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此山无
此山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7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秋游甘肃正宁调令遗址关有感

(2014-09-04 08:58:00)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

http://s6/middle/5b4a7105xcb8a7a7cdff5&690

很早以前,就知道正宁有个调令关,是个可以游玩的地方,且与秦始皇有关,更多了些神秘感。但凡与历史相关的,总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于是便心向往之了。但是,日子是平凡而琐碎的,事多而杂,心情也就跟着忙,腾不出休闲的时候。如此,调令关便只在心里了。

201210月,双节放假,有八天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想想自有国庆长假以来,还没有真正过过假期,没有真正变成黄金周,于是下了外出转一转的决心。自驾车外出旅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路远的不想去,调令关在邻县,并不是很远,自然成了此次出行的目的地,也算是圆我一个梦吧。

车过正宁,再经西坡,一路上全是陌生的景色。虽然同属庆阳,并且宁县和正宁相接,景色并无大异,但对我来说,却是三十多年来第一次见到,不免有些新奇。我有看风景的爱好,去年去河南的时候,刚好是白天,坐高铁,到洛阳以后,又坐班车,其他人睡了一路,我是看了一路,足足过美了眼瘾。有时候,旅行,其实是眼睛的行走。

一路上看到只是村庄、房屋、农民,看到的是秋天的景色。正是收玉米的时候,所不同的是,这边人将玉米剥好,乱七八糟地扔在地里,然后用架子车往家里拉。他们拉回去的是一车又一车的泛着金黄色的玉米。不像我们,将玉米从杆上掰下来,然后拉回家里,再一个一个剥,然后两个两个一绾,在树上挂一大朵子,或者是栽上些椽挂几大朵,让其慢慢晒干。前几天回到家里,已经帮家里人把玉米彻底收完了,院子里一眼看去,谈不上是什么丰收的景象,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于是我想,全天下的农民可能都一样,都离不开土地,都离不开庄稼,都离不开辛勤的劳作。一过宁县的米桥,种稔的人就多了。我没见过稔,但吃过,知道稔的味道。一路上,车窗开着,不时有农民用架子车拉着杆子很高的植物,不知道是什么,但有香味从车窗里飘进来,便知道是稔。稔油极好吃,我没吃过,因为太贵。种稔的农民是有福的,我们成天说绿色食品,无污染食品,什么是绿色食品,这就是最好的纯天然的食品。

也许,天下的农村也都是一样的,屋舍有新有旧,日子有好有坏,而农民生存于其中,同样的蓝天下,忙碌着自己的日子。与世无争,与世有争,平平淡淡,波澜不惊,风来了加衣,雨来了避雨,麦熟了碾场,春来了种菜,吃着自己种的,花着自己挣的,我不来这里,便不会知道他们的日子。我来了,发现他们过着和我一样的日子。于是,我心里多少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叹,是感叹世界的大,还是感叹世界的小,是感叹生命的生生不息,还是感叹日子本来应有的美丽呢?

车子照样不紧不慢的走着,因为想看风景,我开得并不快,而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如果不是走在正宁的某一个村或某一个地方,我还以为是走在自己的村里或是某个乡里。路况时好时坏,偶尔有大车超车,便卷起些尘土在空中飘扬。越往南走,人烟越少,能遇到的车也少了。公路上极安静,也没有太多的尘土,车窗开着,车内有音乐,感觉也极好。想想,即使不去调令关,就是在这样的路上开车走走,也是一件美事。因为这里的空气是没有受过污染的,是最干净的空气,也是最自由的空气。

然后是下坡,或者上坡,而路,就在前方。当一个人去某个没去过的地方时,总觉得路远。

顺着指示牌,我们走到了正宁的五顷塬回族乡,我知道我们没有走错路,但为了保险,还是问了当地的一个看似已成为媳妇的女人,然后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继续前行。我们看到了五顷塬回族卫生院,一个二层小楼。乡上的街道土土的,只要有车走过,都会有尘土,不是很现代,用上破败二字又不行,说不出的一种荒凉。这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小乡镇,与那些大城市相比,这里可以算得上落后。全国都在发展,而这里却总赶不上别人的步伐。也许,像这样的地方还很多,要让这些地方的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也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个长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车子发动,不到一分钟,便驶出了五顷塬乡。快出街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指示牌,说再向东五百米有一个红色的旅游景点,但看到人们都在各自忙活着,似乎并没有什么专门旅游的人,便没有了去看一看的心思。

