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篇:如何证明电子是无处不在的?(量子佛学系列文章)

标签:
高月明科学禅定量子佛学波粒二相性文化 |
http://s4/small/4c9c7ee1tde3ea3be34f3&690
我们经常会在草叶上看到露水形成的水珠。那么为什么水会形成这种"圆珠"呢?答案是水分子之间有一种相互吸引的力,让水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珠"的。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力的话,一滴水就如同一小堆散沙一样是无法聚合在一起的。例如:你无法用一根牙签挑起“一滴沙子”,但却可以很轻易的挑起一滴水。那么是什么力量让水分子聚合在一起的呢?答案是“氢键”的力量。
如果没有这种力量,水就不会形成水珠。同时,因为是水分子间氢键造成了水的表面张力,让肺泡得以瘪塌,而肺泡中的一种表面活性蛋白则破坏这种张力让肺泡顺利胀开,由此在一张一合中保证了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所以如果没有氢键力,你就不能呼吸。
又因为是氢键力让细胞中的碱基得以沾合在一起形成基因,所以如果没有氢键,更不会出现人类。最关键的,也恰恰是因为这种氢键力的形成机制却证明了电子必须是以无处不在的方式存在的(概率性的、非局域性的),由此也就证明了世界本质上是一种虚幻性存在的。那么什么是氢键?它又是如何证明的呢?
第一节:什么是氢键?
首先,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与2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即所谓的“一氧化二氢”(H2O)。那么为什么水分子会以这种"1+2"的,而不是"1+3"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呢?
这时,一个水分子就成了一头带70%正电的氢原子和一头带60%负电的氧原子的“小磁铁”。因此,一滴水就如同是一堆小磁铁吸引在一起一样。这就是氢键形成的机制和它起作用的方式。氢键与其它化学键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比较特殊情况的键。(下图为一个极化水分子模拟图)
那么为什么你可以用牙签提起一滴水,却无法用筷子提起一杯水呢?原因很简单,这种静电力的力量很有限,当其总的自重体积超过一定的量度时,地球的引力就会强过这种吸引力,让水滴坠落到地上。
第二节:那么这种氢键与电子是无处不在的有什么关系呢?
而在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出现以后,对电子为什么没有旋进原子核做了准确的解释。解释如下:
电子在原子空荡荡的空间中不是如经典力学中想象的那样是像一个粒子一样围绕着原子核(质子)旋转的。而是像一团云一样包裹着原子核的。人们在原子空间的内部(如同体育场)是无法确定电子准确位置的(这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可以说,一个电子在原子空间中是无处不在的。
当时有人提出:第一点、电子之所以没有最终坠入原子核,是否是因为电子旋转的速度非常快,其能量又非常大,所以就没有旋进原子核?第二点、人们无法确定电子的准确位置,是否是因为电子旋转数度太快,就像在高速旋转的电风扇中无法真切的看到风扇叶片一样,让我们无法真切的准确定位电子的位置呢?
简单的说,对于第一点,零点能的存在否定了这样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零点能的意思是当电子处于最小能量时,就是在接近宇宙绝对最低温度-273.15℃的情况下,电子也没有旋进原子核。而对于第二点否定的原因是,无论电子的旋转速度有多快,都无法超越宇宙绝对速度-光速,只要它是以粒子的形式围绕原子核旋转的,我们都会用实验确定它的准确位置。
最终,在物理科学上得出的结论是:电子是以像一团模糊的云的方式存在在原子空间中的。就是说,电子在原子中不是一个粒子,而是扩散在整个原子空间中的云团。这就如同是说,在体育场中,一粒沙不是一粒沙,而是以一团模糊的云的方式扩散在整个体育场的空间中。
从以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氢键的存在直接证明电子在原子空间中必须是以一种"无处不在"的"云团"的方式存在着的。否则氢键就不可能存在。
下图1是电子在原子空间中的模拟图。
http://s5/bmiddle/4c9c7ee1t7bea93cec574&690
下图2是科学家用铁原子把一个电子围在了一个围栏中的情形。
http://s5/bmiddle/4c9c7ee1t067a1cf83754&690在围栏中间,电子像波一样不断扩散着。注意:电子不是一道扩散过去的波,而是不断"扩散着"的波。"不断扩散着的波"--这可真是让人无法想像那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电子到底是什么?长的什么样?如果你把电子放大到一个网球大小,它会像个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不是没有发现答案,而是不可能有答案,因为电子(质子、光子等基本粒子)是组建虚幻世界的"非有非无"的像素。它的存在是非逻辑的,是无法像网球一样被显示出来的。
如果电子是以非逻辑性的、云团的、无处不在的、扩散着的波的、不确定性的、非有非无的方式存在着的,那么世界本质上的就是幻相的。反过来说,如果世界是幻相性存在的,则电子必须是以这种方式存在着。
想问什么,请留言!你即将决定行文的走向! 更多详情,敬请留意其后文章。
高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