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854031.jpg
在距今5亿年前,地球进入了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奥陶纪,延续了大约6500万年
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海洋无脊物动物全盛时期
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
奥陶纪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脉地区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异甲鱼类——星甲鱼和显褶鱼,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异甲鱼类。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863593.jpg
阿兰达鱼(Arandaspis),体长12.5厘米,生存于距今4.63亿-5.1亿年前的澳大利亚,这是已知最早的鱼类之一。有6只“眼睛”——头的前方有一对真正的眼睛,头顶还有两对小的似眼睛的器官。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8558718.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881140.jpg
神螺(Bellerophon),体长7.5厘米,生存于距今2.43亿-5.1亿年前,这种奇特的动物恰好绝灭于恐龙时代之前。螺壳近于球形,左右对称,末螺环几乎完全包住内面所有的螺环。裂带发育,位于背脊上。壳面饰有生长线。壳口侧唇略扩大,内唇盖薄壳质,外唇有深窄的裂口。生存于奥陶纪至中三叠世。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864140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896750.jpg
僧帽海胆(Bothriocidaris)直径2厘米,生存于距今4.38亿-5.1亿年前的欧洲,是海胆的近亲,形状像小的绣球花。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8674734.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920234.jpg
均分笔石(Dichograptus)体长20厘米,生存于距今4.38亿-5.1亿年前,蠕虫样的笔石之一,它构成8个分枝的群体。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872265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929593.jpg
矛头虫(Lonchodomas)生存于距今4.6亿-4.7亿年前的欧洲,这时的三时虫长得多刺而且更加奇特,它的头上伸出一根长刺。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8746500.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8756875.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937796.jpg
彗星虫(Encrinurus)生存于距今4.1亿-4.39亿年前,这种三叶虫头大,过着底栖生活,眼睛长在肉茎上。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8821953.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8830625.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952656.jpg
鹦鹉螺(Orthocone),巨型肉食性头足纲生物,体长约11米,主要以三叶虫,海蝎子等为食,是奥陶纪海洋的真正霸主,生存于距今4.4亿-4.7亿年前。
庞大鹦鹉螺的软体居住在一个很长且薄的圆锥型壳里。它没有鳍和尾巴,沿着它的下腹部有一根柔韧的圆锥型的肉质管子。鹦鹉螺利用这个管子吸进海水,再施加压力从反方向排出海水从而到达它想去的任何地方。他用调节壳中小室中的水量来控制其垂直位置。它的嘴和长触手从壳粗大的一端伸缩出来。它以鱼类和节肢类动物为食物,如海蝎子。它用它触手和鸟嘴一样的嘴将捕获物撕裂。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8904765.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965828.jpg
巨型羽翅鲎(Megalograptus),又名海蝎子,是一种大型两栖肉食性生物,是地球上第一种从水中移居到陆地并知道如何蜕壳的动物,体长1-2米,生存于距今4.45亿-4.6亿年前。
海蝎子拥有坚固的防护——覆盖着脊、爪和盔甲。它们用6条腿走路,后面还有2条扁平如桨的腿。一旦离开了水,它们便会行动笨拙,如果在水下,则可以游上一段距离。它们通常是海底的居住者,但是也能在淡水中和陆地上生活。巨型羽翅鲎在海底漫游,寻找三叶虫和其它住在沙子和淤泥里的动物。它也吃自己的同类。巨型羽翅鲎只能通过蜕壳才能生长。刚蜕完壳时,它和其它同伴聚集在浅水区寻求数量上的安全。在蜕壳期间,它利用自己躯体暂时柔软,且邻居数量众多的优势来交配。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014250.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7992468.jpg
地球进入了志留纪.志留纪(Silurian
