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状元系列·沈晦
“胆气过人”沈晦
● 应 雄
沈晦(公元1084—1149年),初名杰,字元用,一字文明,号胥山,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科,41岁的沈晦状元及第,是北宋最后一位状元,也是杭州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沈晦博览强记,精通象数,善于写作,有零星诗、词作品传世。如《小重山》:“湖上秋来莲荡空。年华都付与,木芙蓉。采菱舟子两相逢,双媚靥,一笑与谁浓。斜日落溟濛。鸳鸯飞起处,水无踪。望湖楼上两三峰。人不见,林外数声钟。”他属北宋较有影响的状元之一。《宋史》有传。
□迁居崇德
沈晦成名前,迁居祟德(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崇福寺西赵家巷。据元至元《嘉禾志》载:“在崇福寺西赵家巷,宋状元沈晦居此,早废。”因赵家巷旧有赵汝愚忠勋祠,故今称祠堂弄。崇德县初建文庙时,沈括撰写了《崇德县建学记》的碑文。
据传,沈晦慷慨豪爽,胆量过人,果决敢为,但他处理事务常常超出法度,未出仕时尤其如此。曾于宣和初年的科考中替人当“枪手”,结果被当场抓获,因此常常受到别人的讥讽。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他沿着运河来到离杭州不远的崇德,借籍赴考。
沈晦在崇德时曾寓居广福精舍。大魁后,时人以状元坊目其寓。沈晦在崇德西郊建造宅院,人称秀才庄。为纪念沈晦中魁,宋庆元年间(公元1195—1199年)县令奚士达在文庙东北隅建魁星亭。明代万历庚戌(1610年)县令靳一派重建魁星亭于桂山之巅。在抗战期间,魁星亭遭日寇驻崇森田部队拆毁,可恶可恨。清代陆以诚诗赞沈晦大魁天下,《鸳鸯湖棹歌》诗云:“魁星亭子建中央,别墅西郊对远旷。莫道秀才庄里好,游人争说状元坊。”诚然,沈晦是崇德建县1000多年来唯一有案可查的状元郎。
□名门之后
沈氏为钱塘望族,祖荫补斋郎。沈晦的祖父沈遘(公元1025—1067年,字文通),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殿试第一,原本定为状元,可他以太庙斋郎的身份参加殿试,因有官职在身,按规定不得为榜首,所以降为榜眼。因他是在职官员,按照规定不得当榜首,唱名时被降为榜眼。南宋的赵汝愚也有同样的遭遇,虽得殿试第一,终因有官职在身而降为榜眼。沈遘后任杭州知府、开封府尹,官至翰林学士,为一代名臣。沈晦的叔父是《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是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沈晦和弟弟沈辽、叔父沈括,都以文才传名天下,时称“三沈”。
作为书卷气极浓的沈家后人,沈晦自幼即受到了良好教育,加之天资过人,宣和六年御试时,一挥千言,高中状元,成为北宋最后一位状元。廷对之时,才冠全场,获宋徽宗亲笔赠诗相勉。先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迁著作佐郎。
□不辱使命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
二月,金兵围攻汴京,他被授给事中的虚衔,随从钦宗弟弟肃王赵枢,到金军主帅斡离不营中作人质。他们为金人所强留,约定须待割地完毕方可遣返,因而被挟带北去。不久,金人继续进攻,讲和无望,遂随肃王回归。汴京失陷后,大批宋朝臣僚被俘,沈晦亦在其中。张邦昌被立为伪皇帝后,请求金兵释放宋朝臣子。沈晦得以放回,实授为给事中。
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即位后,言者论沈晦虽使金艰苦,而封驳之职不可以赏劳。于是,他被改任集英殿修撰,任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知府
(《嘉兴府志》作筠州)。
□宦海沉浮
高宗到扬州,想召他为中书舍人,掌管文书诏令。侍御史张守论沈晦布衣时的事情,说他曾在选举考中替人作过枪手。高宗说:“以前在金营,见他慷慨陈词,颇有胆识,士人细行,怎可累及终身呢?”