走过五顷塬,然后又是一个村,看到了些房屋。房屋整齐而宁静,路边有几个老汉,三三两两的在一起,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上坡的时候,看到了有农民套着老黄牛拉庄稼,车内五岁的女儿和同事的儿子都是第一次见,高兴地按自己的理解说来说去。没想到,到现在还有这样的劳作方式,我又开始佩服牛的力大无比与勤劳了。

村子一过,路边的指示牌告诉我,进入林场了,而这个林场,就是我们之前在地图上查到的中湾林场了。而调令关森林公园,就在这个林场里。与其说是林场,不如说是森林。路两边的树木高大,多是松树,也有杨树。正是秋天,杨树的叶子成了金黄色,开着车行于其中,两边的景色倒也迷人。我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森林,第一次被这一种幽静吸引。天阴着,却并不觉得心情沉重,反而是这阴天,成就了这难得的宁静。于是转过一个又一个弯,呈现眼前的都是不同的景色,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姿态,或挺拔,或依着山势,横出几枝,或是一树黄叶,树下落一层叶子,无人去扫,那一种生命的自在,实在难得。

车从村旁驶过,走了一段路,下坡的时候,发现了第一处景致——中华黄帝冢。曾在报纸及一些资料中得知,黄帝陵其实不在现在的陕西省黄陵县,而就在正宁的五顷塬乡。但这一观点史学界有争议,现在仍不能确定。我现在不管争议不争议,我现在是实实在在地看到了黄帝冢。它就在路边,远远地,一个石碑立着,金黄色的刻字,能让行车的人看清,于是急急地停了车。石碑是正宁县人民政府立的,碑名并不是什么名人所写,是普通的电脑上能打印出来的字体。碑的背面刻有以下文字: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史记集解注云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史记索引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正义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东八十里子午山。元和郡县志云子午山一曰桥山。大宋宁州承天观碑记真宁今正宁乃有熊得道之乡。明清庆阳府志历史代正宁县志均记黄帝陵在罗川城东子午山旁。史载秦将蒙恬曾在子午岭修直道,汉武帝沿直道北巡朔方还祭黄帝陵。综上所述此冢即黄帝有熊氏之陵墓。呜呼天际蔚蓝,日月经宇,皇天后土,英雄层辈,黄土黄河黄龙传人有熊立国,尊称黄帝,教民稼狩,倡导耕耘,崆峒学道,问医岐伯,黄帝内经,传承千岁,妻养蚕桑,织麻制衣,立历造字,联合四夷,人文初祖,得道积德,中华文明,从此开启,帝葬黄丘,华夏恒记,罗水悠悠,桥山巍巍,立碑纪念,英名永垂。碑的前面是现代人烧制的红砖铺成的一片地,碑对着公路,也对着面前大片大片的树木,再远处就是山谷。在早晨,也许可以看云雾缭绕的景象吧。碑后面是一个小山,里面,也许就埋着黄帝的衣服呢。我想,既然这里不是真正的陵墓,相关资料上一直说这里是黄帝的衣冠冢,黄帝的衣服,也许在这个小山下吧。小山上有树有草,长势极好。远远地望去,倒象一个陵墓。而黄帝冢这几个字,不是哪里都可以刻的,唯独正宁有,唯独正宁的五顷塬有。我看一看天空,再看看这几个金色的大字,一种自豪感涌上心头。此时此刻,我就站在历史中,而历史正被我默默地读着。

http://s3/middle/5b4a7105xcb8a7f53da12&690

看过了黄帝冢,我们继续前行。刚走了几分钟,我无意中向左边看了一下,又发现了一个碑子,上书“望仙涯”三字。本想停下车再看看,见周围再无其他景致,便打算回来时再看,也就没有停车。谁知,回来时再找时,却没有找见。回来后,曾在网上查找望仙涯相关资料,竟没有的。于是就盼望着下一次调令关之行,一定要去那块碑前看看。

