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鸣岗先生共鸣
(2012-09-14 16:26:20)
标签:
蒙克苏富比呐喊资本黄金杂谈 |
5月苏富比的拍卖,再爆天价。香港旅法资深艺术家林鸣岗先生在六月的《紫荆》上写就如下一文,颇有同感,遂录此共鸣。无论资本操作者、艺术工作者、还是普罗大众,都不该丧失心中对真正美好事物的判断力和起码的良知。所有希望世界美好的人,都应该为美好的艺术品“呐喊”!(网上搜不到,本人亲录入的。)
人类欣赏的应该是怎样的艺术品?什么样的艺术品值得用心灵和金钱去爱护?我们是否过于听信传媒的宣传而没有自己的审美和价值判断能力?或者我们已经麻木不仁根本就相信传媒所宣传的一切?
病态的拍卖
艺术是有价的,这是天公地道的。好的艺术品应该得到公众应有的尊重和爱护,这也是天公地道的。但是,艺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以此作为一种尺度和标准,那是扭曲的、可怕的、不公平的。金钱不等于艺术!世界前十名拍卖天价的作品,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显然不是。世界上优秀的艺术品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的价值无法估量。人们将会长久地欣赏它们,用眼、用心灵去感悟不朽艺术品的魅力。人们惊叹艺术家巧夺天工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境界,一代又一代,它们永远都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人们会在伟大艺术品面前感到骄傲和自豪,会得到一种力量和鼓舞,会得到个体生命的提升和鞭策------当然不好的艺术品应该得到批评和扬弃,这才是正常的,不必要用金钱来重新包装。这个世界如果只有“州官放火”,没有“百姓点灯”,如果这个世界都是让有钱的人说了算,如果都是让金钱来左右一切,永远让金钱来作为艺术高低的标准的话,必然导致健康艺术的死亡和灾难;另一方面必然导致人类的更大困惑和不幸。
如何界定艺术品?在我看来好的艺术品是有极严格标准的,绝对不是如今“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流行观念。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展览会、拍卖会,各种各样的画册、报纸、杂志、宣传品、媒介,似乎早已把艺术的标准冲垮了。的确,如果你一旦进入了这样的场地,你很快就会迷失自己,一般观众不但跌入云里雾里,就是专业人士也是三缄其口。审美被玷污、良知被嘲弄、传统被糟蹋、一切都被颠覆了。艺术家可以“无法无天”,“独来独往于天地之间”,“创意”满天飞;“思想家”、“革命家”、“原创者”遍地------特别是非常神圣的地方:博物馆、艺术馆、拍卖会、教堂、文化中心、大学学堂等等,到处都有以“文化艺术”为命题的展览(实际是“伪命题”、“伪艺术”的“超级市场”和“跳蚤市场”)。
用金钱来包装艺术,这是一大发明,用天文数字的价格来抬高艺术品的身价,已经是全球的“普世价值观”了。列宁早就说过“在市场上叫卖最卖力的小贩,往往兜售的是最劣质的货品”。我们警觉了没有?如今拍卖会好作品极少,贩卖的都是一些“B货”(次等作品),或者“B+C货”、甚至赝品、假货也经常出现。一些天文数字价格的东西,根本就是不入流的“伪艺术品”,甚至是“垃圾品”。要么,就是暴露了那些有钱人自己最无知和最浅薄的艺术鉴赏力,他们挥霍的根本不是血汗劳动金钱,而在玩弄一种金钱游戏;要么就是一些财阀和奸商明知故犯,欺世盗名,玩弄一种肮脏的商业数字骗局,设置一个极为巧妙的“美丽陷阱”。在世界各地轮番炒作、轮番表演,让最后一个最愚蠢的有钱人,接手这个“烫手芋头”。我不认为这是真正尊重艺术品、真正引导我们欣赏艺术杰作、真正推广高品位艺术的活动,而恰恰在制作一种假象和陷阱。
真正的艺术品是没有价格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金钱只是一种表面的假象。金钱最容易使人失去价值判断,是最容易使人失去灵魂价值的东西,以此为标准衡量艺术品的价值,以致鱼龙混杂、黑白颠倒,是谓病态的拍卖。
病态的艺术
我相信绝大多数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只是想“一吐心中块垒”,很少想到金钱和利益。而在市场、金钱、名利、艺术方面都得到眷顾的艺术家,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基本是寥若晨星的。在这个世界上真正能留下不朽作品的艺术家,绝对不会只是追求金钱的多寡、名利的得失的。蒙克的作品反映了自己的人生观和生命经历。“生命、爱情、痛苦、死亡”的问题困扰着他,在我看来,他还是一个记录者,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他还是为表现而表现,并没有上升到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就不同,同时代的罗丹也不同。他们既是人类历史的经历者、记录者,也是理想和美好梦幻的创造者。他们的艺术为人类找到一些光明与希望,而不是黑暗和死亡的境地。以卓越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来表达一种痛苦的生存状态古往今来早已有之,也不是蒙克的发明和独创。人类是如此地无望和空虚,人类是如此地堕落和惊恐。难道堕落是必然的?病态是常态?还是偶发?“呐喊”有用吗?人类会自觉地有一种警觉和恐惧感吗?他们知道对大自然尊重和感恩吗?还是真的是对自然藐视和无知?对自己的无数次掠夺和侵犯,人类能否自救?还是能否他救?看来蒙克是解答不了。自然,蒙克可以不满意印象派画家们的青山绿水、鲜花遍地的温馨画面,但是蒙克也没有必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跟着他永远哭丧着脸,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生活在惊恐、无望、死亡的阴影里面。
一个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界非常热衷于病态艺术,一些艺术家深受潜意识和存在主义的影响,在思想界、文化界也有不少人摇旗呐喊。如果这是一种存在的生态表现倒也无所谓。但过于顶礼膜拜,许多人把它当成一种流行的思潮与时髦,把它当成艺术的最新、最好的一种表现模式,更是一种偏见和扭曲,似乎也是一种病态了。现当代强调艺术的创新,这是对的。但是,把人类久远的伟大传统丢弃,把历史阉割,只强调“现当代”这三字,是误区和悲哀。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这种潮流如今也深深影响了东方这块净土。实际上,追求一种诗意的生活,一种和谐美丽的与世界同乐的境界,是大多数人向往和渴求的生活。而丢弃传统,阉割历史,充斥着空虚与堕落的病态的艺术,并非是人类寄托情感的最终归宿。所以,与其选择蒙克,我更钟情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罗丹和莫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