period是古生代第三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脊椎动物开始大量出现
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成都有所变化。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变得比较复杂,软体动物中头足纲、鹦鹉螺类显著减少,而双壳纲、腹足纲则逐步发展;三叶虫开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发展;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也称“海蝎”在晚志留世海洋中广泛分布。
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植物方面除了海生藻类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06604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010640.jpg
栅鱼(Climatius),体长
7.5厘米,生存于距今3.39亿年至4.38亿年前的亚洲、欧洲、北美洲,栅鱼看起来像小鲨鱼,体表覆盖坚硬的鳞,背腹部都有尖利的棘刺支持鳍。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136093.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044921.jpg
翼肢鲎(Pterygotus),体长1.5米,生存于距今4.11至4.38亿年前的欧洲。翼肢鲎是志留纪最大的板足鲎类之一,是水中生活的捕食动物,具有锋利的口钳,它们与蜘蛛、蝎子和鲎有亲缘关系。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186531.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054140.jpg
普氏海百合(Pernerocrinus),高5.4米,直径1.2米,生存于距今3.85至4.08亿年前的中欧、亚洲、澳大利亚。普氏海百合巨大的、像向日葵一样的海百合,生活在珊瑚礁边缘。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25140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079609.jpg
泥盆纪,是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05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104906.jpg
莱尼虫(Rhyniognatha),英国科学家于1928年,在苏格兰赖尼地区一处古老的红色砂岩发现了最早的昆虫化石。化石中的昆虫没有飞行能力,但是与有翅膀(羽毛)的昆虫相同的派生性状,这对研究昆虫的翅膀(羽毛)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化石约有
4.08亿至4.38亿年的历史。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299718.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150468.jpg
呼气虫(Pneumodesmus),体长1厘米,于2004年发现于苏格兰。2004年在苏格兰阿伯丁州Stonehaven附近发现了这种昆虫的的化石,据初步鉴定,该批化石的年代约4亿2千8百万年前,比现在认为最古老的陆地生物提前了2千万年。该化石被命名为纽氏呼气虫(Pneumodesmus
newmani),其形态像马陆,体长约1厘米,有原始的呼吸器官来呼吸空气。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336687.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173359.jpg
镜眼虫(Phacops
),肉食性昆虫,有着向前扩延的凸状眉间。巨大的眼睛的透镜则增强视力。胸部由12个体节构成,每一体节都有许多面,能助其更容易卷曲。有深沟的尾甲比头部不得多。结核上的刻纹成了表皮上的装饰,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域。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38065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220375.jpg
鸮头贝(Stringocephalus),古无脊椎动物。腕足纲的一属。壳瓣大而隆凸,近于圆形。腹壳的壳喙弯曲如钩,形似鸮喙。壳面平滑,无饰纹。生存在中泥盆世。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40929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232875.jpg
盾头鱼(Cephalaspis),肉食性鱼类,盾头鱼是很小的淡水鱼,长有骨质背部头甲,相互交叠的鳞覆盖身体的其它部分。眼位于顶部,靠近中线,而嘴位于不部。多边形骨板的中间背部区和两边侧区是感觉区。盾头鱼生活在淡水塘或溪流里。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431171.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315718.jpg
