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风韵——陕西户县农民画
在户县,一提起农民画,人们就会想起李凤兰、刘志德、雒志俭、还有樊志华、刘知贵和王景龙等。在他们的带领下,户县涌现出了二千多名较专业的农民画作家,他们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拿着画笔,勾勒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他们画土地、画庄稼,画他们的猪狗牛羊,还有他们的农家小院,他们的生活!!
三月初的一个周末,我和朋友一起去户县玩,专程探访了东韩村的农民画。在农民画家潘晓玲的工作室里,我一下子被满墙艳丽多彩的农民画吸引住了。户县农民画色彩热烈饱满,艳而不俗,每一幅都闪现着浓浓的关中风情。正如画家潘晓玲所说:“我爱农民画,更爱生活。”
书上介绍说陕西户县农民画源于民间,农家风情强烈,乡土气息浓郁。所画内容多取材于人物、动物、花鸟等题材,勾画出户县美丽的自然田园风光;采用白描形式,构图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注重色彩对比,以大红大紫的色彩,夸张化的描述,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讲究装饰性;风格浪漫稚拙,怪诞抽象,浑厚质朴,气韵生动。粗犷里蕴涵细腻,浓艳而不失淡雅,古拙中流露天工。
走进东韩村潘晓玲画室,屋子当中的桌上摆了几十种不同颜色的颜料和各种道具、模型,一位学员正在给一幅《晨曲》画上色。据学员介绍,一共有300多种花色,以前的花色都不画了,一直在创新,一张画需要一天的时间来完成,首先由潘晓玲画上草稿再由学员来上色。

(潘晓玲的作品)
200多平方米的展厅墙壁上陈列满各种各样的户县农民画,有《钟馗赐福》、《鱼塘》等,其中正对门的位置摆着镇室之宝《关中八怪》,这一幅是潘晓玲的原创,获得2002年全国农民画一等奖,这幅画是画在布上的,所以不怕晒也不褪色,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了“手帕头上戴,面条像裤带,盆碗分不开”等关中的风土民情,央视等媒体做了专访报道,此幅画标价10万元。目前,潘晓玲正在新加坡办巡回画展。村内还有曹全堂、王乃良等画室,农民画成了东韩村民俗文化的代表。农民画造型古朴亲切可爱,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农民画是画不出来的。

画桌上摊着未完成的作品—老婆孩子热炕头。我上前仔细研究,素描纸,水粉笔,广告画颜料,绘画用的材料都很常见,让原本喜欢画画的我忍不住也想画上几笔。一时兴起,于是特意买了一本潘晓玲的画册,准备回去学画农民画。
当天下午回到西安,我到美术学院门口的笔啸轩一站采购齐了所需的材料。考虑到家里还有儿子以前剩下的颜料和笔,全部买最便宜的,总共不过20几块钱,回到家我就开始挽起袖子大干。
儿子以前学过美术,我们俩拿着画册研究半天,才发现这农民画看似容易画时难。最后,我们挑了一幅《春》来临摹。儿子开始帮我调色,我用铅笔打底,画好轮廓以后,就开始认真上色。
农民画的色彩繁复,需要一层一层地涂色,这一层干透了,那一层才能上色。实际动手,我发现困难的地方在于两个,其一是色彩不容易涂均匀,而且层次展示不容易;其二是有些细节,例如人物,画起来需要十分细致。由于水平有限,我在临摹的过程中也改动了一些地方,合并了一些细微之处。
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把这幅画完成,专业的人士画一幅画需要一天。春天山间的学校跃然纸上,山花开了,树也绿了,好美啊!作品展示的时候,老公和儿子都说还不错,远看比近看要更漂亮,因为我的细节处理还欠火候,立体感不强。不过,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我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怎么看也看不够!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处女作品啊!
下面是书上的原作品:

这一幅是我临摹的作品,呵呵,画的有点粗糙啊!我还需要苦练基本功。

画农民画的过程真是个神奇的创造过程,尽管我不是农民。每天白天工作虽然很忙,晚上忙里偷闲,摊开画纸画上几笔,眼看着一张白纸上,树叶在自己的手下渐渐绿起来,春花一朵朵在自己笔尖绽放,那感觉真的很好!一边画,一边开心地哼着小曲。
人生也是这样,一张白纸,等着自己去勾勒、上色,美与丑,虽然在于自己的描绘功力,更在于自己作画时的心情。
不同的是,描绘人生的机会每个人只有一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