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槐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2014-07-07 17:39:06)
标签:

教育

分类: 名师看台

,却兼济天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时间: 2012228

地点: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九(17)班教室

授课人:三槐堂

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预习检查(板块为整理者所加,下同)

【环节解说】我的语文课的预习有三个规定动作:一是写出文章的梗概(诗词则翻译全文);二是列举文章的生字词(不少于12个,诗词则抄写注释);三是每课一问,围绕预习,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疑问一条。新授课一般也从预习检查发端。

师: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杜甫的诗歌(板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关于作者,我们曾经专题研究过,很熟悉了,这首诗歌写作背景哪位同学谈谈?

生:老师,我这里有一则资料,我可不可以照着读?

师:好吧。慢一点。

生: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经亲友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跳塔,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师:是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把我们的诗人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浪漫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忧思不绝。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全文朗诵下,

(一生朗诵)

生:我来评价。***的朗读还谈不上有感情,并且有四处读音错误,第一处,怒号,这里读“háo”;第二处,丧乱要读“sāng”,第一声,丧乱书上有解释,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第三处,广厦要读“shà”不能读“xià”,读“xià”厦门,地名了;第四处,有一个通假字,他没有读准,见此屋“xiàn此屋,同

师:评价得很准确,我们说过,预习很重要,他是在锻炼我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我们全班齐诵下这首诗。朗诵的时候,要读出一种忧愁感。

(生齐诵)

师:朗读的有三个层次:正确、流利、有感情。我们还停留在流利上,当然,这首诗更适合于个人诵读,不过要在充分理解诗意后。我们不妨做点期待。

二、画面之美

【环节解说】这一板块可以看作是整体感知,或者说是了解写了什么,一些课总是忽略写了什么,或者匆匆而过,这是一节课的基础。而环节中四字短语概括又能训练学生的提取信息和概括能力。并且,这个活动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的。

师:今天早上,王老师看了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大家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段翻译都很准确,我们看这首诗,前三段画面感很突出,我们能不能用两个四字短语来概括这个画面,我们要求,第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内容,第二个四字短语能表达诗人的情感。注意,是前三段。1分钟后,大家对学(同桌交流)。

(生思考)

生:第一节我用秋风卷茅,心急万分;第二节我用群童抱茅,依仗叹息;第三节我用长夜沾湿,心急万分。(师板书)

生:我来点评下。这三节他前一个四字短语很准确,并且都是主谓结构,赞一个。(生笑)后一个四字短语,第一节和第三节重复了,这个四字短语要能体现诗人逐层的情感变化。(师:太对了!)建议第三节改为忧思不绝,(师板书)这样就形成了从心急万分倚杖叹息,再到忧思不绝这样一个随着风吹雨打杜甫情感渐变的过程。

师:***同学的分析很精辟,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一、二、三小节,要读出杜甫心急万分倚杖叹息,再到忧思不绝的情感。

(三生读)

生:我来点评下,三位同学都能准确把握茅屋为秋所破后的焦急与无可奈何,第一位同学的八月秋高风怒号,还显得平了一点,可以再昂扬一些,这样能突出秋风卷茅是飞来横祸、有突如其来的感觉。(师:你试一试。)

三、结构之美

【环节解说】承上一个环节,本环节有助于学生学习层次之间的起承转合的关系和内在的语意的衔接。

师:前三小节是叙事,那么第四小节呢?(生:抒情、议论),对,杜甫先是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他用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然后,直抒胸臆: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自己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情怀。这种从叙事到抒情、议论的结构方式让全诗水到渠成、浑然一体。这种结构方式,在12节与第3节之间也有所表现。我们来总结下——

生:从描写内容上看,12节写事,秋风卷茅、群童抱茅;第3节写人,诗人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生:从时间上看12节是白天发生的事;第3节是夜晚发生的。白天连着夜晚是灾难,情何以堪!

生:从灾祸上看,12节是风灾;第3节是雨祸。风灾连着雨祸,情何以堪!

生:从发生的地点上看,12节屋外;第3节屋内。诗人已无立锥之地,何以堪!

四、炼字之美

【环节解说】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学生披文以入情,属于研究写了什么的环节。本环节从学生的问题入手,到自由赏析,老师或肯定、或纠偏、或引向深入。在学习方法上,则倡导自主与合作。

师:我们这次每课一问王老师提取了五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三个涉及到诗歌炼字的,我们来展示下,(屏显)大家先对学下。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书上注释不定词,表示多。既然是不定词,我认为是表示少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提及丧乱有何用意?