然而,因阻于权贵,终未见召。乃令沈晦知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建炎三年(1129年),出守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后来,高宗莅临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沈晦移知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
当时,贼寇成皋攻城,沈晦用教授孙邦计策,率民兵数百出战,结果被打败。他欲斩孙邦,已而释之。时浙东防御使傅崧卿在城中,单骑往说皋,皋遂降。后沈晦升迁为徽猷阁待制,因言者弹劾其无照令而用兵、处事过于专断,降为集英殿修撰、提举临安府洞宵宫(在今浙江余杭西南)。
绍兴元年(1131年)九月,又恢复为徽猷阁待制,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绍兴三年(1133年)七月,调知建康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并任江东安抚大使。九月,又被御史常同弹劾,仅任职一月就被罢职,提举江州太平观(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力主抗金
绍兴四年(1134年)
七月,复起任镇江府(今江苏省镇江市)知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过行在(指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向高宗建议,在建康、镇江、太平、池、鄂五郡,各建一军,联合守江,与韩世忠形成犄角,招募敢战士兵,加强训练,一年后,京口可成强藩,金人必不敢渡江南侵。
丞相赵鼎称沈晦议论激昂,赞赏此议。高宗说:“晦诚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壮,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然而,晦不为韩世忠所乐,世忠屯兵镇江,不予支持。此策终未被采用。于是罢退,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徒坐食祠禄而已。
□镇守边防
绍兴八年(1138年)五月,起为广西经略使,兼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市)(《重修浙江通志稿》作靖江府,误)。次年二月,被召入朝。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二月,再次出知静江。在知静江任上,他千方百计保持边境安定,并每年为朝迁买马3000匹,继任者都没有超过他的。其前,南州少数民族首领莫公晟归顺,上司授给官钤,仍辖领本区。后又遁去,连结各洞首领,年年外出骚扰。沈晦抵任后,选用老将罗统戍边,安抚招徕,结好各少数民族,从此公晟势孤,不敢再犯。沈晦辑安边境,颇有政绩,升徽猷阁直学士。
绍兴十五年(1145年)召赴行在,调知衢州(今浙江省衢州市),又改知潭州(《嘉兴府志》作郓州,《携李诗系》及万历祟德志、康熙石门志作浑州,皆误),最后提举太平兴国宫。
□归隐松阳
1129年沈晦出守处州时,对松阳(今浙江省松阳县)的山水非常推崇,其《初至松阳》诗云:“羲之去会稽,便为会稽居。与东土人氏,尽山水之娱。我无逸俗韵,亦复居之俱。朝弋林中禽,暮钓溪上鱼。胜游穷山海,埋光混里闾。聊为一日欢,不暇论所余。西归道路塞,南去交亲疏。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况复父老贤,挽留使者车。便应娃支许,投老青山隅。”
他致仕后,便隐居在松阳延庆寺塔后的上方山。绍兴十九年(1149年),沈晦卒,终年66岁,葬于上方山。
100多年后,松阳演绎了一则南宋版梁祝爱情故事。男主角是沈晦状元的七世孙、咸淳七年(1271年)辛末科榜眼沈佺(公元1250—1271年),女主角是被誉为美女、才女、情女、贞女、豪女的张玉娘。张玉娘(公元1250—1276年),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松阳县人氏。自幼聪慧饱学,博雅风华,诗词题材和风格广泛,有风花雪月,有金戈铁马,尤擅长古风,时人以汉代班超目之,尊为“张大家”。她著有《兰雪集》两卷,诗117首,词16阕,量虽少,却将诗词的神韵写到了极致。有人称之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词集。
