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上课礼”,找回失落的文明
(2014-04-02 12:08:47)
标签:
项建达上课礼失落的文明尊师重教文化素养 |
分类: 报刊发表 |
重拾“上课礼”找回失落的文明
文/剑胆文心
“上课!”,“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江西一高校课堂呈现最熟悉又陌生的“上课礼”。近日,华东交通大学轨道学院、人文学院先后提出倡议,让学生在课堂上重拾“上课礼”。一时间,“上课礼”成了校园内热议的话题。
所谓的“上课礼”,其实就是上课时师生互相问好的一种仪式。大家一定还记得,在刚上幼儿园或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每当上课时,教室里总会传出一阵阵响亮而整齐的“同学们好!”“老师好!”的问候声。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曾经那么熟悉的“上课礼”渐渐淡出了大学的课堂。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开放、个性、自由的学习氛围,消除不必要的“麻烦”,纷纷取消了“上课礼”。不行传统的“上课礼”,似乎成为了大学里的一种时尚。
为什么小学生都能做到的礼仪大学生反而遗忘或丢弃了?难道大学生真的不需要文明礼仪了吗?面对人们的质疑,或许有人会辩解,现在的社会很随性,没必要讲究这么多;在“放羊式”教学的高校课堂上,重拾“上课礼”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并不能体现学生与老师间互敬互爱的关系,而是走过场,走形式。
笔者认为,行“上课礼”虽是一种形式,但它是一种承载着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形式。形式与内容是有机结合的,内容必须依赖于形式来表现。正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的:“内容和形式双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自身存在即包含对方的存在。”所以,没有了必要的形式也就没有了真正的内容,传统礼仪形式的缺失必然限制文化内容的表达。
“礼者,人道之极也”;“不学礼,无以立。”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包括“礼”在内的“礼义仁智信”恰恰是构成千年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重新行“上课礼”,既是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也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失落文明的回归和传承。毕竟,这些年我们丢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身上是应该有一点传统文化烙印的。
当然,面对已成人的大学生,如果只过于强调礼仪的形式感,而不能将尊师重教的传统逐步内化为对礼的尊崇与敬畏,并外化成自觉的文明行为的话,那就只是为了形式而形式了。换言之,只有切实做好礼仪规范与素质内涵的高度统一,让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才能真正凸显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