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管自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叫“发小”,全国各地形容这样的关系也都有各自的说法:上海人说“这是我穿开裆裤的朋友”、“光屁股玩的朋友”,山东人说“俺俩是从小把咕噜(摔跤)的朋友”-----这些说法,私以为都不如北京人的“发小”叫得响、说得透,一说“发小”,那发音、那语调,透着一股子的自豪感、渊源感、神秘感,既文雅含蓄又耐人寻味。本人自一十八岁来到北京的一“塔”“湖”“图”后,发小的保有量也便“一塌糊涂”了。每每朋友聚会,但若有发小二人的,都令本人羡慕得眼珠子鼓出。
发小发小,顾名思义,可能是说从小时候刚长出头发时就是朋友吧。可小孩子,什么不在长?比如牙,一岁左右,谁都要长牙,怎么不叫“牙小”?
汉语是最有内涵的语言,用什么词表达什么意思,一定是有讲究的。“结发夫妻”,一定是年龄到了时候,头发刚从少年人的两角,梳成青年人的盘髻的初婚夫妻;“没齿难忘”,一定是说牙掉了都不会忘的,当是极言长达一辈子的恩情。询问北京长大的诸多朋友,为什么叫“发小”而不叫“牙小”,便没人给我答案了。
这几日休假,兴来做起了发糕,三次后成功。掰开喧腾柔软的发糕,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发开的孔洞,黄黄灿灿的,美丽、神秘,透着孔明般的智慧。我用手压下,它便悠悠地弹起;我再压下,它还是悠悠地弹起。一瞬间,顿悟了“发小”一词的妙不可言。立刻请来京出差的发小,边吃发糕边讲我对“发小”的个性注解:头发是人身上最显著的不停生长的部分,其实大家都管小孩的头发叫胎毛的,也常常听人说“你个毛头小子”,但也照样没人说自己的“发小”是“毛小”,大街上到处是“理发店”,也没“理毛店”:汗毛长出浅浅一层,便不再发展变化,而头发不然,“发如韭,割复生”啊。正如发糕,都重在“发”字上,发生发展。发糕在酵母和时间、温度的作用下,不停地酝酿、变化、发展;一旦发好,便柔软抗压,彼此有自由的空间,却又紧密相连。这样的发糕,吃下去,易消化,于肠胃身体百益无害。“发小”呢?只有一起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和时间的考验,才能称得起这个称呼,你见过十多岁的孩子,互相说这是我“发小”的吗?“发小”一定是对两人历史友谊总结性的一个判定词,只有二三十岁的人,才称得起它。一起经历了、共担了,友情才可能发酵得松软迷人。这样的友情,拥有了,沉醉温暖,对心灵情感,最为滋养。打开《说文解字》或麻将牌,看看原始的“发”字,数一数,拐了多少个弯?经历了多少道坎?若发糕是面揉的“发小”;发小便是人做的“发糕”?发糕益身,发小养心啊。
听我一通乱言,我的发小幸福地一通狂吃。哈!其实,古人早就有“发小”一说,不过古人是更文雅地称为“总角之交”的,限定了时间:头发长到能束起来,分别在脑袋两侧梳起,各总一个发鬏,大约七八岁的光景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