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作文立意能力
(2015-04-02 07:12:43)| 分类: 高考指导 |
如何帮助学生提升作文立意能力
最近几年,材料作文成为命题人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方式。重出江湖的“材料作文”一改以往“苛求考生”的风格,以“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要求,展现出“亲近考生”的可贵风范,给高考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因而也被称为“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广大语文教师更是把它作为平时作文教学的重点,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反复训练。
可惜的是,不管是平时的训练,还是在高考考场上,绝大部分考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总是写不出命题人所期待的那种能够让入耳目一新的精彩文章来。
·何为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命意作文、后话题作文),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画,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的作文,
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模式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考生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其关于作文立意的要求通常是:自主确定立意或立意自定。其弦外之音即是材料本身是多义性的,立意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审题误区:
审题时只是简单地把材料读一遍,写感受;或是任意地找一个词或一句话,写故事。
·审材常见病症:
1.
3.
注意:材料作文的审题忌一步到位,还没有读懂材料,头脑中冒出一个念头就写,往往偏离题意。
此种窘况的形成,固然与考生文体知识运用能力的缺乏有一定的关系,最根本的恐怕还是由于考生不善于从材料中发现可供自己切入思考的多个角度,从而不能从多角度对材料的内涵做有深度、有发散性的思考,因而也就无法确立既鲜明准确又新颖深刻的立意来。
立意前辨清所供材料的性质与类型,弄清楚其究竟是现实叙事性的,还是隐喻象征性的,抑或是话题辨议性的……
所谓“求意”,是指在找到材料所隐含的多个角度的基础上,思考清楚命题人隐含在每个角度中的价值取向,进而甄别这些价值取向在意趣上的优劣,最终在“不超出材料内涵范围…‘既准确又新颖”的原则框架下,确立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为材料的性质、类型不同,其生发立意的方法与途径也不同。所以,在立意过程中,要兼顾对材料类型的界定和内涵的分析。
(一)现实叙事类材料的立意原则——人事皆角度,追问出思想
只有找到合适的角度,搞清了问题关键,才算真正理解了“自选角度,自定立意”的命题要求,才有可能将这一要求落实到位。
以2012年重庆高考作文题为例:
对于此则材料,如果按照上述步骤去解读,我们就会发现,材料范围之内可以切入的角度至少有工人、保安、事件等。其中,工人身上值得褒扬的品格有许多,例如“尊重…‘友爱…‘关爱…‘坚持”等;而保安身上值得肯定的品质也不少,例如“细心…回报…‘关心…‘善良…‘智慧…‘细致”等;至于材料所记述的事件,它带给人们的启悟更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引发人们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也可以引发人们对社会文明的追问,更可以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深刻思辨……若能将思维如此发散开来,那么思想的火花就会一个接一个地闪现在我们的眼前。
|
角度 |
褒贬 |
立意示例 |
|
工人 |
褒 |
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②坚守善念;③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④用善良赢得回报 |
|
保安 |
褒 |
⑤回报善良;⑥做生活中的有心人;⑦真爱常在细微处;⑧重视细节;⑨可贵的“管闲事”精神 |
|
整个事件 |
给人的启悟 |
⑩尊重是相互的;(11)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12)拒绝冷漠,播种善良;(13)爱是可以传递的;(14)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
参考标题:《把冷漠关起来》《寒暄的力量》《那一声问候》《好人一生平安》《谁是贴心人》《下层人的感动》《向门卫敬礼》《谁制造的冷暖》《冰火别再两重天》
又如:2014重庆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己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粗給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 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材料性质:社会生活类(关注社会生活、人生)
材料内容(关键词):游客,海滨,度假,房东,和蔼,满意,玻璃杯,打碎,垃圾袋,捡,写,危险。
材料特点:这是一个社会生活类的材料,涉及到人的素养和美德。材料比较好地设计了一个令考生值得深思的故事,而且便于考生引发议论。
审题立意:这个故事材料涉及到两个人物:一个是来海滨的度假的游客,一个是房东。
