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说教育: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

(2009-07-03 14:09:02)
标签:

佛门

和尚

念经

实事

如来

教育

分类: 平等思维

禅说教育: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

平等思维唐曾磊



  有一个小和尚,入佛门两年,有一次参加一个讨论会。当时在场的有十来个人,有一位是大家的师父,大家围绕着师父如众星捧月。小和尚向他们的师父介绍,说自己入佛门只有两年。
  说到这里,旁边的徒弟中的大师兄发话了:嗨嗨嗨,你不用跟我师父说了,跟我说吧。
  小和尚说:好,……”
  没等小和尚说话,大师兄又发话了:我跟你讲,我入佛门10多年了,我也是从你这里过来的……”
  小和尚不慌不忙:您说您也是从我这里过来的,请问您知道我现在在什么水平吗? 
  ……”大师兄使劲咽了一口唾沫,换了一个话题,我跟你讲,你要多读经!
  您知道我读过多少经了?就让我多读经?小和尚不紧不慢地反问。
  ……”大师兄又使劲咽了一口唾沫,摆了摆手,算了,您还是跟我师父聊吧。

 

禅说教育: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

    大师兄在一开始说话就带着一颗自高自大的心,所以,才会抢着而又不礼貌地说嗨嗨嗨。这颗自高自大的心,遇到高手,就必然会被一棒子打死。所以当他说到我也是从你这里过来的,他背后的心思是:我比你高,你在我之下,所以我要教导你。这样的心对一个高手来说当然极其容易看到,所以,小和尚一个反问就把他噎死了,你知道我的水平吗?不知道怎么能说你是从我这里过来的?要知道,修佛讲究根器,根器好的人一年修习会超过别人十年,这在佛门是一种公认的情况。

  大师兄碰了一个钉子,那颗骄傲的心仍然不死,所以继续,你要多读些经。他背后的心思是:你读的经很少,我比你高,我要教导你。这颗昭然若揭的傲心小和尚当然又会迎头一棒,你知道我读过多少经?如果不知道,你怎么会要求我多读经呢?

  沟通是心与心的沟通,沟通高手是在对着对方的心在说话,而不是语言。如何能看到对方的心呢?

  在《大智度论》中有这么一句话: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能得点。

  乱心不能得见实事,如果不能得见实事,怎么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显然,心不乱才能得见实事,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什么是乱心?是我们平时说的我心里没乱,没有主意吗?

  此处的乱心,指的是有欲望的心,有偏见的心,有执着的心,有动机的心,有烦恼的心。这些心,自己本身就在乱中,所以看到任何的真实,都会被这颗心污染,都会看到不真实的情况,所以作出的结论都是有失偏颇的。

  什么是不乱的心?就是清净的心。这颗心没有任何的污染,不带任何的偏见。所以,不论出现什么情况,他都会很平静,都会静观其变,都会洞察秋毫。一般人说话,都带有自己的动机,欲望,偏见,所以,清净的心会轻易地洞察对方的心,而不是只听他的话,对他的语言进行分析。要知道人们很多时候说的话都会带有隐藏,不会直接说出来,只是分析语言,难免挂一漏万。

  《金刚经》上有这么一句: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如来即是觉悟之人,一切众生的心,不过是有动机的心,有偏见的心,这样的心,在一个觉悟者的清净之心面前,当然会了然若揭。当然会如来悉知悉见。

  当一个人真正看到别人的心,在对别人的心说话的时候,怎么会说不到别人的心里去?

  这时候,大家当然会表现出无限的配合。

附:基地小故事

理由与借口


    

基地有位老师有一次工作出了问题,我们在会上讨论了这件事情怎么处理。
   
这位老师不服,就来解释:那种情况,我当时想的是……
唐老师说:
      
停,别说了。
基地老师:
     
为什么不让我说?我在说明那时候的情况。
唐老师:
      
你在找借口!
基地老师:
      
没有,我在解释工作,我当时是想要……
唐老师:
      
停。你在找借口。你说什么是借口?
基地老师:
  我,我只是想……
唐老师:
  什么是借口?
基地老师:
  我不知道。
唐老师:
  借口的意思是,无论你说多少话,都是一句:我没错!你是不是想说自己没错?
基地老师:
  呵呵,您说得对,是。  
唐老师:
      
你觉得我有必要听你讲借口吗? 

基地老师:
    
呵呵
.....嗯,没有。可是我为什么觉得我是在讲理由,而您就看出来了呢?
唐老师:
    
当你能非常沉静、纯净时,一颗那么大的心在你面前”“地跳动,上面赫然写着四个大字我是对的,你还看不见吗?说吧,怎么办?
基地老师:
    
呵呵,受罚呗
……

 

 

相关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