玉娘十五岁时和与她同庚的书生沈佺订婚。沈、张两家有中表之亲,自小青梅竹马。订婚后,两个情投意合,互赠诗物。玉娘曾亲手做了一个香囊,并绣上一首《紫香囊》诗送给沈佺。诗云:“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这是她爱沈佺之情的内涵,是她豪情满怀的自白,她对沈佺所期待的,也是她自期的屈原那样的忧国忧民情操,这是她的爱情的最佳诠释。后来,因沈家日趋贫落,沈佺又无意功名,玉娘的父亲有了悔婚之意。玉娘竭力反对,写下《双燕离》诗:“白杨花发春正美,黄鹄帘低垂。燕子双去复双来,将雏成旧垒。秋风忽夜起,相呼渡江水。风高江浪危,拆散东西飞。红径紫陌芳情断,朱户琼窗侣梦违。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她借双燕遭“秋风”、“江浪”而被迫分离来比喻自己的婚姻遭遇,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懑。而与沈佺则“私相结纳,不忍背负”,更表现出对爱情的专一坚贞。
玉娘父母迫于无奈,写信给沈家:“欲为佳婿,必待乘龙。”沈佺不得不与玉娘别离,随父赴京应试。玉娘不仅以私房钱资助沈佺,还赠诗表达自己的别离之情,《古别离》云:“把酒上河梁,送君灞陵道。去去不复返,古道生秋草。迢递山河长,缥缈音书杳。愁结雨冥冥,情深天浩浩。人云松菊荒,不言桃李好。淡泊罗衣裳,容颜萎枯槁。不见镜中人,愁向镜中老。”别后,玉娘更是思念沈郎,饱受相思的凄苦。诗《山之高》三章云:“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凝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朝云暮雨心来去,千里相思共明月”。又填了一阕词曰:“何时,星前月下,重将清冷,细与温存。蓟燕秋劲,沈郎应未整归鞍。数新鸿、欲传佳信;搁兔毫、难写悲酸。到黄昏、败荷疏雨,几度销魂。”(《玉蝴蝶·离情》)
沈佺是个丰神翩翩、才思俊逸的士子,虽只有22岁,在京城顺利通过经、论、策三场考试进入殿试,高中榜眼,金榜题名。他的才思在京城一时传为佳话。据说,在面试时,主考官问得沈佺是松阳人士,恰好这位主考到过松阳,于是考官拿松阳的地名出了上联让沈佺对对子,上联是: “筏铺铺筏下横堰”。才思敏捷的沈佺很快就对出下联: “水车车水上寮山”。对句工整完美,上联的“横堰”是地名,沈佺对的“寮山”也是地名,且都在松阳。立时,众皆惊叹。考官又出了许多题,沈佺均对答如流,不落凡俗,一鸣惊人,称奇才。沈才子之名由是京城尽知。
然而,天不佑人,他不幸得了伤寒,病入膏肓。 当玉娘得知沈佺是“积思于悒所致”,即寄书于沈佺,称“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穴也!”沈佺看信后感动不已,强撑起奄奄病体,回赠玉娘五律一首:“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高情春不染,心镜尘难依。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沈佺知道自己已不治,只期待玉娘“共跨双鸾归”,在阴间相聚。此时沈佺还在赶回松阳见玉娘的路上。1271年农历12月25日丑时,沈佺去世了,给玉娘带来无限的悲痛和无尽的思念。《哭沈生》云:“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仙郎久未归,一归笑春风。中途成永绝,翠袖染啼红。怅恨生死别,梦魂还再逢。宝镜照秋水,照此一寸衷。素情无所著,怨逐双飞鸿。”
此后,玉娘终日泪湿衫袖,父母心疼女儿,想为她另择佳婿,玉娘悲伤地说:“妾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玉娘拒绝再婚,为沈佺守节,恹恹独守空楼,度过5年悲痛的日子。又一年的元宵节来临,玉娘面对青灯,恍惚间见沈公子出现,对玉娘说希望您不要背弃盟约。语毕,人不见。玉娘悲痛欲绝,喃喃说道:“沈郎为何离我而去?”半月后,一代才女受尽了相思的煎熬,终殉情而死。玉娘的父母为女儿矢志忠贞的行为所感动,征得沈家同意,将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更为感人的是,月余,与她朝夕相处的侍女霜娥因悲痛“忧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独活,“自颈而殒”,玉娘生前畜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