3.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叹息什么?

生:我来回答第1问,我认为这位同学的质疑有道理。三家村就表示不多的几家小村落,就形容少。这里的三重茅,说的是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茅草。因为薄,所以经不起风吹。更能体现杜甫生活境况之悲。

生:不对,这里还是的意思,卷我屋上三重茅,意思是把我屋上”“多重茅都吹掉了。

师:的确有不同解释,老师也看到了,我们以书本为准,但可以存疑。

生:我说第3句,杜甫叹息什么,叹息的内容,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杜甫叹息自己的苦、叹息周围人的苦、叹息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师:这里还有一个自叹息,如何理解这里的独自叹息” 

生:杜甫独自叹息体现了杜甫的无可奈何,唯有叹息

师:自叹息中的字,用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还有第二问,谁来回答?

生:诗人提及丧乱,从眼前的个人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丧乱一词告诉我们,自己的这种痛苦绝非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并有深刻的社会渊源。

师:三个最有价值的问题我们欣赏到这。这首诗,从炼字的角度还有很多经典的地方,大家自己再找一找,1分钟后组学(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组准备你们认为最经典的句子准备小组汇报赏析,准备了相同的句子的组可以补充前一组发言。

(约3分钟后)

生:我们组赏析的是第一节。这一节有一系列的动词:”“”“”“”“”“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可以看着是一组意象群,我们可以想见老诗人杜甫在眼睁睁看着秋风卷茅后那种无可奈何与心急如焚。

师:很好。不过,请大家注意了,下者飘转沉塘坳沉塘,指水很深的池塘。字作字讲,是形容词,不是动词,茅草是不能沉下去的。

生:我们组也找了一组意象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里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师:有没有哪组赏析的是一个词,最好是别人忽视的那个词。

生: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我来说说冷似铁,这三个字,写出多年的布衾实在无力再为主人效取暖之劳了。冷似铁还是杜甫对眼下现实的感受。也为踏里裂张本,不会睡觉的天真的孩子,为了向铁一般冷的布衾索取温暖,却专把两只脚伸入被里的裂缝乱蹬。这样写,表面看去好像诗人穷开心,在自我嘲笑,实则是形象化的手法对所遭到的冷遇进行深刻的控诉。

生:我们组还有一个更微观的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个字看上去用得很亲切的,卷我,实际上,含有竟然卷我这样穷人的屋上三重茅的言外之意。同时也为下文的吾庐字伏下照应之笔。

师:你们的这个分析很有意义,不仅微观,而且深入诗人的内心,还能从全文来观照用词。

师:大家在赏析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注意点集中在前三小节了,事实上,这三节是为第四小节蓄势的。哪位同学把第四小节翻译一下?

五、情操之美

【环节解说】这是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高潮,诗歌的前三节为第四节蓄势,课的前四个环节为本环节蓄势。让学生在思考中领悟一代文豪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生: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师:杜甫从眼前的现实中走了出来,为天下寒士构想了风雨不动千万间广厦,这样一种安居生活。并且指出,如果能实现,我庐独破”“人受冻”“死亦足!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无独有偶,我们可以从无数诗句中找寻得到:

范仲淹曾经喊出(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也说,位卑(生)未敢忘忧国;还有顾炎武的名句:(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的名句:(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的名句(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学生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杜甫们的古仁人之心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传统和精神基因。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起笔,用三两句话,表达下对杜甫的崇高精神的景仰之情。

2分钟后)

生:茅屋漏雨,长夜难眠,想到的是天下寒士;乱世颠沛,半生沉浮,忆念的却是百姓疾苦,试问:这样的胸襟怎可不谓心怀天下。正是一副瘦弱肩膀,肩负天下道义。

生:杜甫要兼济天下,虽救不了一代寒士,却救了这之后的一代又一代人。他身处茅屋,却为天下构出广厦万间,一人胸怀,却容下了天下苍生。他的声音,冲破阴霾,震烁千古。

生:不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面对风吹雨打,杜甫没有嫉妒与怨恨。优秀的诗歌优秀处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其精神的高度和情感的真实。

生:一个潦倒贫穷的暮年诗人,身处破庐之中而不颓废,心中充盈着对广厦千万间的美好愿望。正是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师:郭沫若先生有一副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恰好概括了杜甫的精神境界。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屏显)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我们的杜甫, 不仅能独善其身还能兼济天下。这或许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吧。如今,当我们看到千千万万个白方礼们的时候,我们知道,杜甫的穷,却兼济天下的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的DNA,让我们再次诵读第四小节: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下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