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美食 麻食

标签:
美食麻食陕西小吃猫耳朵 |
分类: 美食美意 |
陕西美食 麻食
麻食,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区(尤其是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一道汉族传统小吃。
你可能不知道,麻食这种面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可谓历史悠久。当时叫“秃秃麻失去”(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叫“秃秃麻食”(元代《饮膳正要》)。
贾平凹先生在他的新作——《舌尖上的西北》里把它称作“圪坨”(陕北语)。关中人称作麻食、猫耳朵、猴耳朵。大多以荞面为原料,揉搓成小卷状,活脱脱像小猫的耳朵,因此有人叫做猫耳朵。但是陕西还是大多叫麻食,或者亲亲地叫上一声“麻食子”。
麻食传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爱国将领杨虎城是咱陕西人,当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时,他情不自禁地对夫人说:“快给我买顶草帽,我要吃家乡饭,再买些酒菜来,好好庆祝一下。”原来他的家乡在陕西省蒲城县,那里的家乡饭就是麻食。
但是,吃麻食要草帽做什么?原来,草帽作为日常的雨具,在陕西农村作为制作麻食的工具,为的是搓出草帽上的花纹,真的是因地制宜啊!
麻食的做法简单,贾平凹先生介绍说,掐指蛋大小的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随便揉搓为懒吃。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是大家喜欢的日常简单饮食的一种。
关中一带,荞面并不多,多用麦面。揉麦面一块,加少许盐可以更加筋道,切成条,再揉搓成细细的长条,左手拿面条,右手揪小指肚大小一块面团,用右手大拇指在撒了面铺的案板上轻轻一撮,就形成一个可爱的小卷儿,无名指弹出,再揪下一个面团。熟练的主妇,能把这一套动作做得行云流水一般轻巧漂亮。
麻食做起来看似简单,操作者手上的力度是关键,搓轻了打不出卷儿,搓重了,大拇指很快就会磨出水泡的。一个娴熟的主妇,十个指头都可以搓麻食,一边搓一边弹出,动作流畅自如,麻食满案翻飞,常常看得人眼花缭乱。
刚才说的是搓麻食,还有一种懒麻食,就是把面擀成半厘米厚的片儿,切成小丁,稍微揉搓一下,很快就成了懒麻食,不用一个个用手去搓成卷儿。
当然,现在面食店里也有好多机器麻食卖,上面有好看的花纹,机器麻食一般比较硬,看样子是削出来的,但是机器麻食没有手工麻食筋道好吃。
生麻食做好了,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做麻食的臊子,也就是浇头。
麻食的吃法很多,有砂锅麻食,烩麻食,甚至炒麻食,拌麻食,因为变化万千,所以被称作“富饭”。
今天就介绍一种我经常吃的烩麻食的做法。取黄花、木耳、香菇泡发,切丁,然后将青菜、豆腐、芹菜、西红柿切丁做臊子备用。
锅内加油,小葱炝锅,把各种臊子加入炒熟,加水,水开时候加入麻食,不断搅动,大火烧十分钟,加入盐,味精,白胡椒,滴上香油,一碗香喷喷的麻食子就可以出锅了。
陕北麻食多用荞麦,又叫疙坨,以羊肉汤做浇头,陕北民歌有“羊肉疙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的句子。
麻食最适合冬天吃,贾平凹先生说“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热愈香”。
麻食最适合冬天吃,砂锅烩麻食,配上各种臊子,营养也丰富,大冷天一碗热汤下去,浑身出汗,通透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