张家便将霜娥、紫娥葬于沈佺、玉娘的墓左,将鹦鹉葬于墓右。这便是松阳有名的“鹦鹉冢”。冢前掘有一井,曰“兰雪泉”,盖因张玉娘的遗稿《兰雪集》而得名。她凭诗作《兰雪集》和具有传奇色彩、堪比“梁祝”的爱情故事,数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颂。
元中叶,遗稿《兰雪集》传入京师,当时最著名学者、学士虞伯生读其诗,至“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时,不禁赞叹:“可与风、雅、颂并称。岂妇人女子所能及耶!”清代顺治年间,剧作家孟称舜(公元1603年-1657年,浙江会稽人,字子塞),任松阳教谕,为其事迹所感动,为其诗词所折服,为之募捐修墓建祠,刊行《兰雪集》传世,并为她创作了著名的35出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此乃后话,催人泪下。
附:《宋史》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沈晦,字元用,钱塘人,翰林学士沈遘孙。宣和间进士廷对第一,除校书郎,迁著作佐郎。金人攻汴京,借给事中从肃王枢出质斡离不军。金人再攻也,与之俱南。京城陷,邦昌伪立,请金人归冯澥等,晦因得还,真为给事中。
高宗即位,言者论晦虽使金艰苦,而封驳之职不可以赏劳,除集英殿修撰、知信州。帝如扬州,将召为中书舍人,侍御史张守论晦为布衣时事,帝曰:“顷在金营见其慷慨,士人细行,岂足为终身累邪?”不果召。知明州,移处州。
帝如会稽,移守婺州。贼成皋入寇,晦用教授孙邦策,率民兵数百出城与战,大败,晦欲斩邦,已而释之。时浙东防御使傅崧卿在城中,单骑往说皋,皋遂降。进徽猷阁待制。以言者论晦妄用便宜指挥行事,降集英殿修撰、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寻,复徽猷阁待制、知宣州,移知建康府。甫逾月,以御史常同论罢。
绍兴四年,起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安抚使,过行在面对,言:“藩帅之兵可用。今沿江千余里,若令镇江、建康、太平、池、鄂五郡各有兵一二万,以本郡财赋易官田给之,敌至,五郡以舟师守江,步兵守隘,彼难自渡。假使参渡,五郡合击,敌虽善战,不能一日破诸城也。若围五郡,则兵分势弱,或以偏师缀我大军南侵,则五郡尾而邀之,敌安敢远去。此制稍定,三年后移江北,粮饷、器械悉自随。”又自乞“分兵二千及召募敢战士三千,参用昭义步兵法,期年后,京口便成强藩”。时方以韩世忠屯军镇江,不果用。
刘麟入寇,世忠拒于扬州,晦乞促张俊兵为世忠援。赵鼎称晦议论激昂,帝曰:“晦诚可嘉,然朕知其人言甚壮,胆志颇怯,更观临事,能副所言与否?”然晦不为世忠所乐,寻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起为广西经略兼知静江府。
先是,南州蛮酋莫公晟归朝,岁久,用为本路钤辖羁縻之,后遁去,旁结诸峒蛮,岁出为边患。晦选老将罗统戍边,招诱诸酋,喻以威信,皆诣府请降,晦犒遗之,结誓而去。自是公晟孤立,不复犯边。晦在郡,岁买马三千匹,继者皆不能及。进徽猷阁直学士,召赴行在,除知衢州,改潭州,提举太平兴国宫,卒。
晦胆气过人,不能尽循法度,贫时尤甚,故累致人言。然其当官才具,亦不可掩云。
附:北宋·庄绰《鸡肋编》
韩世忠轻薄儒士,常目之为“子曰”。主上闻之,因登对问曰:“闻卿呼文士为子曰,是否?”世忠应曰:“臣今已改。”上喜,以为其能崇儒。乃曰:“今呼为萌儿矣。”上为之一笑。后镇江帅沈晦因敌退锡宴,自为致词,其末云:“饮罢三军应击楫,渡江金鼓响如雷。”韩闻之,即悟其旨,云:“给事,世忠非不敢过淮!”已而自起,以大觥劝之。继而使诸将竟献。沈不胜杯酌,屡致呕吐。后至参佐僚属,斟既不满,又容其倾泻。韩怒曰:“萌儿辈终是相护!”又戏沈云:“问道教给事休引惹边事。”盖指其词为引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