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写的一文,年稍长的朋友评价“文思深邃,字外功夫了得!”而一个年轻朋友认为“没有北大才女应有的文采”。哈哈,我笑言“一文千评”啊,不以为意。不想,此年轻朋友在另外一场合再次发表同样的观点。看来,年轻人对所谓的文采颇为在意啊。我依然哈哈,哈哈之余,说:“鲁迅先生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每写完一篇文章,特想得到母亲的喜爱。可是,鲁迅先生的母亲从来不读鲁迅的文章,而沉迷于张恨水的小说,每次张出新书,母亲必让鲁迅去为自己买来,有意思的是,鲁迅先生最瞧不上张恨水的东西,但他不得不去给母亲买。哈哈!”
北大的精彩,在于丰富和兼容并包。季羡林老师的文章比我还没文采,平铺直叙、拙朴厚实,但他是一代大师啊!金开诚老师的通达、袁行霈老师的儒雅、安平秋老师的严谨、钱理群老师的激情、程郁缀老师的豪放、乐黛云老师的跳脱、李零老师的另类------文章到底要什么?岂止北大?浩浩文坛,自古便百花齐放,各自精彩:《诗经》的平实,《楚辞》的高雅;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均文采飞扬,文理一体,而司马迁的《史记》、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等,读来均无甚文采,但词情恳切,令人唏嘘,隽永流长。现代文坛亦是百家百样,各有千秋:徐志摩的浪漫、苏曼殊的禅静、朱自清的优美、钱钟书的幽默、鲁迅的犀利、钱穆的庄重------仅用文采衡量一篇文章,实在太幼齿了吧!文采实在非文章的最高境界,几千年来,“文以载道”才是文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细品四字,实在深厚。如文采是一个女人的外貌,文思便是这个女人的心。
当我们没有深入理解我们灿烂的文化便轻言的时候,我们是多么愚蠢、多么浅薄、多么可怜。但我们处于一个快餐时代,某些人叫嚣“出名要趁早”,而我们中华的悠久文明实在太博大精深,能说自己偶有所得,都需要花费长时间的深入。年轻人,有几个等得及?做得到?
好文章,好在文采、好在文思、好在文理、好在文情------都好!
由“文以载道”,得“书以蕴德”、“诗以畅情”、“画以达志”句,自赏。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