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讨论教育改革教育中小学提高成绩学习方法中考高考 |
分类: 就业讨论 |
有认真能力的人可轻松就业
大学生,曾被称为国家的栋梁,曾是众多单位争抢的天之骄子,在古代曾被描述为“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
但到了今天,大学不再是保险箱,不能保证每个毕业生顺利就业。甚至有人提出:毕业=失业。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
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中,有百分之六十六点一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人民币一千元到两千元之间的低水准;
百分之一点五八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
部分毕业生的起点工资降到了民工价,仍然是一职难求;
结论是“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
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对联:
上联是:
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联是:
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找工作的确竞争压力非常大。
那么,我们国家的大学生是不是真的严重过剩了?
按说,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才供给与需求都有很大缺口,不应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部总人口的比例是60%;
日本、韩国都是30%;
印度是16%;
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却只占5.7%,应该还属于人才不饱和状态,可是在这种低比例状况下为什么还会出现高学历人才失业?
拥有工作认真能力的前提:心态稳定
我本人就在担任齐贤国际教育中心的负责人,我感觉到企业非常缺乏合格的优秀人才,如果有合适的优秀人才,工资是五千还是一万都好说。
为此我进一步跟很多规模较大的学校的校长们聊过,也跟很多各种规模的企业老总谈起,从他们的谈话中都会明显感觉到每个学校或者企业不是人才过剩,而是普遍缺乏合适的优秀人才。当然我上面提到的学校和企业,都是负责人要真正为之负责的那种学校和企业。
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需要那种踏踏实实,准备跟学校或企业一心干下去的稳定的员工。这样的员工单位愿意多付给他们薪水,因为他们能够踏实干,才能够培养他们,他们才可能成为单位的骨干力量。
所有单位的领导人都愿意招聘那些踏踏实实工作的人才来好好培养。
我的教育中心招聘过很多老师,其中不乏一些刚毕业不就的年轻人,觉得他们有干劲,有朝气,好好培养的话会很快成才。
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
新毕业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工作不塌实。
他们心思游移不定,工作中很小的一点挫折,他们就会敏感地受不了,甚至会因此提出辞职。
很多学生人生的大方向还没有确定,所以他们在不断地选择,任何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信息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机会,他们认为自己还年轻,失败得起,所以就可以轻易地放弃现在的职业。
有一位来我中心应聘的老师递给我们的简历中,我们发现他在毕业一年的时间里,总共换过11份工作!
中心负责人事的老师说他这次可能下定决心好好工作了,就留下他作为试用老师,应该说他的业务能力还可以,但工作不够踏实,转正的时候几位主管都表示再试用一个月看。
他立刻提出了辞职。
中心批准了。
让人又可气又好笑的是:没过一个星期,人事负责人说那位老师一连打来十几个电话说:还是觉得中心好,希望继续回来工作……
有一次,一位中心花大力气重点培养的年轻骨干老师找我谈思想,说:“已经在这个行业做了快一年了,如果继续下去,自己就干不了别的了!所以,准备辞职。”
“好你走吧。”
我想问他们:“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
……
最后得出的血的教训就是:坚决不再招应届毕业生或者工作时间太短的求职者,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安定的心,他们不会珍惜公司对他们的培养,很多公司承担不起这样的人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所以宁可不要。
我想这也是应届毕业生不受欢迎的一个很现实很重要的原因吧。
培养工作认真能力的第一步:一丝不苟
认真能力的第一步是:一丝不苟,做事情一点都没能马虎,一次性做到不出任何错误。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有一位曾经做过某校副校长的老师来我们教育中心应聘,他听说我对文章要求特别严,不允许有错别字出现。第二天在给我递工作计划的时候就特别仔细。自己检察了还请别人检查。
但我还是一眼看出其中有两个错别字。我指给他让他回去修改,并警告他下不为例。他吃惊地说:“我修改了六遍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我告诉他:“你检查六遍没发现是认真的态度,一遍检查出错误是因为认真的能力。认真是一种能力!”
读研期间,我曾在清华大学的一家投资公司兼职,我有幸遇到了一位帮助我培养认真能力的良师诤友,他的名字叫李胜军。他帮我们训练出了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
当时写报告的时候,一篇报告八千字左右,连图带表,差不多是报纸的一整版,往往我们写的报告都可以整版发表,一字不错,编辑是这么评价我们的工作的:“他们的报告不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都是一点儿错都没有,根本不用修改。原文照登。”
最开始写报告的时候,我们把我们报告的第一稿发给他,等他发还给我们的时候,我们打开一看,吓了一条:居然是是满篇的红色——几乎所有有问题的地方全都给我们用红色圈出来了!比如:哪里出现了不应该有的空格,哪里的数字用了半角,哪里的标题级别不对……
培养工作认真能力的第二步:精益求精
认真能力的第二步是:精益求精。凡事要在当下尽全力把事情做到最好,然后持续改进,不断进步,让事情更加好。
精益求精出处:
《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
凡事要在当下尽全力把事情做到最好,然后持续改进,不断进步,让事情更加好。
拿破仑·希尔(1883—1969),美国——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成功大师,他创建的成功哲学和十七项成功原则,以及他永远如火如荼的热情,鼓舞了千百万人,因此他被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狗眼看人低,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升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布若先生,”总经理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卖。
布若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
“价格多少?”
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地他说:“请休息一会吧,你可以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请他进来。”
爱若由于比布若多想了几步,于是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一个人的工作更认真一点、更细心一点,长时间积累起来就从一群人中脱颖而出了。
摘自唐曾磊《学习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