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杭州小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的思索
(2010-03-06 18:16:01)
标签:
温瑞安学生跳楼割腕出走自杀杭州悲剧评论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话 |
对杭州小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的思索
文/温瑞安
日前,杭州江干区某小学发生了一起大家极不愿意看到却又实实在在发生的事件——一位五年级的男生想尝尝死亡的滋味,纵身从三楼跳下自杀未遂的惨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本不该在这事件的风口浪尖上再去评头论足、“搬弄是非”,去趟这趟浑水。但当类似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时,就不得不引起社会上每个人的思索与反醒。
据介绍,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在一节数学课上,该男生小洪在玩游戏机时被数学老师发现,然后游戏机被没收了。数学老师将此事告诉班主任,班主任批评了宁宁几句。第二天下午第二节课前,小洪本该跟班里另外两名同学去班主任办公室背课文。走出教室后,他和一起去背课文的另外两名同学说:“你们俩背得慢一点,拖延下时间,我去一下厕所。”结果没过一会儿,就发生了小洪跳楼的事情……整个事件前后,似乎没有过多的言语顶撞,也没有过激的肢体冲突,但死亡的威胁却已经悄无声息地向这位年少的生命靠近,自杀的念头却已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人们不禁质问,到底是什么使如花的少年产生轻生的念头?到底是什么使一件极其平常的老师批评教育学生的事情升级为差点酿成大错的悲剧?思前想后,责任在谁?
过去,有关中小学生不堪家长的唠叨,学业的重负而采取极端的行为或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的例子,可谓举不胜举,屡见不鲜。比如福州一小学生被母亲责骂后跳楼身亡,比如北海一男生被老师批评悄然离校负气溺亡,再比如安徽四名小学生集体自杀事件等等。在这一出出悲剧上演的同时,也向世人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而不仅仅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当这次的杭州小学生跳楼事件发生后,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纷纷以职业的敏感性第一时间播发报道了此事,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报道此事时,众多新闻媒体似乎保持了某种“默契”,没有肆意猜测、妄加断言,没有一股脑地把批评、责骂的矛头指向学校,对学校横加指责。我想这是一种进步,是新闻媒体人职业操守提升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确实,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教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仅仅是作用之一而已。学校,不能也不应该承担着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全部责任。孩子个体本身、社会和家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甚至更加重要的作用。
学生——当事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约7——15岁,他们大部分都生长在温室里,自私、任性、叛逆,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父母或者老师的满足时,就容易采取威胁、甚至割手腕、跳楼、服毒等极端的自虐行为。据心理学分析,该年龄段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可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但是,毕竟经过几年的社会的锤炼、家长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对于社会上基本的是非、对错、善恶应该有一个基础的评判。我们的家长、老师一定要告诉孩子,只有生命才是最可贵的!任何批评、困难、挫折、打击都算不了什么,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面它,想方设法去解决它,任何难题都是可以战胜的!
家长——监护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而有的家长却由孩子听之任之,袖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理性的关心、呵护和引领。特别是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尊重和关爱,需要家长经常与其进行情感地交流与思想的沟通。
教师——引路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当下的学校里,不少教师中出现了重教书而轻育人的现象。殊不知,一个人灵魂的扭曲,道德的沦丧,比学业的荒芜更可怕。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因此,面对普世价值观日渐模糊的今天,教师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提倡耐挫折教育。
社会——大酱缸。李敖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里写道,社会就是一个大酱缸。客观地讲,社会对人的身心发展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生活在一个好的社会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使他们成为好学上进、聪明懂事的学生。古时候“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视听手段日益先进,学生从社会中获得大量的即时信息和昔时信息,并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譬如,色情淫秽信息滥觞网络,凶杀恐怖画面充斥银屏,都市言情小说流行坊间,等等,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青少年一代健康茁壮地成长。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人,应该为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洁净、健康的“大酱缸”。
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杭州江干区学生跳楼事件无疑再次给了人们一个警醒,希望大家都能正视这个教训,也请所有的学生、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但愿类似的悲剧不要再次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