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第五篇中,有两段记载一前一后出现,说的是孔子嫁女的事情。读来很有意思,由不得想说说。
第一段记载这样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评价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为妻。他虽然遭受牢狱之灾,但那不是他的罪过。后来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一段不长的文字所记载的这件事情很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首先这段记载所述之事,向世人展示了孔子言行一致的品格。他认为公冶长是值得信赖的人,足可以托付终身,于是乎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公冶长为妻。在这里,孔子心中所思、嘴上所说、自身所为三者完全一致。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作为让人钦佩。
其次是孔子在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勇气和胆识更令人肃然起敬。假设说有这样的一个人,他具有很好的修养,许多方面比平常人优秀,那么可能就会有很多人愿意把女儿嫁给他。而当他被关进大牢时,就不一定还会有那么多人还愿意把女儿嫁给他。可孔子做到了。
再其次是孔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公冶长可能真的是被关进监牢,身陷囹圄,但凭借对弟子的深刻认识,孔子坚持认为这一定是一场误会,或者是遭人诬陷,而不会是公冶长真的犯罪。“在缧绁之中”是现象形式,“非其罪也”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
事实胜于雄辩。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身在牢狱的公冶长,足以说明此人有许多在孔子看来很优秀的品质,但孔子的做法不更值得我们肯定吗?
第二段记载这样说: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予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这样评价他的学生南容:国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他会有用武之地;国家政治昏庸君主无道时,他不会招致杀身之祸。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南容究竟因为什么能做到“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予刑戮”,孔子如同评价公冶长一样也没有具体讲,但人们可以通过“听其言”和“观其行”来理解。
首先听孔子怎么说:安能治国,乱能立命。后世亚圣孟子有一段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几乎就是孔子所说的翻版。这是一种何等智慧的品质修养,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其次看孔子怎么做: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为妻。这样一位品质优秀的学生,真是可遇不可求。
我们可以推测这也许就是孔子在与家人谈婚论嫁时发表的见解和看法,其建议被人接受,而观点被人记录,这才有了《论语》中如此有意思的记载。
也许有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点可以注解这件事的又一段记载吧: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原来,南容这个人真的是为人谨慎而且修养很高。他经常诵读的诗句,就是他的座右铭,就是他做人的原则。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抑之》: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意思是说:白玉上如果有污点的话还可以磨掉,而我们的言论中如果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首诗就是告诫人们言语要谨慎, 而这一点正是孔子极力提倡的,即所谓的“慎言”。南容深深地理解这个道理并贯彻在自己的言行中,这让当老师的孔子喜不自禁。孔子推断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也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了,把侄女嫁给他为妻也就合情合理了。
我们通过孔子嫁女这两件事,能体会到孔子评价一个人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那么是否还会有其他的认识呢?想想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