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禺的《两相思》正读倒读两首诗,意思相反

标签:
襄派教育家文化诗词两相思 |
分类: 语言文字 |
(正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何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
思念太重,想要下笔排遣,可思绪剪不断,理还乱,又如何成书?
路途遥远,阻隔万千,相聚的日子不知在何年?
内心没有个期盼处,因此长夜更显得漫漫,更加显得寂寥。
“我”一人与孤灯相伴,目光遥寄远方,相思在心,相思在眼,相思在孤冷的寒夜里。
倒着读的话,则呈现出妻子忆夫的意境。妻子在寒夜中思念丈夫,想着寄出的书信到现在音讯全无,道路不同,也没有可以相见的路径。
细节之处表现出妻子的深情——心中构思了和字,下笔却写不出来。想要饮酒,怕你回来了酒壶空了。心心念念,牵牵绕绕处,全在于不知何时能见的丈夫。
最后以望夫结尾,我遥望那条你曾来往过的路,山遥水远,望穿双眼依旧看不见你~
这是《两相思》作为回文诗的突破点所在。
此时描写感情独到之处在于,用相同的字眼,展现了两个不同的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夫忆妻”时,主人公为游子,“妻忆夫”时,主人公为闺人。
情之所至,文无雕饰
除了独到的形式,它表达情感之纯净真挚让人心生共鸣,句句未写情字,句句都是情字。读完全诗,顿生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之感。
笔者不由得想到,此诗的情境为何如此纯粹细腻,让人不自觉进入主人公的世界,去感同身受体会这个世界里坦然的思念。
真挚的感情必然源于作者的细腻观察和亲身体会,由此可以写出有感情之文。
情之所至,下笔成文。
精简为“兴发”二字,情感自然而然如同水一样流露而出,没有雕饰,自然真挚感人。
就如同《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寻张怀民时候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情之所至,欣然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