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论文《A semantic main path analysis method to identify multipl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被Journal of
Informetrics录用了。
这篇论文去年7月份投稿,中间还因事找主编多给了一个月宽限期,今年3月份能被录用,速度算是非常快了,与之相比,另一篇文章《A deep
learning based method benefiting from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ents for semantic relation
classification》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去年1月份投稿,目前还在修改中。这说明简单直观、效果显著的文章更容易得到审稿人的青睐,而一些复杂的模型方法则面临着更加严格和谨慎的审视。实际上,我在第二篇文章上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第一篇文章,整个过程非常艰辛磨人,相反,第一篇文章是2019年过年时候在家没事,突发奇想随手调了下代码,发现效果很不错,一路顺风顺水就完成了。
但不管怎么说,文章录用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尤其Journal of
Informetrics这种影响因子超过5的SCI一区期刊,以前从未中过,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情。回想自2017年中了一个国家自科青年后,我突然发现循着老路发表文章变得索然无味、意兴阑珊,于是就琢磨着一件更刺激的事:如何在研究水平和层次上获得突破。然后就这么一下子销声匿迹了5年,这5年总共也就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Scientometrics上的《A
deep learning based method for extracting semantic information from
patent documents》,也是一篇SCI一区文章,一篇就是本篇。
但话说回来,虽然发表文章少,但日子过得一点不轻松,我甚至觉得从来没这么吃力过,但好在成果逐渐出现了。突破天花板是很难的,现在依旧很难,但至少出现了松动的迹象。拐回头再看三年前写得文字,我确实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这大概就是这几年来辛苦的最大奖赏吧。
附一张文章的插图,我挺喜欢这张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