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阿赫玛托娃简介及《安魂曲》背后的故事
(2010-12-03 16:52: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歌习作 |
阿赫玛托娃·安娜·安德烈耶夫娜(1889-1966),苏联俄罗斯女诗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是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出版的诗集有《黄昏》、《念珠》、《白色的云朵》、《车前草》、《耶稣纪元》以及长诗《没有主人公的长诗》、组诗《安魂曲》等。
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那么月亮呢?月亮是美丽的阿赫玛托娃。
汪剑钊在《阿赫玛托娃传》自序里提到一个细节,瞬间就刻录在我的大脑里无法删除:“当时,为了保存这部作品,诗人不得已像生活在荷马时代一样,写完某些片段,便给自己最可靠的朋友朗诵,然后由后者背诵,在脑子里‘存盘’,再毁弃手稿。”这就是没有电脑的时代,被人脑所存盘的《安魂曲》!在这组诗中,阿赫玛托娃不仅是列夫的母亲,而且是整个俄罗斯母亲的代表。”俄罗斯作家为什么有着博大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因为有着像黑土层那样博大深厚的俄罗斯人民的孕育。
俄罗斯的这些伟大的诗人们作家们,以他们无与伦比的广袤胸怀,为一个国家赢得了骄傲;阿赫玛托娃这样的诗人,成了“不为世界所知的立法者”(雪莱语),但这一切都是以曾经的巨大痛苦为代价的。“痛苦如同远古的楔形文字。”
1964年阿赫玛托娃在意大利接受了“埃特纳﹒陶尔明诺”国际诗歌奖。
1965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诗人喜爱中国古典诗歌,曾译过《离骚》和李商隐的无题诗。
1966年3月5日,因心肌梗塞突发,阿赫玛托娃辞别了人世。《安魂曲》不仅为一个人安魂,也能为一个时代安魂。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静静的涅瓦河静静地流淌,静静的顿河静静地流淌……
女诗人在谢世前写的一篇自传中说:“我在写诗时,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响彻着我国可歌可泣的历史的旋律之中”,“能生活在这样的年代,见到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事件,我感到幸福。”《安魂曲》正是这样一部响彻着没有前例的历史旋律和浸透着人的福慧境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