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炎黄结盟(上)

(2014-01-03 06:47:29)
标签:

李延军

文化

黄帝传

第三部

涿鹿奋战

军事

篇小说《黄帝传》第三部

http://s13/mw690/001oZJPogy6FuwzFXLS6c&690

炎黄结盟(上)

黄帝派出应龙率领几个师旅,一直“护送”着蚩尤的九黎兵过了数九寒天里结了冰的黄河向北而去,直“送”到中原和九黎鹿部落联盟的交界处,这才停止了前进,陈兵于边境。

黄帝“网开一面”、蚩尤“中原脱险”之后,并不甘心于这样的失败,因为杖着自己掌握的青铜先进武器,天下本来就应该是他的。回到涿鹿,妻子龙女的恩爱和母亲芃苏的教训,他都铭刻在心。他认真总结了中原失败的原因就是吃人,正因为吃人,他才失去了民心,一下子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局面,但这也是被逼无奈之举,并非他的初衷……所以他立志图新,一定要再次夺回民心,但是,一个人的形象一旦倒了,就像是诺米骨牌效应,会产生一连串的惯性动作,可以说是一倒百倒,只要第一张牌倒了,全部的牌也就跟着倒了,要想重新恢复起来,谈何容易?何况聪明的黄帝也不会再给他这样的机会。

 

蚩尤离开中原之后,黄帝并没有陶醉在“胜利”之中,在新郑黄城简单地举行了一次合符和庆典仪式之后,他就回到密都云岩宫,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总结此次战争的经验教训上来。想到战争初期自己的被动局面,就想起炎帝的重要性来。同时想到炎帝神农派炎居送药之事,怎么着也得答谢一番。因此,他决定,亲自再去一趟烈山,一是向炎帝神农当面道谢,二是迎请炎帝神农出山,回到中原来。

中原之战结束后,炎居并没有及时返回烈山,而是在黄帝的安排下住在密都云岩宫的窑洞“宾馆”里。这一排面南的地穴式土窑洞冬暖夏凉,正是一个“冬藏”养生的好地方,住在这里可以随时见面自己的女儿女节,还可以隔三岔五地和黄帝一起聊聊,所以他在这里就一直窝过了冬天。等到黄帝安排好了各种事务,包括为当年值年的虎龙部落代表摄提记功,十二大部落值年顺序从此以虎龙部落为首,一年十二个月的记月,也以虎龙所值之月(三月)打头。包括进入辛卯年的太岁换班,由兔龙部落代表单阏接着值年。一切事务安排好,并将内务交于风后,外事交于力牧代管后,黄帝才在辛卯年春天的一天,与和炎居同行,再次前往烈山。

一年三季的战争经历,百忙中的黄帝几乎没有时候去欣赏风景,今天和炎居一路南下,忽然间才感觉到,原来春天的风景这么好!

从密都云岩宫向南,阳光暖阳阳的,空气清爽透明,老远的景色,只要进入眼帘的,都是那么地清明透彻。手搭凉棚向南张望,第一眼所看到的,就是具茨山满山满坡遍布的粉白粉红相间的山桃花,若云,若雾,若霞,任你怎么想象,都是美的。大家从具茨山东麓经过的时候,黄帝抬头看到具茨山突兀的青灰色山顶,如同两个巨人并排而站,而那巨大的岩顶,正是两个相依相靠的巨人的头。黄帝指给炎居看,炎居也有同感,陪乘的昌寓一声喊,赶车的方明,导引的张若、诩朋,跟随在车后的昆阍、滑稽都把目光投向了具茨山。还是滑稽反映快,他说

“此人莫非炎黄乎?”

经他这么一说,大家就都觉得有点像,连黄帝本人也说:

“炎黄结盟,天意也!”

黄帝又把具茨山东麓的这一片地形反复地观察了一番,这才告诉同车的炎居:

“岳丈请看,具茨东麓,地势开阔,朝山一观‘炎黄’,乃结盟佳地也。又东高地扎营盘,居炎帝,若何?”

“尚矣!余具实告知父王。炎黄盟,天下聚,大事矣;具茨山,炎黄居,佳地也!”

大家纷纷赞同黄帝和炎居的观点:

方明开玩笑道:“听君一言,余方向明矣!”

昆阍兄弟俩都是黄帝中宫的门吏,因为老大更忠厚一些,所以黄帝出门时,总喜欢带上他。现在随在车后的他因为没事,正在打瞌睡,听到黄帝和炎居的话后,方从睡梦中醒来,他正在看具茨山的天然炎黄二帝像呢,听方明这么一说,不由得就顶了他句:

“汝明方向乎,非也!”

“何以见得?”

“且待襄城之野,人言襄城之野天光不现,风无定向,能在此明方向者,才算方明!”

方明不服:

“且待!”

“且待……”

平时就看说大话好话,以夸夸其谈著称的诩朋,却是一个羽翎箭的好射手,所以他也和挥的儿子张若一起作黄帝的前引,为黄帝开道。听了昆阍的话,他却认为其夸大其词了:

“昆阍言过矣!襄城之野,一马平川,何以迷途?”

“余亲历之。尤以春风不定为甚!”

