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喻:在古汉语中,有“告诉”、“使人知道”的意思,有“知道”、“明白了”的意思,还有比喻的意思。
孔子一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让后世人作为经典引用,用以解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以解释义利观,并且常常把二者对立起来。人们对这句话的最常见的解释是说:君子明白大义,而小人只知道小利。这样不言自明的潜台词就是小人不可理喻,对小人不能讲大道理。
孔子的意思果真如此吗?
在孔子的论述中,君子常用来指那些有修养、有道德、有理想的人,是做人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显然这样的人明辨是非,心胸开阔,品格高尚。小人指凡夫俗子,可以理解为平头老百姓,这样的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和生活环境的制约,不一定有远大的理想,但他们很实际,往往能从生活的利弊得失明了事理。
所以,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含义,也许应该理解为如下的意思:有道德修养的君子通过社会道义明白事理,平民老百姓要借助得失利弊明白事理。
换句话说,与君子谈论问题,讲社会道义就可以了,但与小民百姓讨论问题,则要通过直观的利益来进行。如果给君子讲利弊得失,显得俗气,档次不高;而如果对凡夫俗子讲大道理,就有点抽象,听不明白。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子既然能做到因材施教,他也应该能够针对不同档次的人用不同的话题进行交流,讲事说理。这就是俗话所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也是与人交往的技巧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