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形容不同文化、教育、社会层次之间人的无效交流为:鸡同鸭讲。
可是,令许多朋友艳羡、被称为“最心有灵犀、最默契夫妻”的我和老公,生活的时间越长,越发现:原来差异居然如此巨大。经常一件事,我要这样,老公却要那样。我处理事情的方式是“猴子摘桃”(我属猴),总认为高处的好吃;老公的方式是“羊吃青草”(他属羊),总在身边转悠。我说蹦一蹦就够得着,你为什么不蹦?老公说自己周围的草都没吃呢,何必舍近求远?
最近便经常说老公:鸡同鸭无法讲,鸡同鸡讲又如何?母鸡公鸡、家鸡野鸡、草鸡锦鸡、肉鸡蛋鸡、白鸡乌鸡、土鸡凤凰-------实在是鸡鸡大不同啊。别人眼里咱俩够般配够默契的,可怎这么不同?
老公说:你还真能折腾,说咱俩直接就说“猴同羊讲”,还什么鸡鸡鸡的,整出这么多来。
我说:猴同羊讲本来就有巨大差异,鸡同鸡讲,是貌似一致,实则“差之一鸡,失之一机呀。”
老公说:别着急呀,慢慢来,慢慢来。
我说:来什么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呀。赏风景要慢慢来,抓机会也慢慢来?算了,跟你真是白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