瘦削得像猴子的滑稽,这一行人中,只有他是从桥山一直跟过来的,不管是年龄还是阅历,他都算是资格最老者,但他依然是一副对什么都得过且过的样子:

“且住。且住。到时自明……”

大家就这么议论着向南走去,晚上小宿在方雷氏的一个小部落里,第二天一早,就赶到了襄城之野。

襄城这个地方属于伏牛山东麓倾斜平原,西北高,东南低,北部是丘岭小山,走出小山,就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这里最高的山名叫马棚山,冬天里西北风大,夏季东南风盛,现在正是温热的东南风日盛,寒冷的西北风不得不退潮的时候,所在走到这里,风向不定,又由于这里冬季寒冷而少雨雪,所以只要见风,地面上就扬尘,风一大,就“大风起兮尘飞扬”,又地处平原,周围没有个参照物,所以只要风在这里一打转转,就会像龙卷风一样高旋起尘柱,风向一散,就弥漫起一片黄澄澄呛人的尘雾,风大时,飞沙走石,让人睁不开眼,辨不清方向。正当黄帝一行人“七圣皆迷”的时候,恰遇从马棚山上下来放牧的一位牧马童子。

随着一声声激越的骏马嘶鸣声,尘雾中马蹄得得,万马奔腾,让人一时搞不清到底有多少匹马从眼前经过。一阵急风暴雨式的激动之后,尘雾中出现了骑在白花马上的牧马童子。看到眼前的车队,他才明白了马群忽然改变奔跑方向的原因。马群已经离去,他却并不着急,一副泰然处之的样子。

黄帝看这童子长得伶俐可爱,圆头圆脸,水汪汪的大眼睛,肤如荷色,朱唇小口,一副似愠不怒的样子,主动走上前去施礼赔不是:

“小生勿怒,在下有礼了!”

“非也。人不知,而不愠。牧马童子很大度地说。黄帝看他如此大度,就心生爱意,多问了一句:

知具茨之山乎?”

曰:然。

汝知大隗之所存乎?”

亦曰:然。

黄帝心里想: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就接着问道:

“汝知首山乎?”出发前,黄帝听说襄城一带亦有一首山,而且出铜,就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然。”

“汝可知首山之铜?”

“然也。”

“汝可带路乎?”

“然。”

牧马童子一个呼哨,离去的马群又跑了回来,跟随在他的身后,马群的后面,腾起一面金黄色的大旗一样的扬尘。

在前往首山的路上,牧马童子的白花马与驾着黄帝大辂云车的白龙马并辔而行。黄帝看小童如此聪颖,就向他问起治理天下的大道来:

敢问为天下

不想,小童却把个圆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黄帝坚持再问:

“敢问为天下之道乎?”。

小童这才慢条斯理地、用他那清脆的童音说:

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闻此言大受启发,不由对童子心生敬意,亲自下车,再拜稽首,口称天师而退。

直到把黄帝一行送到了首山,牧马童子这才把马鞭一扬,“啪!”地一声脆响,骑着他白花马,追赶他的马群扬长而去了。

牧马童子虽然如白驹过隙般在黄帝的面前消失了,但是他关心治理天下“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的论断,却给黄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黄帝在口称“天师”的同时,内心里下定了最终消灭蚩尤的决心。

 

黄帝再次来到烈山后,看到九峰相连的烈山上到处是炎帝神农新开辟的药材种植基地,又看到他那么多分门别类堆放的药材,内心里对炎帝神农充满了敬意。亲自拜谢了炎帝神农相助之恩,黄帝就诚心诚意地请他出山,一同回中原去治理天下。本来无意下山的炎帝神农感于黄帝的诚意,便向炎居安排好下一年的农业和药材种植计划,和黄帝一同下了烈山,回到中原,两人相约在具茨山下举行结盟仪式,两人就共同住在具茨山北麓那块突起的高地上,也就是后人认为是黄帝城的地方。因为黄帝和炎帝都住在这个地方,所以这一片高地上就红、白、青、玄四色图腾旗帜林立,中央高挂着黄帝的黄龙旗和炎帝的火龙旗。

也因为黄帝和炎帝要在具茨山下举行结盟仪式,所以天下各大部落的代表也都会聚到这里来,共同见证炎黄结盟的盛举。

结盟的地点就选在具茨山下正对着具茨主峰的斜坡上,早已由赤将、高元带领着筑台的兵士忙碌着用黄土夯筑结盟台,三级平台的已经初显轮廓——第一、二级的平台已经筑好,正在筑最高的三级平台呢。仓颉亲自为炎帝结盟起草盟约,经黄帝和炎帝审阅后,正用青铜刀具雕刻到石头上。隶首也参与到雕刻的工作中。伶伦和歧伯开始训练他们的乐队,高地的黄帝城里就整日传出着丝竹和鼓乐的声音。

结盟的时间定在辛卯年二月(兔月)初二龙抬头的时候。随着结盟时间的临近,山中粉红的桃花、粉白的杏花和雪白的梨花,包括各种山野的小花都开了,正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热烈景象。气温也回升得很快,太阳早已经从冬眠中清醒过来,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熏人欲醉的温暖。人身上的兽皮外衣已经穿不住了,姑娘们披散着长发,人群中呈现出“二八月乱穿衣”的缤纷多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