房东是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容许游客在他家试住,并不急于签合同,得之游客打碎玻璃杯后也不以为意,处处为他人着想。他和蔼,宽容,并不急功近利。但当他得之游客没有很好地处理玻璃杯后便直言拒绝了游客入住。他宽大为怀,但不是不讲原则,该原谅的就原谅,不该原谅的则绝不原谅;他能从游客的行为中窥见人的素养品质,善于从细节中观察人、认识人。
游客,他粗心大意,打碎了玻璃杯,并且做了不恰当的处理。这样一个粗心的习惯,导致了他没有取得房东的原谅而取消了即将与他签订的入住合同。而这个粗心的习惯,见出他并没有把别人的安全放在心上, 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潜在的伤害?。所以,综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写“细节见素养”、“关爱他人从关注细节做起”、“行为与心灵”、“宽容与原则”等等。
有专家解读说,如果说2011年情有独钟传递了生命的热度与理性信念,2012年的拯救冷酷工人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情怀,2013年的大豆彰显了思维的创造性。今年的“玻璃碎片”还体现了责任与关怀,宽容与原则。
|
角度 |
褒贬 |
立意示例 |
|
游客 |
褒 |
1.事都有责任感才是有素养的表现;2.细节见素养;3.捡出自己心里的“玻璃碎片”;4.勿以善小而不为 |
|
房东 |
褒 |
5.时时为他人着想;6.关爱他人从关注细节做起 |
|
整个事件 |
给人的启悟 |
7.宽容与原则; 8.责任与关怀; 9.小处见大节;10.勿以善小而不为 |
梁恕俭点评与拟题
垃圾分类惹争端,不顾细节拒再谈。
失误无心可谅解,随随便便不容安。
拟题:《完美情结》《细节不容小觑》《原谅与拒绝》《小处不可随便》《这是小题大做吗》《小处见大节》《勿以善小而不为》《莫小瞧垃圾分类》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此类材料中最为关键的意象,要能够坚持做多义性的解读,否则,所确定的立意只能流于空泛与低俗。以下面一则材料为例:
例1:
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看到远处有一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儿子听了就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见父亲已经先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吃惊。原来父亲明白要走成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光看着脚,而是注视着前方的目标。只要眼睛始终不离开大树,就能走成一条直线。
审题分析:在材料中“脚”、“大树”都可是隐喻。“脚”可以是具体的第一件事,是眼前的得失……,“大树”可以看作是人生或阶段的方向、目标等。在我们一生中,我们有时得小心注意自己的脚下,但更多时候,要知道自己往哪里去。
例2:
例3:露珠所存在的位置有两个,一个是在枫叶上,一个是在荷花上。早晨的露珠,是晶莹而透明的;秋天的枫叶,是深红的;那荷花,显然是白色的。当晶莹的露珠落在火红的枫叶上的时候,露珠因为吸收了枫叶红彤彤的色彩,穿透自身,折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华;而当露珠落在白色娇媚的荷花之上,珠花一色,露珠尽管仍然剔透,却再也不能放射白色的光,只留下忧伤的苍白。你对这则文字有何感悟?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段文中用“闪烁”和“苍白”来表现露珠在不同的位置上的感受,“闪烁”一词,把露珠的特点展现得鲜明突出,也凸显了露珠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那种自豪和成就感;“苍白”一词,却体现了露珠在湮没在浑然一色之下默默无闻的忧伤。
这样,它的寓意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辨:
一、找准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
以露珠观照人生,如果你是一滴露珠,你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选择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在那里你可以尽显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的理想。定位准确,看准自己的特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
以此定位,可以拟题为《生命闪光的位置》
二、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
成才是需要条件的,在大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那“枫叶”就是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这是关于社会环境和人才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社会尽可能提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才能更快地促进人才的“闪光”,这个社会才能进步,才能和谐;反之,人才的成长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之下,才能发挥自身的价值。
由此可以拟题:《请给“露珠”一片火红的“枫叶”》
三、用人问题
由露珠的“闪光”和“苍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对人才的使用问题,同样是一滴露珠,放在不同的地方是具有不同的价值的,这就给我们以启示,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韩信可以将兵,刘邦可以将将。
由此可以拟题:《请把“露珠”放在“枫叶”上》
