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富士康“十一跳”的教育反思分析和解决方案

(2010-05-25 12:39:52)
标签:

哲理

富士康

死亡的恐惧

解决方案

人们

平等思维

唐曾磊

教育

分类: 教育思考

对富士康“十一跳”的教育反思分析和解决方案
平等思维唐曾磊


    听说富士康又有员工跳楼,已经是第十一个了!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富士康居然有11名员工跳楼自杀!
    这篇文章我们不谈责任问题,只谈建设性的改善。下面我会就员工自杀从教育的角度提出反思分析和改善方案。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人们选择自杀的心理过程。一般人的意识里,往往都认为死亡是可怕的,但死亡的可怕是有限的,我们可以给死亡的恐惧程度一个分数,比如100分。这就是人们对死亡的看法,死亡是一百分的可怕。
    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痛苦,比如学习成绩不好,被人批评,被人侮辱,失业,失恋,家庭破裂,失去亲人,当众丢人,心情长期压抑等等。这些痛苦的可怕程度一般都低于死亡的可怕程度。所以,尽管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就是说,一般人都认为死亡是人们痛苦的底线。一般的痛苦都不能超过死亡的痛苦,也就是不能超过100分。
     但问题是,很多遭遇带来的痛苦,对每个人来说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件事情,有人可能觉得虽然痛苦,但没有那么严重,也许痛苦的可怕程度只有60分;有人可能觉得事情非常严重,也许就有90分;还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个要命的事情,严重得无法承受,痛苦的可怕程度达到150分,这个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程度。所以,遇到同样的问题,有人可能烦躁两天,有人可能长期抑郁,而有人可能会选择轻生。
    每个人都在每一个时刻根据他自己的情况和心态做出他自认为最优的决策。当一个人自以为死亡是自己的最优选择的时候,他就会去付诸实施了。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吃的苦相对较少,心理相对封闭,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往往更容易从个人主观角度出发,相对比较自我,到了社会上遇到各种挫折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伤害。即使是一些很小的挫折,都可能使他们受到非常大的伤害。

那么,教育怎么改变这个状况呢?
    特定的挫折教育可以对人们的轻生思想提供有效的帮助。具体可以做以下三点:
    一、寻找人们的痛苦敏感点。
    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痛苦有不同的理解和承受能力。找出一个人最敏感的方面,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此人对这方面的敏感程度。
     二、降低痛苦的可怕程度。
    帮助人们重构对事物的评价原则,让人们觉得这方面的痛苦,变得不再如此严重,他们原本觉得承受不了的事情,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可以轻松承受。
     三、加强生活各方面的正向引导。
     平等思维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人幸福。对人们进行正向的引导,帮助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看到希望。遇到事情,只想解决方案,全心全意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生活好,轻生的念头就不会轻易产生了。
     以上三点,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做好了这些工作,就会明显地减少人们的轻生念头。

 

 

平等思维沟通心法课程

【唐老师在线平等思维免费公益课堂——(点击)】­­

 

基地咨询QQ号码1981717536

基地咨询QQ号码2754072823

基地咨询QQ号码31412256176

基地咨询QQ5群:109753695

 

教育咨询电话:010—8264158282641477­­

 

相关文章:

禅说教育(之一)——百般说教不如帮人悟到­

禅说教育(之二)——名师出高徒­

禅说教育(之三)——磨瓦岂能成镜­

禅说教育(之四)——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

禅说教育(之五)——过而改之,善莫大焉­

禅说教育之六)——智者畏因,愚者畏果

禅说教育之七)——手指非月­

盲人摸象新解

以爱杀人——思想偏见

反思:“以爱杀人——思想偏见”中的思想偏见

教授的困惑——教授与狗的故事分析

小心!别让你的眼睛欺骗你!

辩才无碍——智慧的自然利用

平等思维:平等是分析清楚问题的前提

一个关系到所有人终生幸福的问题

看透他(她)的心——唐曾磊平等思维对话录

每次做到能力的顶峰——提高的秘诀

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如何快乐地走向成功——化目标为结果

­国王的水池有几桶水?—智慧国王故事之一

无中生有—智慧的最佳利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