再走一段时间,就到了调令关的观景台了。当我们看到旅游景点特有的那一种指示牌时,我们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那个神秘的调令关就快要呈现到我们面前了。观景台是后建的,说是台子,其实是一个二层小楼,人可以站在楼顶看四周的景色。并没有人收什么门票,只要是来的人,都可以登上去看看。观景台上的人并不多,有三四个人,院子里停着几辆车,周围闲散着六七个人。院内有树有草有花有石桌石凳。上了观景台,才知道为什么叫观景台了。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视线,天高而远,山全是绿色,夹杂着黄色红色。山间可以看到雾气,再往远的看,就只是淡淡的轮廓线了,有山水画上的味道。山与山之间的层次分明,而每一层都有着自己的颜色。远远的,可以看到有两个建筑,我想,可能那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吧。楼能看见,却看不见路,路都在树下呢。和我们一同在观景台上的,还有另外的两个人,但我们都不说话,都只是用眼睛看,看这周围的一切。有风,风不大。有阳光,但不是很浓。再就是平静了,此时此刻,世界的平静,和我们内心的平静。

从观景台下来,顺着砖铺成的小路往下走,还有几间房做成的植物标本陈列室和动物标本陈列室,门都锁着。隔着玻璃,可以看到为数不多的动植物标本。不看文字说明,我能认识的不多。房子门前放着一个老牛车,比平常的架子车要大许多,也结实许多。想想,拉着这么重的车,车上拉着东西,牛该是多累呢?再往下走,有类似蒙古包的东西,上面贴着麻将室休闲室的纸牌,都建在高大的松树底下,阴阴的,往过走的时候,还真能听到打麻将的声音。能转的地方不多,因为急着去调令关,便又往下一站了。走的时候,又遇到了一辆车往来走。也许是太远了,来这里旅游的人并不是很多。

又走了一段时间,我们来到了之前看到的那个建筑物跟前了。原来是调令关游客接待中心。现代化的建筑,环境优美,门口停着好几辆车,花园式的院子里可以看到好几拨人在里面的石桌上闲谈,吃着零食,喝着饮料。接待中心门前的亭子里也有人,有的有说有笑,有的只是坐着,并不言语。可以听见炒菜的声音,也可以听到里面的人大声说话。往进走时,有一个水池,水池旁并没有人,可能是死水吧。仍是顺着砖铺的小路往下走,便有一户人家,等到门口时才发现,原来是派出所的一个工作站。工作站门口停着一辆车,顺着车头的方向,有三三两两的人往前走,我们也就跟着别人走。走不了几步,看到一个牌子,原来这里是正宁林业总场中湾林场的育苗基地。刚下一个坡,就有一个依势而建的场所,门口挂着两个牌子:庆阳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和调令关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养殖园。一听说有动物,高兴坏了随行的两个孩子,叫嚣着要看。门开着,从一个破烂的窑洞里传出猛烈敲打的声音。如果不是白天,如果不是有人在我跟前,我会联想到恐怖片中的情节。我叫同事准备好香烟,然后我们走进门,那人出来了。穿着旧旧的制服,并不是很精神,手里拿着铁锹。我说师傅,我们可以看看吗?同事适时的敬上烟,那人好像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转过墙头,便可以看见一排铁做的门和铁做的窗户,门口都有野生动物的相关说明。圈里养的有骆驼,鹿,珍珠鸡,数量最多的是鹿,至于是什么种类,我说不清。从它们的精神状态来看,它们只是活着而已。因为,它们是深山老林里生存的东西,现在却关起来,失去了自由,那里来的野性呢。

育苗的地方,全是人工平整成的,可能有几十亩吧。从一些牌子上来看,种类并不是很多。大的有一米多高,小的刚刚长出来,几寸高。远远地看去,绿绿的一片又一片,颇具规模。我生长在农村,从来没有把种树当成一种正式的农活,村里庄子周围的杏树桃树核桃树杨树,也都不知道是谁栽的,数量都不多。只知道长了好多年,我们年年都吃树上的果食。第一次来林场,第一次认识到任何事情只要有了一定规模,就会有很大的收获。中国土地这么大,要被森林覆盖,该要育多少苗啊。现在国家在搞退耕还林,是一件好事,生存空间绿了,空气好了,人才能生活得更好。

离开育苗基地,我们按照牌子的指示,走向我们的下一站,也就是此行的目的地——调令关。车子走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两个单位,一个是中湾林场林业科学研究所,另一个没有看清楚牌子,可能是林场场部吧。楼盖的很阔气,也行现代。但都在高大的树木的包围之中,也许是天阴着的原因,阳光不是很好,便显得很暗。单位内环境很好,还有兰球架等娱乐设施。这里地处偏远,很少有人来这里,于是我想到夜里,可能有过往的车辆停在路边,车上的人也许可以进来讨杯水喝。这两个单位里不知道上班的人有多少,但我想,寂寞肯定是有的,山高皇帝远不说,单是那不一般的宁静,能适应的人有多少呢?

