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特级教师华应龙上课及讲座有感

(2007-04-16 22:07:44)
标签:

彭家玉摘

分类: 杂谈

有幸听到华应龙老师上的六年级的一节复习课及讲座,真是收益非浅。

“面对已经做过好几遍,讲了好几次,强调好几回的题,学生怎么又错了?”这样的报怨,大家太熟悉了吧!现在你可以静下来想一想这是谁的错?当你让学生仔细审题,学生却没有,原因是什么?如果想不通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关于审题》的复习课,或许会带给你一些启示。在整个教学中,从导入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吸引着学生去积极地思考,去感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尽管整整一节课,学生只完成了三道题目,但通过这节课,我想,几乎所有学生都会明白一个道理:做题目要仔细审题。这大概也是华老师在这节课上想给学生渗透的一种数学思想。

老师在和同学们交流时,他那爽朗的笑声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他提出的“错得好”的观点,使学生消除了怕出错的顾虑,从而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些都为华老师上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本课教学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张精心设计的试卷,试卷一共设计了7道题,题目是:

1、请认真地把试卷读完,然后请在试卷左上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2、脱式计算。(3)

3、解方程。(4)

4、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后离甲地多少千米?

5、带着小狗的小明和小兵同时从相距1200的两地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55,小兵每分钟走65,小狗每分钟走240,小明的小狗遇到小兵后立即返回向小明这边跑,遇到小明后再向小兵这边跑……当小明和小兵相遇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

6、如果你认真读完,只要完成第1题,这样的测试有意思吗?那就笑在心里,等待第5分钟的到来。

7、小红的房间长4,宽3.2,她爸爸准备把南内墙刷上彩漆,这面墙上窗户的面积是2.8平方米,算一算小红爸爸至少需要买多少千克彩漆?(每平方米大约用彩漆0.4千克)

这份试卷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而事实上,如果每道题都解答的话,要在5分钟内完成简直就是不可能的。出题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学会答题,而是学会读题,正是这让人忽视的读题习惯,使我们的数学作业中出现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错误。

老师给了5分钟。当5分钟的时间到时,全班没有一个人完成,还在抱怨时间太短,怎么回事?这时华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题,当同学们看到第6题时才恍然大悟,重新开始细读题目。

很浅显的内容,很明确的要求,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差错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过分追求知识的计算,忽视了审题能力的培养。曾记否,每次做题都是你说出要求让学生直接计算,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看;曾记否,每次做完题我们强调的是计算是否正确,而没有重视要求;曾记否,每次订完题要求学生的是重新计算,而不是再次审题;长此下来,学生眼里出了做题就是做题,心中出了计算还是计算,审题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模式化的练习,习惯化的计算就成了学生正确审题,独立计算的最大障碍。
    我们再来看第4题,学生很快给出了2个式子:1、300-60×4=60(千米);2、60×4=240(千米);乍一看,相信你也会认同第一种做法,因为你和错的学生想法一样:行程问题——简单——做过很多遍了——列式,可正当这些学习并不差甚至是“高手”的学生暗自得意时,因为问题中的一个“甲”字失去了成功的体验,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教下去,还会继续上演华老师课堂上出现的一幕。剖析这类现象,原因就是以往这样的题是问“行了多少千米?”“轻敌”是一方面,但重要的还是审题能力的培养,做惯了“离乙地多少千米?”这次变成了更为简单的“离甲地多少千米?”学生就又“上当了”,前面没有审题而犯错的经验,按理说应该注意了,可学生又错误地认为审题就是审要求,而此题目是问题理解差了,这难道不是作为教师值得反省的吗?
    再说第7题,思路很清晰,要求“买多少千克油漆?”需要知道“这面墙有多大面积?”以及“每平方米需要多少千克油漆?”“每平方米墙面需要大约0.4千克油漆”有了,这面墙的面积很容易求:长×宽,再去掉不涂漆的窗户面积,大多数学生的列式就是“(4×3.2-2.8)×0.4”理由也很简单:题目中只给了“长”和“宽”,没有告诉“高”,所以学生再一次犯了错,又上了当,课上华老师通过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上当”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也就是这样从“审要求——审问题——审条件”这样一步步让学生明白怎样去审题,条件和问题有没有关系?存在什么关系?以此达到正确理解的目的。最后正像学生自己所说的:当我们眼睛只盯着一处,就会忽略周围,那就是盲人摸象。
   当华老师宣布下课时,学生还意犹未尽,不想离开。老师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向学生和听课的老师们说明:新的课改教学,能力的培养要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

  看华老师的笔记本电脑,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你看到他的教后记时,便会明白他的课为什么如此精彩。华老师的笔记本电脑里写满了反思,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反思,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教学,不断地超越自己。

  【案例】

  2004年11月13日上午,在安徽省蒙城县实验小学,华老师借班讲授《初步认识分数》。在讲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历史和写法以后,华老师让学生写一个分数,并说一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一个看上去胆子很小的男孩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表示出3/5的意义。华老师问:“3/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5份中的3份。”“这5份是怎么分的?”“平均分。”“对了!”华老师示意他坐下。

  在交流的时候,华老师有意让他锻炼一下。华老师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并且特别强调了‘平均分’!你能把两句话合成一句吗?”那男孩有些激动,声音明显高了许多:“把5平均分成3份。”同学们笑了,华老师也惊讶地张开了嘴。一位同学在底下纠正道:“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3份就是这张纸的3/5。”华老师佯作嗔怪,其实心里挺感激那位快嘴的孩子。要知道快下课了,男孩的发言是很打击课的效果的。“我们应该让人家自己改过来。”华老师示意那男孩重说。男孩说对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在总结阶段,华老师强调:“谢谢那位同学,是他提醒了我们,3/5不是把5平均分成3份,而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

  后来,华老师深刻反思了课堂教学,明白了那男孩说的“把5平均分成3份”,也许是他潜意识里分数的真正意思,而不是鹦鹉学舌的话语。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华老师想:一是在教分数的意义时,过于重视表示分数的三要素——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的归纳,而忽视了单位“1”的渗透,以致学生头脑中搞不清把“什么”平均分。二是教材中和板书中对分数是这样写的——四分之三。这种读法一开始就容易使学生以为:“3/4是把4分成3份”。

  因此,华老师在其后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单位“1”的渗透,以避免这种错误认识的发生。今年年初,华老师在人民大学附小再次讲《初步认识分数》。新课伊始,华老师就把3/4的读法板书成“四‘份’之三”。一写完就有学生在下面说了:“噢,是四份中的三份!”

  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这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有学者指出: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华应龙认为,在反思的过程中,不论对自己的每一次否定是不是正确,置身其中,首先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执着和专注的精神,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

  华老师对自己的要求是同是一节课,今天讲的要与昨天讲的不一样,每一次备课都要生成一些新的东西。他很欣赏叶澜教授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有志于教学反思的老师,常会被这样两个问题困扰:反思什么和如何反思。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华老师的案例中寻找答案。华老师的教学反思告诉我们:教学中的任何疑难问题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探索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而每次反思都会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此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思之后当以再用实践来检验,再实践以后再反思:为什么有的方法是行的,有的方法是行不通的,以寻求新的解决方法,而这也是增强教师反思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学的生命力不是“复制”而是“刷新”。这是华应龙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多年来矢志不渝的追求。其实,这也正是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