们的要求来挑的------”其实在中国家庭里,又何止何北一个人是这样的生活?!多少父母辛辛苦苦为孩子的一生计划得妥妥当当,可最后呢?懂得感恩的孩子会体谅父母的辛苦,而有的孩子呢却认为这是父母该做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觉得父母如此的爱护已经算是“溺爱”了,他们也没更多的去考虑孩子们的感受和真正想要的东西。在父母的心里,就一直把你I当孩子看待。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可以独立了,我们也需要独立了。所以,父辈们,请放放你们的手,让孩子们顺其自然的成长吧。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信大家也都听过:一个母亲看到刚学走路孩子摔跤了,赶紧跑去搀扶起跌哭的孩子,随后就不再让他独自一个人走路,结果孩子在轮椅上长大。而另外一个母亲则毫不理会跌倒的孩子,继续做自己手中的事情。宝宝哭了一会儿见妈妈没搭理他,自己爬起来继续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