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28
北大学兄碧华曾言,他每年要给单位的员工发一定数额的图书卡,鼓励大家读书。可令他气恼的是,居然有人拿此卡换钱。换去的钱不知做了何用!
近日,好友欣欣撰博,极言现代人文字的“贫血”问题http://gegema.blog.hexun.com/61795352_d.html,所感极同。
打开电视,除了CCTV-9的纪录频道,其他一片狼籍。再打开网络,除了时政要闻,更是狼籍一片:怪力乱神色淫欲,充斥频面。一个正是海绵期的少男少女,嘴中最多的却是“三个孩子不能成豪门梦”“分手费多少多少”“大S带了一款什么什么耳环”“英国女教师强奸男生未获罪”--------网络上充斥着“抓眼球”的玩意,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少之又少。
以前谈论一个人,可能说“知书达礼”“兰心蕙质”------,现在说起来常常是“她穿的全是名牌”“刚买了宝马车”------我们的经济生活飞速提前,我们的文化生活严重倒退。
近日读蒋勋先生《汉字书法之美》,雅哉古人!雅哉蒋勋!看似讲书法,实则讲文化、讲生活。且看几个讲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寒食帖》的段落:
“《寒食帖》是苏轼在黄州留下的一篇诗稿,大概写于一零八二年。这一年,苏轼四十五岁,经过‘乌台诗狱’的诬陷,几经磨难,下放黄州,他文学上传世不朽的名作《念奴娇》、《赤壁赋》都写于这一年。这一年,流放的诗人在江边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年,是苏轼生命低潮的谷底,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
“《寒食帖》是黄州时期苏轼留下的珍贵墨迹,总共两首诗。第一首记录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后,连月霪雨,潮湿苦闷的春天,流放江边的诗人,心情沮郁颓丧,看海棠花凋谢,坠落污泥之中,感叹岁月逝去,无声无息,自己仿佛霎时从青春少年大病一场,病起已是满头白发。”
第一首诗为“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错。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无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文人行书特别看重‘字’与‘心境’之间的契合,写这样毫不矫情的诗句,苏轼自然也用毫不刻意、毫不做作的字体。苏轼《寒食帖》绝不是华丽的书风,绝不是炫耀的书风。”
“‘卧’、‘闻’两个字像松掉的琴弦,是暗哑荒腔走板的声音。苏轼书风以真实之‘丑’,逼走了矫情故作姿态的俗媚之‘美’。经过大难的诗人,生死一念;经过最难堪的侮辱陷害,还会固执于华丽矫情之‘美’吗?”
第二首诗为“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币。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到了第二首,文体仍然平铺直叙,纯粹纪实,但是书法开始奔放,笔墨酣厚,如倾盆大雨,如汹涌波涛,水就要涌进屋里来了。”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币衔。这是寒食‘诗’最动人的句子,也是寒食‘帖’书法惊人的高潮。对比‘破灶’与‘衔币’,笔锋变化极大。‘破灶’用到毛笔笔根,字型压扁变形,拙朴厚重,如交响乐中的低音大提琴,沉重、暗哑、顿涩,有一种破败的荒凉;而‘衔币’二字,全用笔锋,尖锐犀利,如锥画沙,如刀刃切割,有苏书中不常见的愤怒凄厉,透露了流放诗人豁达下隐忍的委屈。‘币’的写法特别”,‘氏’下加‘巾’,‘巾’的最后一笔拉长,如长剑划破虚空,尖锐笔锋直指下面一个小小的、萎缩的‘君’字。《寒食帖》的这一段,错综了荒凉、悲愤,混合了自负、凄苦,交织着委屈、伤痛,使行书点捺顿挫借助视觉流转,成为生命底层的呐喊,动人心魄。”
好一个蒋勋,文书诗乐,《寒食帖》讲得好一个苏子“寒食人生”。生来写汉字的我们,行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两岁即诵《静夜思》的我们,《寒食诗》跟我们又有什么关系?读完这一段,我颇为汗颜。蒋勋先生居然将一贴行书解读得如此富于人文魅力!面对中华璀璨夺目、深厚无底的文化,自己哪里称得上是“汉族”子孙?实在是“汗族”(汗颜)啊!对自己的文化了解体会得何等了了!
都说,如今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台湾比我们做得好,此言不虚。学者如此,台湾普通民众亦如此。当文化精神融成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点点滴滴准则时,更如此。有朋友曾戏说:“台独在文化上就无法解释、无法得逞。他们比我们大陆更像华夏子孙。”我们怎能认输?经济已然腾飞,文化不能落后。我们要急起直追,身践力行,做一个中华文化的“捍族”群众,在书本上、在生活里捍卫优秀!
回到文头,突然想到英国殖民地时期,往澳大利亚运送流放的人,初时,政府按人头,将运送费先给运送的船主。先拿到船费的船主为了省工本,一船尽可能地装人,千里颠簸,病死饿死,致使到澳洲后的人数锐减,而且健康欠佳。后来,政府改变结算方式,依然按人头给,不过是到了澳洲后再数人。哈哈,碧华兄当然不可能做到按读后感报销书费,但是碧华兄可否按购书小票和发票报销呢?不妨一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