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r.cn/gsfw/gsxw/jzgc/200911/W020091117532027102265.jpg
时下,兰州市清退民办代课老师的新闻消息不断涌现媒体报端,社会大众普遍的反应是:同情,同情,再同情,并将这一行为称作是“卸磨杀驴”。
对此,我也颇有感怀。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在我们的群体周围,有太多的、许许多多的人是受到民办代课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而走上社会,步入人生大道的。代课老师的清贫、严谨和勤奋,培养了我们不止一代、两代的现代人,他们有的早已过世,有的已是半百花甲,他们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当时的贫困农村和山区的孩子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奉献了最无私无悔的青春!
可以说,他们是当时中国教育的中坚、脊梁和先驱!他们将知识的种子点点滴滴撒播在中国的大地上,撒播在广袤而贫瘠的土壤里,才迎来了我们后来科学的春天和科技生产力的丰硕果实!
我出生于60年代末期,一个贫困的乡下小山村。我的启蒙教育就受惠于村里的民办老师——
记得,那时我们村里有一排六间大瓦房用作学生教室,按序列设置了1—5个年级,教室前有一个方形大操场,操场四周种着一棵棵垂柳。大教室的后面还有3间平房专作一年级小学生用(后有2间改为“育红班”,也就是现在的幼儿园),我的小学一年级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那时,我们上学没有书桌、书凳,在屋子的两边分别垒上一排泥墩子,与墙壁之间留出过道,然后用一块长木板搁在两个对应的泥墩上,就算是书桌了,每排“书桌”能坐5、6人,凳子要自带或搬一块石块就是书凳。
设施的简陋注定了老师教学条件的艰苦。所有的代课老师都具有双重身份:拿起粉笔能讲课,走下讲台能劳动。他们既是老师,又是农民,既要讲课,又要干农活,因为在那个困苦的年代里,老师们也要“挣工分”吃饭的。没有黑板,就在墙壁上(泥墙)摸上水泥刷上墨汁作黑板;没有粉笔,就用石笔作粉笔。一个粉笔头、一个石笔头都不舍得丢,反复挑来用去,直到全部用完——哪怕是粉笔头再小,小得经常自己的手指头在水泥黑板上磨破皮,也不舍得扔掉!
学生的作业都是代课老师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昏黄的煤油灯光下批改的。半夜半夜地检查批改,错字的旁边画上方框,用于学生改正;错题的下边写上原因,用于学生纠错;特别是每篇作文的后面,还有大段大段、横平竖直、工工整整的评语,文中的好词好句,还要给你划上波浪线以资鼓励,病句错词,还要一一给你指正……
这就是我的代课老师!他们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很深很深,他们的身影至今还时常在我的记忆里闪现!他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相信,都清晰地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的深处!
如今,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教育腾飞了,我们不应忘记民办代课老师们作出的奠基石式的奉献!他们是真正的蜡烛,是真正的孺子牛,是值得敬仰的灵魂工程师!
兰州清退1240名农村中小学代课老师,也许自有清退的理由和苦衷。其中的原由我们不知晓,是否对错也不评判。但在心底里,总有丝丝的隐痛:是茫然?是不平?是同情?还是无奈?……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反正所有的感觉都混杂在一起,真的就象打翻了的五味瓶,让人的心窝里难受!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