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影游欧洲——《音乐之声》的取景地萨尔斯堡

标签:
萨尔斯堡《音乐之声》莫扎特故居圣彼得大教堂奥地利旅游 |
分类: 行走笔记-国外篇 |
跟着电影游欧洲——《音乐之声》的取景地萨尔斯堡
今天,我们的话题终于离开我最喜欢的瑞士,来到奥地利了。
这次,我们来到的是奥地利的萨尔斯堡。萨尔斯堡这个城市从查理曼大帝时代开始,就是一个被枢机主教统治的独立总主教区,长久以来市民根本无法参与市政,到了1803年法国人驱走最后一任枢机主教后,这个地方又成为巴伐利亚、奥地利与日耳曼人蹂躏的对象,当萨尔斯堡不再拥有丰富矿产之后,就跌入长达一世纪的沉睡。
萨尔斯堡这个城市听起来似乎有点陌生,但是,电影音乐之声大家都看过吧!反正我小时候最喜欢看这部电影乐。里面的好多英文歌曲,像《多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等等,我都会唱。
萨尔斯堡距维也纳200公里,是奥地利的音乐之乡——莫扎特的故乡,也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拍摄之地。
电影《音乐之声》其实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音乐之声的故事》的作者阿加莎,是《音乐之声》中大女儿的原型。写这本书时,阿加莎已经87岁。她以一种平和的心情,回忆了冯·特拉普一家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书的风格平实朴素,娓娓道来,有点絮叨,有点琐碎,但都是实在的叙述,没有夸张的描绘。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生活经历,和电影《音乐之声》并不完全相同。书中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阿加莎的父亲特拉普上校。这是一个有传奇色彩的军人,曾指挥奥地利潜艇击沉一艘法国潜艇,成为海军英雄。他很早就退役,所以有很多时间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成为家庭生活中的主角。他正直坚毅,热爱生活,富有情趣,处世低调。孩子们对生活对音乐的爱,是受了他的影响。和电影中的上校不一样,孩子们自有记忆以来,他就是一个慈爱和善的父亲,并没有电影中那种戏剧性的性格转变。阿加莎和她的弟妹们曾经对电影《音乐之声》颇有微词,认为电影中的情境和他们的生活有距离,不真实,尤其是电影前半部分对父亲的描写;生活中的继母也没有电影中的玛利亚那么完美。但是随着《音乐之声》的深入人心,随着全世界的人对这部电影的认同和热爱,他们终于逐渐改变了看法。
到了萨尔斯堡,我们彻底被它的迷人风光所折服。清澈见底的萨尔斯河横贯全城,从桥上可眺望到远处积雪覆盖的远山,湛蓝天空,雪白浮云,空气十分清新。城中建筑古香古色,街上奔跑的四轮马车,驾车人戴着黑色的礼帽,驾着高头大马,滴滴答答的马蹄声将游人们带入童话般的世界。


跨过萨尔斯河走进萨尔斯老城,500多年的历史留下无限痕迹,粮食胡同那光滑的石板路慢慢延伸,淹没了多少音乐家、艺术家的脚步。两边的楼宇紧挨着,不留一丝空隙,老旧的墙壁粉刷一新。空旷的统治者广场矗立着海神喷泉,依旧挥弄着晶莹的水花;神圣的圣彼得大教堂,庄重肃穆,圣母圣子的灵魂环绕梁中,圣洁的烛光静静闪耀,是一颗颗虔诚的心在搏动;美丽的贝拉花园,鲜花满园,罗马式的广场竖着希腊神话中的仙人,院中的建筑与山顶的城堡相对而望……宁静的小城随着大批观光客的到来喧闹起来,却掩不住它的古典气质和艺术气息。
小城中随处可见莫扎特的头像,几乎所有的纪念品上都印有莫扎特像,最多的是莫扎特巧克力,还有莫扎特品牌的服装,鞋帽,莫扎特信纸,莫扎特火柴,小提琴等等。。。足可见这位音乐奇才在萨尔斯堡人们心中的位置。然而像大多数名人一样,莫扎特生前并没有得到人们如此的尊敬,过世之前更是境况凄凉。当人们失去了这位天才的时候才意识到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毕加索,梵高亦是如此。
萨尔斯堡的米拉贝尔花园是我们旅游的第一站,这是西方园林中的绝对精品,美丽绝伦。大片的绿地,修建齐整的鲜艳花朵,精致的雕像,通透的长廊,每个细节都美到极致。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些花儿其实都不怎么名贵,都是很普通的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玻璃海棠什么的,但是主要是靠色彩的搭配和图案造型。整体来看,配上喷泉、绿树、绿草坪、地上细碎的白石子和古典的雕像,显得就很美了。
这个花园建于17世纪末,当年是大主教阁下为他的秘密情人建造的,一个美丽的女人,还为他生下很多孩子。爱情,因为不可企及,而愈加强烈。宫殿的每一扇窗都遥望萨尔斯河畔的霍亨萨尔斯城堡———主教的所在,主教大人也可在城堡俯瞰到心爱的人和她的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音乐之声〉女主角玛利亚的裙裾曾经飘动在这座华美而浪漫的花园,孩子们稚嫩的歌声,也曾回荡在这里。
如今米拉贝尔花园是婚礼花园,来自世界各地前来登记结婚的情侣络绎不绝,让这个美丽花园和它的浪漫故事见证他们的幸福,尽管这是主教为他并不怎么光彩的小三建造的花园。
闲话少叙,大家欣赏照片吧!















这个雕塑充满动感

米拉贝尔花园的工艺品——漂亮的松果果

(幸福的一对)
米拉贝尔花园东侧,是莫扎特故居,萨尔斯河畔是霍亨萨尔斯城堡,里面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前一篇:生活碎碎念之三
后一篇:萨尔斯堡——音乐天才莫扎特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