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才:悟笔墨之道 观百家之长

标签:
王广才文化自信自觉 |
http://arts.takungpao.com/people/q/2013/1009/1951378.htmlhttp://images.takungpao.com/2013/1009/20131009044956420.jpg观百家之长" />
王广才,字子野,号鲁丁。1939年生于山东邹平。196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远赴青藏高原,从此开始了“八万里昆仑足迹,四十载浓墨豪情”的艺术人生。以描绘青藏山水闻名,其大写意山水雄奇沉郁,得气韵兼力之美,写高原之魂,具脊梁之威。
王广才:悟笔墨之道 观百家之长
(画家王广才答友人问)
问:你主张绘画应“哲而思,思而变”,请 谈谈你的国画哲思?
答:画家最理想的说话方式,是用作品来表达。但是,“理未易辨,善未易明”。所以在现实中,画家本人不得不经常出来讲话。一个成功的国画家,追求艺术之道的过程,一般都要经历三个阶段:知,爱,悟。
我学中国画已经半个世纪,尽管不能说是全知、真知,但知与爱的阶段毕竟已经过去了。悟道确实不容易。国画之道(“艺道”),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易道”有事理相通之处。“易”有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
宇宙、人生、内心何其复杂?画家以艺术手法观照表现三者,只能是执简驭繁,只能是从简易中下工夫,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因之,中国画常用黑与白二元素来表现宇宙之阴阳消息。是所谓简易。
宇宙、人生、内心变动不居。画家置身开放、多元,科学昌明,全球一体的时代,一定要视野宽广,博采众长。笔墨当随时代。墨守平面、线条等古法,已经很难传写大千世界。变法是势所必至。是所谓变易。
但无论怎么变化,中国画的基本元素、精髓不能丢。是所谓不易。至于什么是中国画的精髓,则见仁见智。我个人认为,中国画不能不讲究笔墨。石涛说,“墨黑丛中天地宽”。每当有人说“笔墨等于零”,我就会呐喊:“墨旗不倒”。一些一味标新立异的人经常忘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国画不是地域概念,也不是人种概念,更不是工具概念。中国画承载了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华夏艺术趣味和取向。
道为心 术为用 各锋各用
问:评判中国画的传统技法、艺术取向,对中国画的前途充满忧思的人有不少名人,有人说“笔墨等于零”,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答:认识中国画的精髓,认清中国画的发展趋势,只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评判一种艺术观点,要“是其是,非其非”,没有必要看来头。在知识和艺术殿堂里,人们要养成追求“道”的习惯,而不是简单的“术”,不要屈从权威。其实,吴冠中先生的原话是,“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这句话是有其价值的。一些鄙视中国画的人把吴冠中先生的话苟简为“笔墨等于零”,并不符合其本意。从吴冠中先生的原作看,他的中国画尽管创新多于述古,但其中也有笔墨。至于刘国松先生提出“打倒中锋”,我认为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偏好,但中锋、偏锋、侧锋、顺锋、逆锋,各有所用,不必偏废。
中国画已经有千年传统,一脉相传,代有才人。作为中国画的传人,我们不应该没有文化自信。中国画危机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市场,现在应该没有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有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