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汉太史司马迁祠游记

标签:
陕西韩城汉太史司马迁祠《史记》司马迁祠墓文化旅游 |
分类: 行走笔记-国内篇 |
陕西韩城汉太史司马迁祠游记
作为陕西人,我一直想去韩城的司马迁祠看看。今年4月,终于得了机会,和一帮朋友驱车前往探访。走西禹高速,从芝川下,车程约两个多小时。路非常好走。
祠墓坐落于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占地l04亩。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远远望去,气势恢宏。这祠堂,是需要带着敬仰的心情慢慢去拜谒的。
(这是我在司马迁祠拍到的照片,寓意深刻)
司马迁祠依山而建,这座山坡就是太史坡。由此沿坡上行,就将正式进入祠墓的建筑群。而眼前的这个木牌坊,系清代重建的,其门额上的匾书有"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
脚下的古道是全部采用石条铺成的,上面还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条真正的千年古道。春秋时期,韩城属于魏国境内。魏国在这里修建了少梁城,并为开通少梁与河西各地的交通,在前面这个土崖上开凿了这条大道。由于韩城曾经是西周武王的封地,名曰“韩侯国”,因此这条道被称为“韩奕坡”。奕”就是大的意思,是指这条道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韩城当地人也称其为“司马坡”、“司马古道”。在韩城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是在赞誉韩城地灵人杰,盛产人才和文人。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在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保留着的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了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是800多年前的高速路呢。
行至半坡,有一座木制牌楼,它是元明建筑物,上面书有“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曾用这句话来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在这里,也是在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备受世人景仰。
(由于油漆剥落,照片上的高山仰止几个字看不清楚)
随即踏上的砖石小道,俗称 “朝神道”。1668年,韩城县令翟世琪率领芝川民众大规模扩建司马祠,在司马坡上架了一座天桥,并把南原的土运到司马祠前,垫起了祠台堂基。他们把堂基前方数丈深的沟填平,筑成了这条上祠之道——朝神道。朝神道修得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可以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
台阶中间有一座砖砌牌坊,上书“河山之阳”。《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就是其出处。牌坊两侧对联的内容是:“圣人光道统,汉史竟经文。”
登其巅极目远眺,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上书 “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若临仙境。
司马迁祠墓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
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号称“五子登科”。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因为司马迁是史圣,人们相传绕着他的墓转圈,就能保佑子女金榜题名,所以民间有“左三圈,右三圈,清华北大转一圈”的说法,我们几个有子女高考、中考甚至小升初的家长,都绕着墓左右各转了三圈,图个吉利。
司马迁其实是有后人的,因为他是48岁受刑。司马迁的后人没有姓司马的,族里为了躲避祸事,族人或改姓同,或改姓冯,同冯不通婚,每年两个村的村民都要纪拜祖先。据说电影演员冯远征就是司马迁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