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有句标志性土语,仅一单词——“中”。“中”就是好,“中”就是美,“中”就是满意,“中”就是成功。诸如:“中吃”,即“香甜、可口”之意;“中看”,即“姣好、漂亮”之态;“中用”,即“能干、堪当重任”;“那人真中”,即“那人人品好,有能耐”。“中”字大有来历,容笔者自“五岳”说起。
“五岳”是政治概念
首先,“五岳”之命名,非出自民间。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间,纵横数千里,跨度之大,涵盖九州,村夫野民绝无命名“五岳”之恢弘气魄,更无命名“五岳”之权威!即或生硬命名,亦难以传世。
其次,“五岳”之得名,非地理因素。九州之内,不乏名山大川,何以专宠“泰华恒衡嵩”?而且,有“东西南北”四岳,不设“中岳”也罢。既设“中岳”,必非庸庸。但五岳之中,北岳最高,海拔2017米,势逼霄汉;南岳最低,仅1290米,却享“五岳独秀”盛誉;泰山以千余米的相对高度居“五岳之尊”;华山以空灵险峻名贯“五岳之奇”。唯中岳嵩山,高度排行第四,山势平平。清代魏源《衡山吟》兼评五岳:“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南岳独如飞。”按:山尊其高,海尚其深,河拜其长。试问,山“如卧”,算得上美誉吗?然而,“如卧”之嵩山,竟在“东西南北”列中,位居极显赫之“核心”!
为“五岳”命名者,当为一代君王。古汉语“岳”,指依山之部落。帝王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可以推定,“五岳”之名,始出中岳嵩山之君。嵩山系因“政治中心”而得“中岳”名。
“夏”为“中”之源头
遍数中国历朝列代,都嵩山者,唯有夏。《史记》载,“禹都阳城”。经考证,今嵩山南麓“告成镇”,古称“阳城”。镇西三华里,五渡河畔有方圆数百米土丘——“王城岗”,为夏代故都。
而且,《尚书·禹贡》有“禹分九州”之说。九州之中为“豫”,“豫”“禹”通假,为古华夏部落世居之地。嵩山在豫,大禹建都于嵩山,封其为“中岳”是必然。
夏都嵩山而将其命名为“中岳”,将中岳俯瞰之平原称“中原”,继而将中原政治辐射、覆盖之区域称“中国”。于是,中岳、中原、中国,一脉相承,一中贯之。久而久之,随着这一带政治、经济的繁荣,“中”便成进步和强大的象征。人们向往“中”,追求“中”,无论山南海北,世事百态,凡合乎“中岳”、“中原”、“中国”,就是好,就是美。“中”,成为一个标准、一种权威,甚至俨然而成中原地区最古老的“文化图腾”!“中”——乃成中原百姓最美好的语言。
“中”与中国文化
这个“中”字,对于中国文化之影响非同小可。例如:中国古典哲学尤重“中庸之道”。《中庸》开宗明义:“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以“中”为标准,中国古典建筑尤重“对称审美”,中国政治伦理尤重“均衡原则”,甚至人们生活中常常提到的“正当”、“端正”、“身正不怕影子斜”等等行为审美观念,亦无不与之相关。因为:无“中”,便无所谓“对称”;无“中”,亦无所谓“均衡”;无“中”,则无以言“正”。
“中”,这句典型的中原土话,对台湾的影响亦相当深广。例如,俗语“不中用的东西”,雅语“正中下怀”,台湾以“中”命名的地方、街道、单位、人物更是比比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