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暖》 小学三年级上期语文

(2008-11-02 09:42:20)
标签:

作者:彭家玉

教育

分类: 说课


                                          《温暖》
    老师们好,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温暖》是西师版三年级(上)语文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安排的是从不同角度歌颂人间高尚的爱心亲情、美好情感的课文。包括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充满着美好的情怀与浓浓的爱,充满着真、善、美。它如醇香的美酒,如芬芳的玫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温暖》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战士小韩的棉裤被硫酸烧了一些小洞,雷锋夜里回来悄悄为小韩补好棉裤。第二天小韩发现自己的棉裤补好后很惊奇,可谁都说不知道。当小韩得知这件事是班长雷锋做的后,心里非常感动和温暖。课文语言朴实,透过对雷锋心里活动、动作和语言的细致描写,我们能体会到雷锋关心战友、助人为乐的精神。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可塑性强,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再加上这篇课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能感染、熏陶孩子们的心灵,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根据课标精神和年级训练重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并能正确、规范、整洁地书写。
    能力目标:
    1、通过读、问、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3、能自主积累好词佳句,丰富词汇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养成助人为乐的品德。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3—4年级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及相关词语,端正、美观地书写生字。
    三年级孩子毕竟年龄较小,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不深。所以,我把“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表达人物品质方面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学会做一个主动关心他人的人”立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体验与感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法学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中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合作交流等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配合板书,最后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前充分的教学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做好如下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自制幻灯片;2、师生共同搜集关于雷锋的故事,了解雷锋。
    这篇课文预计教学时间为2课时,下面我只具体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分五个环节进行本课的教学:
    1、介绍生平,揭题质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以读促讲,直奔重点;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5、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一、 介绍生平,揭题质疑
    问:雷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生介绍,师补充)
    板书课题,读题,生质疑。温暖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感到温暖?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则不进”,引导学生的这个问题,是本课探究的重点,不但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学会做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带着刚才的问题读文,边读边思考,读完后第一次讨论:为什么心里感到暖烘烘的?(大部分学生答:炉火烤得人暖烘烘的。)
    在这里我紧扣课题,由“为什么会感到温暖”这个问题带动全文,激起孩子们走进文本的阅读期待。以学生的自读为主,让他们在放声诵读中实现与文本的初次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觉。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文本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文本获取知识的过程。
    三、以读促讲,直奔重点  
   《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三年级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
    1、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小韩和雷锋下班回来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小韩出车回来得很晚,他又累又困,钻进被窝就睡了,而雷锋值夜班回来,他比小韩更累更困,却仍然坚持给战士盖被子、为小韩补棉裤。从而体会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
    2、默读课文,勾出描写雷锋心里活动、动作、语言的重点词语和句子,边读边体会这些词句所体现出来的雷锋精神,同时结合课后2题,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雷锋夜间值班回来,看到有的战士蹬开了被子,便(轻手轻脚地)过去给盖好。
    (2)他发现小韩的棉裤上有好几个小洞,就拿起棉裤(一针一线地)给缝补好,然后(轻轻地)盖在小韩身上。
    让学生去掉和加上括号里的词语反复朗读,体会到“轻手轻脚”“轻轻的”给战士盖被子,“一针一线”地缝补棉裤上的一个个小洞,都写出了雷锋心细、关心大家,又不想惊醒熟睡的战士,时刻替别人着想的品质。回忆长辈夜里替自己盖被子的情景,加深对雷锋的理解。
    3、当小韩得知事情真相后,雷锋的表现“不吭声”,视这件事为“小事一桩”,认为小韩“大惊小怪”,这些词说明雷锋心里是怎么想的?通过揣摩人物的内心,进一步感受雷锋给战士带来的温暖,体会出平凡中蕴含着伟大。
    4、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又是班长”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让学生看出雷锋平时已经做了不少的好事。
    5、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课后第一题,让学生第二次讨论:战士为什么心里感到暖烘烘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能够理解温暖的第二层含义:雷锋的无私关切,让战士心里无限温暖。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这一课时的重点与难点。以读为本,凸显语文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感悟,现时通过师生对话、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会物至真至纯的情感,体会到课文丰富的内涵。学生的心灵能自然而然受到感染与熏陶。
    四、指导朗读,深入体会
    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学习母语尤其要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语句,细细品读,从而更好的落实教学内容。 
    五、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认识了伟大的战士雷锋同志,通过认真的阅读,积极的探索,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学会了思考,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雷锋身上还有许多故事等着你们去阅读、去学习。
    教学板书:
                                      温暖

                            雷锋   补棉裤、盖被子    小韩

 

 

    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由低级的出声朗读发展到无声默读,是阅读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他们的朗读能力也在不断地向着高级发展《课标》指出:中段阅读要使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对学生的默读训练重视不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家乡的柿子树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