走了不远,调令关到了。没有什么恢弘的建筑,公路边一个木门,很简单的但又是经过精心设计过的那种木门,有“秦直古道”和“明兵马巡检司”的字样,但还是没有调令关的相关信息。不管怎样,也是一处景点吧。停车,照相。然后顺着门进去,立石碑一块,上面刻着“秦直道”三个字,碑的背面有文字如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南侵,于公元二一二年至二一0年派大将蒙恬率军修筑了从咸阳以北的云阳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全长一千四百里里宽约四米的捷径,后称之为秦直道,此道在正宁境内由蔡头湾至艾篙店长约八十里。”碑正面的秦直道三个字是时任正宁县委书记的孙效东所写,这个人我知道,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当过宁县师范的校长,也当过庆阳的地委书记。秦直道是很早就听说过的,是秦人修的一条古代的高速路,其实古人有时候真的不简单。现在,我们这些现代人站在这条路上,虽没有了当年的痕迹,路旁的树木也许是才生长出来的,但头顶的蓝天,却是一样的。我闭上眼睛,努力想象当年的情境,希望可以听到祖先的一声一息,但时光静静的,没有任何变化。路上落着一层树叶,是不是也有一位古人,像我这样,轻轻地踏着树叶,慢慢地向前走呢?也许,当年的这里是繁华的,有更多的人在这里守关,生活,或是备战,奔波。时光远去,沧海桑田,留下的只是后人在秦直道上的瞬间站立,抑或叹息。

http://s5/middle/5b4a7105x7ac10d3e5de4&690

顺着秦直道往山上走,又有了碑子,上面刻着“黄帝升仙峰”,才知道我们正在黄帝升仙峰上走着。后面有这样的碑文:“民间传闻,典籍记载,我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有熊氏,西往崆峒问道,东越桥山扩土,问医岐伯著经,嘱咐仓颉造字,以德施政,以仁兴邦。民众敬爱,四海仰望。年老升天,来到桥山,群臣相送挽留,百姓跟随不舍,忽见黄龙冲云直下,黄帝骑龙升天。百姓抓住龙须不放,群臣扯住衣衫不丢。黄帝脱衣去冠,留给群臣百姓以作纪念。群臣百姓哭啼将黄帝衣冠埋在桥山之西(今正宁县五顷塬乡二顷塬村的一山头上)。黄帝昔日升天的山峰就是今天的调令关主峰(海拔1756米)。百姓为了纪念黄帝,就将此峰命名为黄帝升天峰。汉武帝北巡朔方,沿秦直道北上,祭黄帝于桥山。帝问曰:吾闻黄帝不死,而有陵何也?臣对曰:帝骑龙上天,群臣葬衣冠于此。”民间传闻典籍记载竟是这样的美好,高天在上,黄土无语,当年该是怎样感人的场景呢?

http://s1/middle/5b4a7105xcb8a8e85c320&690

http://s10/middle/5b4a7105xcb8a914bf7a9&690

http://s3/middle/5b4a7105xcb8a941d4742&690

从黄帝升仙峰上往下走,便是调令关遗址了,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遗址上并没有什么建筑,不到一亩的一片空地,用砖铺了,周围有树,树皆高大。依山削挖而成的窑洞已坍塌的不成样子,仍有叶子在空地上落了一层。空地旁有一石碑,上面刻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调令关遗址。背面有简介如下:调令关位于子午岭南部的最高峰,海拔1756米,在秦代曾经是大将蒙恬在此调兵遣将、运筹帷幄的雄关。以后汉、唐、宋、元、明各朝各代在此置兵驻守沿用至清初废弃。秦直道从关门穿越而过。现新修的链接陕甘两省的正(宁)铜(川)公路在这里同直道交叉而行。因此,调令关不仅是古代北拒胡羌,南屏京畿的重要关隘,更是勾通东西的战略要地。此关因地势高而居高临下,气势宏伟。秦代,关城设南北二门,一层为门洞,二层为城门楼子。东、南、北有土夯筑成的围墙,西面依山势削土崖代墙。关城内最高处是升天峰,峰下削挖窑洞20余孔,供驻军守关之用。此时的调令关遗址上只有我们一行几人,同行的两个孩子不管什么,早已到开阔地玩耍了。几个大人,立在石碑前,言语不多,似乎都在回想当年蒙恬将军在这里指点江山的英姿,回想大秦国的兵马在这里保家卫国英勇战斗的样子,回想历朝历代的先人们,曾经送走的那些旧时光,回想一个巍巍雄关,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怎样被废弃直至荒凉踪迹全无。岁月流逝,时光无语,如今,只有这一块后人立的石碑,记录着雄关的点点滴滴,也只有这块石碑,告诉我们这里曾是如何雄伟的场景,告诉我们已经远去的人和物。

