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英特尔在中国迎来30岁生日之际,其在华的布局也翻开新一页。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英特尔历史上投资中国最着力的年份之一。
在这一年中,英特尔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比往年的曝光度少了很多,但是英特尔在中国的举措却比以往都要丰富,在这一年中,英特尔南下深圳、重金升级成都工厂、与瑞芯微、紫光达成战略合作。
一系列高调的举措背后,到底蕴含着英特尔怎样的中国之路?
拐点与踏板
转眼又是一年,上次见到杨旭还是一年前,和一年前相比,给人的感觉是,英特尔在中国的动作高调许多,而杨旭本人似乎变得更加低调。
谈到这个话题,杨旭告诉在前线,“如今,IT产业正处在巨大的拐点,我会整合所有资源引领这个拐点的走向。”
杨旭指出,英特尔在中国的30年中,共经历了三大阶段,每个阶段又都面临不同的拐点。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期,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英特尔和其他跨国公司一样,刚来到中国,对中国的市场、产业、技术发展、用户需求,在学习过程中有了深入的了解;
第二个阶段是高速发展期,从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是英特尔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十年,英特尔与联想、方正、同方、紫光、TCL、海尔等本地PC厂商一起推动中国PC产业发展。
杨旭甚至回忆起,当初与杨元庆共同商议推出万元奔腾的一幕幕。甚至回忆起在中关村街头吃蛋炒饭的场景。“那几年,始终有创业的激情。”
在这期间,英特尔开始在中国的成都、大连等地设立工厂。
随后,英特尔面临互联网拐点,与产业一起探索互联计算,整体而言这段时间是探索期,英特尔与产业一起推出了上网本、MID等产品。
而到了2010年以后,开始面临移动互联网拐点,英特尔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推出超极本、二合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英特尔进入一个移动互联探索期。
第三个阶段是共同发展和未来探索期,从2014年开始,英特尔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英特尔开始找到新的踏板。在这个阶段,英特尔与中国产业有了更加紧密的对接与合作。
跨国企业在华境况骤变
刚刚过去的2014年,全球IT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瞩目的智能互联创新中心,中国本土的创新氛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市场都要浓郁。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众多的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加大布局力度。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在2014年对自主创新方面的推动力度日益提升。尤其是在云计算、4G芯片、专利授权等方面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另外,无论是企业级还是消费市场,如今都面临开放、开源的巨大挑战,在消费市场苹果和微软面临Google的巨大挑战,在企业级市场,IBM、惠普、甲骨文等厂商面临互联网巨头及开源厂商的挑战。
国内提出的去IOE,让IBM、甲骨文和EMC等主角如临大敌,虽然目前看来,国内去IOE的企业并不多,但是这种声势已经转化为一种趋势。
高通在中国也面临反垄断调查,上游厂商在中国的前景也面临考验。
对于市场和产业环境的变化,杨旭指出,如今,英特尔在过去与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在更大的领域里去合作创新,不能像以往埋头拉车,要关注国家政策和方向,英特尔如今参与了众多的智慧家庭、智能交通、数字医疗乃至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
杨旭强调说,技术必须与国计民生融合在一起,在更深层次的基础上去合作,与本地产业合作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之外,还要与本地产业一起向全球扩展。
英特尔式中国之路
在这种战略的指引下,英特尔在2014年选择了与很多跨国公司不同的道路。
在这一年中,英特尔在深圳身上花了太多心思,其不但首次把春季IDF从北京挪到深圳召开,还在IDF上宣布成立首个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设立1亿美元英特尔投资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
需要提一下的是,英特尔在与CTE厂商的合作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其2014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达到了4600万台,远超4100万台的目标,CTE功不可没。
5月份,英特尔与瑞芯微达成合作,这是英特尔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首次战略合作。有分析认为,双方的合作将有助于提升全球入门级Android平板电脑的产品数量和上市速度。
另外,英特尔还主动布局与中国自主产业的对接与合作,9月份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总司投资人民币90亿元(约15亿美元),并获得20%股权。
在12月份,英特尔宣布在未来15年投资16亿美元,对英特尔成都工厂进行全面升级,并将英特尔高端测试技术引入中国。
对于在过去一年中,英特尔在中国的举措,杨旭表示,英特尔CEO科再奇十分重视中国市场,在过去一年中英特尔在中国的一系列举措,正是其中国策略付诸于行动的突破口。
杨旭表示,英特尔已经全方位地参与到了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领域之中,而且是与本地产业、企业共同创新,而不只是在中国推广技术、销售产品。
总括来说,英特尔在中国30年,不但持续投资中国相关产业,还致力于推动教育变革,而且多年来一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2015路在何方?
在前不久,英特尔发布的2014年财报显示,营收为559亿美元,同比增6%;净利润为117亿美元,同比增22%。
在英特尔第四季度财报显示,PC客户集团营收为88.71亿美元,营收和利润逗比去年同期高;数据中心也实现了营收和利润双增长;物联网营收为5.91亿美元,同比增长,但是利润略有下滑;移动和通信集团营收为-600万美元,亏损11.10亿美元;软件和服务运营部门营收5.57亿美元,同比去年的5.91亿美元略有下降,利润为2500万美元,同比去年的3000万美元也略有下降。
对于英特尔的表现,杨旭表示,“整体而言,英特尔在去年有一个不错的表现,这也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机会。”
展望2015年,杨旭满怀信心,他指出,首先,2014年全球PC市场虽然仍出现小幅下滑,但是已经全面触底反弹。尤其是受到英特尔RealSense实感技术、英特尔无线充电、微软Windows 10等热点的带动,PC将迎来新一波创新热潮。
第二,英特尔将进一步加大在移动上面的扩张。平板在2014年有不错的表现,2015年英特尔的做法将更加激进和有针对性,比如推出面对商用市场的产品以及借助Core-M进入高端平板市场等,手机也会随着LTE SoC的完善全面发力;
另外,英特尔会进一步抓住大数据、云计算、软件定义基础设施等企业级市场趋势,进一步拓深与本地产业的合作创新;
第四,英特尔会对新的技术、产品和业务战略的投放有进一步完善,包括一系列投资举措的落地与推动。
从2014年英特尔表现来看,已经精准地把握到了中国市场、产业的脉搏,而且从PC、平板电脑、二合一、企业级等领域而言,都找到踏板,为2015年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另外,从英特尔在中国表现来看,其他跨国公司应该会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