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论语》,有很多故事值得我们回味,比如发生在司马牛身上的故事。好像是为了后世人能够较容易地解读这一故事,司马牛与老师及师兄弟的对话是集中在一起出现的,详见《论语·颜渊篇十二》。原文如下: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解读这三段对话,有一些特殊的背景是需要稍微解释一下的: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只身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却不敢承认自己是桓魋的弟弟。
现在我们逐一解读这三段对话。
(一)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解释说:所谓仁人,就是出言谨慎。司马牛反问道:难道出言谨慎就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感叹地说:“践行自己的诺言做起来已经很难了,难道说话就可以信口开河吗?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一段精彩的对话和更精彩的反问。因为在此之前,孔子回答颜回和仲弓同样问题的时候,分别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这二人都恭敬地表示弟子“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意思是说我二人虽然愚钝,但会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
与颜回、仲弓积极表态要按照老师所说得去做相比较,司马牛却反思老师的话并沿老师的思路进一步追问。在这里师生二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思考同一个问题。老师认为做仁必须出言谨慎,学生则认为出言谨慎未必就是仁人。按说师生俩人都有道理,妙就妙在孔子在学生反问之后的反问。孔子似乎也同意“出言谨慎未必就是仁人”,但他却从这一结论推理出一个有力的反问:出言谨慎也许不一定是仁,难道能因此而信口开河吗?显而易见,不假思索的随意说话肯定是远离仁道的行为。
我们可以借用习惯表达把孔子回答司马牛关于仁的思想概括为“仁者讱也”,这是孔子“仁论”中一个新的观点。这与孔子提倡的君子“敏于行而慎于言”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像理解“仁者爱人”那样理解“仁者讱也”。因为:
一个出言谨慎而行事认真的人,应该是一个可信赖的人、可依靠的人、可交往的人,这样的人就是真君子,这样的人可以行仁道于天下。
(二)司马牛问君子是怎样的人。孔子说:“君子没有忧愁也不会有恐惧。”司马牛疑惑地反问道:“一个没有忧愁和恐惧的人就是君子吗?”孔子解释说:当一个人自省而心无愧疚的时候,又有什么可忧愁可恐惧的呢?
联想到司马牛身世的特殊背景,我们很容易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君子不忧不惧”。这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意有针对性回答。孔子强调君子不忧不惧、问心无愧,是给司马牛“量身定做”的答案。联系到孔子告诫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我们能体会出孔子对这个“政治避难”弟子的特殊关心。鉴于他的特殊身份,孔子提醒他既要出言谨慎,又要不忧不惧,这样的行为举止才是君子之仁。
(三)司马牛忧心忡忡地对学长倾诉:“大家都有兄弟,只有我是一个人。”子夏安慰他说:“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大丈夫君子所为,只要对自己的事情认真敬重而不出现差错,对他人恭敬而合乎礼仪规范,那么四海之内到处都会有自己的兄弟。你何必担心自己没有兄弟呢?”
也许是思兄心切,也许是天各一方兄弟不能想见甚至不敢承认,司马牛正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煎熬。终于有一天他把这种苦闷向自己的学长一吐为快。可贵的是子夏也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宽容而友善地对待司马牛,更为可贵的是子夏深刻分析了如何才能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就是:要像君子那样认真对待事情,待人要恭敬而合乎礼仪规范,所谓“敬而无失,恭而有礼”。
今天,有很多人记住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名言,但却忽视了得到四海兄弟的基本途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悲哀。如果自身做不到“敬而无失,恭而有礼”,是无法获得“四海兄弟”的。
司马牛的故事给我们太多启迪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