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教师子女异地上学是教育的“冷暴力”
(2013-07-31 12:56:41)
标签:
剑胆文心择校权教师冷暴力南和县 |
分类: 报刊发表 |
禁止教师子女异地上学是教育的“冷暴力”
文/剑胆文心
近日,河北省南和县教育局为了留住生源,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凡是教师子女,中小学阶段必须在本县就读,否则,把子女转学到外地的老师,将被调离原工作单位,到该县较偏远的乡村任教,且不再评职称、评优评先”,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反响。
生源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升学率的高低,这在教育界已是一种共识。为了保住优质生源,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升学率连年排位靠后的尴尬局面,南和县教育局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本无可厚非,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件让人欢欣鼓舞的好事。这充分表明了当地教育部门领导想作为、敢作为的态度和决心。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过犹不及,越过了这个度,好事也许就会走向它的对立面,好心办得也许就是坏事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涉及这起事件的教师中,除了一位老师对教育局的这种做法表示理解,认为“教育局也是为了把全县的教育搞好”,其他9位老师均对此提出了强烈地质疑,他们在被调离原岗位后,并没有将自己的子女从县外转回本县就读。我们姑且不谈前面这位深明大义的教师此番表态背后的真实想法,单就从9:1这个差距悬殊的数据来看,已经很直接地反映出有关教师对这项“新政”的态度。更有甚者,为了逃避教育部门的处罚,还不惜搞起了“离婚”,将孩子给了非教师方,这样孩子就可以放心地在外地上学了。真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笔者认为,一项新政的推出,假如得不到大部分民意的支持,那是很难贯彻落实下去的,也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其实,教师也是普通人,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教师们就与普通人一样,有着为孩子选择接受更好教育的权利。这种权利,并不因其身为教师的身份而受到限制。然而,该县教育部门不仅没有正视教师们的这种合理诉求,反而用行政命令粗暴地剥夺了教师子女异地上学的权利,甚至还把“子女异地上学”与教师岗位“捆绑”起来,用岗位当做交易的筹码,来要挟、逼迫教师就范。这种不接地气的滥用职权的做法,无异于一种让人无法忍受的教育“冷暴力”。它不但严重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也极大损害了该县教育系统的形象。
不过话说回来,优质生源大量外流的现象南和县并非孤例,留住几个教师子女也不是拯救当地教育的灵丹妙药。面对教育发展的困局,当地教育部门应该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之道,应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努力加强学校管理,全面优化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区域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自然就留住了,谁会愿意舍近求远去外地就读呢?也唯有如此,才是助推本地教育实现蜕变的唯一出路。否则,再多的行政命令,也只会成为令人憎恶的教育“冷暴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