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段话,有两处理解起来比较难,其一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的断句。如果把“君子不重”看成一个假设前提,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有道德的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也不会巩固所学。但如果把“君子不重则不威”和“学则不固”看成两个并列条件,则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就不会鄙陋。考虑道上下文的关系,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解读。另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是“无友不如己者”。一般的解释是“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有学者指出此处之“无”当为“毋”,如是,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和与己不同类的人结交”。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在这里是向我们提出了做君子的四项基本原则:首先一条是君子当自重。一个人行为不端庄,就不会有威信。君子的端庄、严肃,成为内在气质的具体表现和反映,会让人肃然起敬,会产生亲和力,会让人觉得稳妥可靠。而一个行为不端庄、邋遢随便的人,给人的印象只能是靠不住、没素质、缺教养,人们不会尊重他。所以,要想赢得人们的尊重,你必须自己把自己当回事儿。
君子的第二条原则虚心好学。通过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明理启智,而不至于闭塞、孤陋寡闻,好学的人能不断进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
君子的第三条原则是善于交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人际交往重要的一点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与为友,绝对不与另类人交朋友,这就是“广交际而慎交友”。
君子的第四条原则是勇于改正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不要紧,改正了就是。这就是“君子从善如流”。一个知错就改的人比永不犯错误的人更值得信赖。
对照孔子提出的君子“修养四原则”,如果我们坚持每天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沉稳庄重而不毛手毛脚;随时随地向他人学习、不懂就请教,而不故作深沉、不懂装懂;尽可能与有素质和修养的人交朋友;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就立即改正。那么。我们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如果你已经是一个领导,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就更应该在这四个方面多下功夫。
换个角度,孔子提出的君子四原则,也可以成为用人单位招聘时了解一个人的考核四标准:一看这个人的扮相,形象气质如何,是否干练稳重;二通过交谈了解他的知识学问,如知识结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获取信息的途径、对新知识的敏感度等;三了解他的人际关系,如交友准则、朋友数量、对朋友的态度、结交新朋友的方式、在陌生环境中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等;四考核他的纠错能力,包括发现错误的能力、指正错误的方式、如何认识自己的错误、犯错误以后的表现和态度,如何面对上司和领导的错误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