http://s2/middle/5b4a7105xcb8a8794e1f1&690

站立雄关遗址,感受是短暂的,眼睛看了,也就记到了心里,我不得不放下思绪,继续我的简单的行走了。回到我们停车的地方,我们稍做休息,决定再去和秦直古道在一起的明兵马巡检司看看。刚下过雨,一米多宽的路上杂草丛生,也有几处积着雨水,好像没有人走过。走着走着,杂草中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调令关巡检司。背面有这样的文字:据明《庆阳府志》记载,明初,朝廷在这里设调令关巡检司,驻军35名,其中弓射手20名,铺司兵10名,膳食管理服务4名,游记将军1名。据考查,在关内土窑和院中,发现有秦汉时期的陶罐瓦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碗、罐破碎残物,而且大部分窑洞已被烟熏成黑色,证明历代常驻兵丁无疑。碑的对面,有几孔窑洞也已坍塌,杂草丛生的平地上,可以看见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院落,可烟火哪里去了呢?

调令关遗址就在公路边,过往的车辆可以随意地停下车,来雄关遗址上转一转,在心里留个念想。而从雄关出来,就可以看到大大的标志牌,标明牌子的另一边就是陕西,而我们,已在甘肃的最东边了。另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违法超限超载车辆,请勿行驶陕西公路。口气虽有点生硬,但觉得有趣。路边的荒草中,还有国务院立的界碑,一面刻着“甘肃”,一面刻着“陕西”。我立在界碑跟前,开玩笑对同行的人说,我是一只脚在甘肃一只脚在陕西了。立在陕西的一块巨大的指示牌上标明,离此地几十公里以外还有马栏革命旧址、唐家大院、石门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因为路途实在远,再说又出了境,就没有了去转一转的打算。而返回的时候,因为还有点时间,便去路边的森林氧吧转了一圈。

氧吧,当然是一个很时髦的词了。仍是简单的木门,推门而入,感觉就已大不一样了。树木都是高大的松树,我不知道这些松树生长了多少年了,抬头几乎看不到天空。空气潮湿,有另一种味道,这也许是为什么叫森林氧吧的原因了吧。树下有一条小路,一直通向更深处。刚进来时,比我们先来的几个人正往出走,有孩子,说说笑笑,也许他们觉得这也是一个自由呼吸的好场所吧。顺着小路再往进走,有木制的台阶通向高处,有秋千,有木桌木椅,有梅花桩,还有供人攀援的两种设施,我都叫不上名字。显然,这些娱乐设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但我仍感叹,这里地处偏远,能来游玩的,又有几个人呢。我们边玩边走,有雨点从高空落下。此时,没有风,也就听不到松林涛声。如果我长期住在这里,那么就不光是能听到松林涛声了,也许,我能听到、看到、感受到更多的东西。这里寂静寂寞,而我偏偏又是喜欢独处的人,这里于我,也许是个绝妙的去处吧。想着想着,雨点绸了,便急急的离开了。

开车往回走的时候,雨点更大了,雨刮器得过来过去地刷,路上时不时还能看到往回家走的农民,或是车辆。这里是林区,且是山区,这些行走着的人是哪里来的呢?他们的家在这林子的哪里呢?雨下着,家的温暖不时涌上心头。也许,他们的家就在这山的某一处,只是几间房子而已,但推门就可以看见雨天的仙境。天睛好的时候,阳光闲散,风儿自由,他们逍遥自在的在田里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时候,我庆幸我没有做农民,但这个时候,我却羡慕那些农民,日子简单,心情平静,也可以算得上是这深山老林里的仙人了吧!

从地图上看,这里是甘肃的最东边。但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仅有过秦国大将的身影,仅有过汉、唐、宋、元、明各朝各代先辈们的身影,或厮杀,或劳作。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曾有过自己的热闹,曾有过自己的辉煌,但现在,都写在了历史书中了。在这个偏远的山林里,若没有那些石碑,谁会想起过去的那些日子。时光更替,而逝去的人和事却常驻人心。孤独的人常有,调令关,你会孤独吗?

 

2012-10-08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