例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天下的江河很少有直直的,大多是拐来拐去的。为什么?水要跟大地妥协。当然,最后水还是往东流了,那是挡不住的。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标题自拟;
(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隐喻类材料。审题时抓住重要信息“水要跟大地妥协”与“最后还是向东流,那是挡不住的”,提取一组矛盾概念:“妥协与坚持(坚守)”。(其变体是:“妥协与目的(方向)”“妥协与底线”等)作文时要围绕这一组矛盾展开论述。
隐喻类材料首先要寻求自然现象与人生社会的相似点。从材料看,展现的是水的生存智慧(这其实是道家人生哲学的形象化表述)——既要有所“妥协”,也要有所“坚守”,隐喻人类的生存之道。水与大地的冲突,水选择的路径是妥协,是绕路走,不碰硬。那么,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同的宗教与文化之间解决冲突和分歧的办法,妥协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里,重要的是对核心概念“妥协”的内涵与外延的厘定。“妥协”的对立面是“抗争”、“抵抗”,在传统语境里,“妥协”带有负面色彩,常与“懦弱”、“投降”等价,被认为是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骨气,没有棱角,是圆滑,是乡愿;而我们推崇的则是据理力争,是对抗,是进击,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儒家的进取哲学相比,道家的生存智慧常常不被看好,那种如水的柔润、圆融、变通和忍让常常被我们抛弃,但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族群融合、阶级共存、国家和谐,往往需要妥协精神,这种共存之道,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文章对“妥协”这一概念的价值重构,奠定了进一步议论的基石。隐喻类材料的写作,自然现象与人生社会的道理之间并非简单的对应,“妥协”尽管是解决纷争与冲突的良好方法,但也不能夸大其作用,妥协并不能完全消弭所有的分歧与不和。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妥协要发挥良性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双方是否平等、包容、相互尊重,目的是否具有正当性,是否能够达成公平互惠的结果……
对这则材料的解读,还有可能会抓住“水”与“大地”的矛盾展开,就“水”的前进而言,大地是一种阻挡,一种围困。“水”对“大地”是一种突围,相对于人生而言,面对困境、挫折,如何突围,则是人应该加以思考的。是像水一样的顺应自然和环境,还是抗争与搏击,则要视具体情况而论。
二、立意可参考如下:1.妥协与坚守
其实,考生只要在辨析材料中两个观点的相异处多用些心思,就会发现文章可以写得具体而实在。因为观点①采用比较之法,强调“青春”较之其他事物是可以“不朽”的,这个观点本身就暗含了这样一个既值得思考又有助于立意趋向具体的命题——“青春”为什么能够不朽?至于观点②,它在强调“青春不朽”是一种不切实际、自欺欺人的幻想这一观点的同时,也暗示了这样一些既值得思考又有助于立意趋向具体的命题,即青春为什么必然会“朽”去?既然青春必然会“朽”去,那我们该如何对待青春?如果把材料中看似矛盾的两个观点辩证统一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暗含着以下几个值得探究的命题:什么样的青春会“朽”去,什么样的青春会“不朽”?青春虽然必定会“朽”去,但古今中外也有一些人让青春走向了“不朽”,那么他们是怎样让青春“不朽”的呢?如果考生能够多花一些心思去思考以上问题,所确定的立意就应该具体而真切了。
┏━━━━━┳━━━━━━━┳━━━━━━━━━━━━━━━━┓
┃一级角度
┣━━━━━╋━━━━━━━╋━━━━━━━━━━━━━━━━┫
┃材料的
┃
┣━━━━━╋━━━━━━━╋━━━━━━━━━━━━━━━━┫
┃
┃
┃
┃
材料的
┃
┃
┃
┃
┃
┃
┃
┗━━━━━┻━━━━━━━┻━━━━━━━━━━━━━━━━┛
保持一颗平凡的心,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舒婷)
完成伟大事业的人,起初并不伟大。(爱默生)
┏━━━━━┳━━━━━━━┳━━━━━━━━━━━━━━━━┓
┃一级角度
┣━━━━━╋━━━━━━━╋━━━━━━━━━━━━━━━━┫
┃材料的
┃
┃
┃
┣━━━━━╋━━━━━━━╋━━━━━━━━━━━━━━━━┫
┃
┃
┃
┃
┃
┃
┃
┃
┃材料的
┃
┃
┃
┃
┃
┃
┃
┃
┃
┗━━━━━┻━━━━━━━┻━━━━━━━━━━━━━━━━┛
材料一:流水会远去,时光会流淌,生命会消逝,存在的只有现在。
材料二:辉煌的盛唐已逝,但伟大的诗魂永存;古希腊城邦已经坍圮,但自由民主的星火依旧蔓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探索】从两则材料中可以概括出两个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的观点: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首先要思考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可以让其过去,如人生的痛苦、心灵的创伤、一段不如意的生活境遇等都可以让其过去,,从而以一种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人生。其次要思考哪些东西是不会过去的,如流传千古的文章、思想、文明的碎片等,都会穿越历史时空,影响一个民族,甚至全人类,因此,对于这些东西,要珍惜,要保护,要传承。据此,我们根据第一则材料可以得出“一切都会过去,包括苦难、痛苦等,所以我们要乐观面对生活,珍惜现在”的立意;根据第二则材料可以得出“虽然时间会泯灭一切,但精华永存”的立意;而综合分析两则材料,会得出“逝去与永恒”这一立意,此为最佳立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