沟鳞鱼(Bothriolepis),肉食性鱼类,生活于泥盆纪晚期,这种带甲的鱼类有两个背鳍和腹鳍,以及歪歪的尾。它半环形头甲和厚实的躯干甲从上到底为扁平的。比Pterichthyodes更长的胸部附肢可能用来保持身体平衡。躯干甲内成对的液襄在淡水湖干涸时具有肺的作用。保存下来的软体部分说明了它长有像鲨鱼那样的螺旋形的内部瓣。沟鳞鱼生活在淡水中,但是它的化石化残体有时却在海洋沉积中发现。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457000.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471984.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326250.jpg
粒骨鱼(Coccosteus),肉食性鱼类.生活于泥盆纪中晚期,这种40厘米长的食肉动物有着宽阔扁平的头颅,眼位于两侧的前方。强健有力并微张的颚没有真正的齿,但有骨质锐利的尖牙,随着使用而被磨损,粒骨鱼生活在淡水湖中。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492328.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352312.jpg
邓氏鱼(Dunkleosteus),巨型肉食性鱼类,泥盆纪海洋的真正霸主,体长8-10米,生活于距今3.6至3.7亿年前的非洲,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
邓氏鱼是泥盆纪海洋中凶暴的猛兽:强有力的体格加上包裹着甲板的头部。它的体型呈流线型,有点像鲨鱼。邓氏鱼缺少真正的牙齿,而以两长条嶙峋的刃片代替,可以咬断和粉碎任何东西。色素细胞暗示邓氏鱼的背部为深色、腹部为银色。这种鱼对它的食物毫不讲究,它吃鱼、鲨鱼甚至它的同类。且这看起来是邓氏鱼忍受消化不良的结果:它的化石常和被回吐的、半消化的鱼在一起。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575125.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362906.jpg
肯氏鱼(Kenichthys),肉食性四足形动物,2004年在中国云南曲靖发现了一种肉鳍鱼--肯氏鱼化石.这种古老的鱼类是四足形动物最原始的种类,距今有3亿9千万年的历史。四足形动物包括四足动物和它们仍生活在水中的祖先骨鳞鱼类,骨鳞鱼类具有一对内鼻孔和一对外鼻孔,而其它鱼类有两对外鼻孔而没有内鼻孔。
这是中国古生物科学家的一个伟大发现.它使人类发现了鱼类的鼻孔如何从头的外侧逐渐深入到口腔内,从而形成了今天包括人类在内的陆生脊椎动物内鼻孔的过程。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609359.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391250.jpg
胸脊鲨(Stethacanthus),大型肉食性鱼类,体长0.7-2米,生活于距今3.45至3.7亿年前。
胸脊鲨在大小上与现代鲨鱼类似,除了它不可思议的背鳍——呈烫衣板的形状
——只在雄性身上发现,故而可能是性炫耀的一部分。背鳍的顶端被粗糙的、齿状的鳞所覆盖,与胸脊鲨口鼻部的皮肤相呼应。这是否用来模仿一个巨大的嘴,使这种生物显得更可怕呢?胸脊鲨一般在近岸的浅水区游弋并觅食。它的食物包括小鱼、甲壳类和头足类动物(如菊石)。有证据表明胸脊鲨可能是迁徙的,回到某个特定地点进行交配、繁殖。它一定能游得很快,虽然不能快到足以躲避一条饥饿的邓氏鱼。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680125.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406812.jpg
鱼石螈(Ichthyostega),体长1-3米,生活于距今4.28亿年前的比利时和格陵兰。
19世纪,比利时发现了一个奇特的化石,当时认为是鱼下巴的化石,后经鉴定是一种近似于鱼石螈的下颌。该化石是在比利时Strud,泥盆纪后期Famennian期(约3亿6千5百万年前)
的Evieux
层发现的。到目前为止,鱼石螈只在被格陵兰泥盆纪晚期地层被发现,另外有同科的化石在北美,澳洲,中国等地发现,如今发现地的名单增加了比利时。其实,比利时与格陵兰在泥盆纪都是同一块大陆,只是两者的相隔了1,500公里。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741531.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759093.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428375.jpg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石炭纪陆生生物飞跃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也有所更新。
与泥盆纪相比,蜓类是石炭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最重要的类群,而腕足动物尽管在类群上减少
在石炭纪晚期,脊椎动物演化史出现一次飞跃,从此摆脱了对水的依赖,以适应更加广阔的生态领域,以北美宾夕法尼亚早期地层中的林蜥为代表。生活在陆上的昆虫,如蟑螂类和蜻蜓类,是石炭纪突然崛起的一类陆生动物,它们的出现与当时茂盛的森林密切相关,其中有些蜻蜓个体巨大,两翅张开大者可达70cm。
石炭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著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纪已经大部分绝灭。
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到了统治地位。
轮叶(Annularia),羊齿植物,有节类.存在于距今2.6亿年的早二叠世。叶轮生,线形、倒被针形,每轮有叶数枚,长短大致相等或不同,不连合或在基部微连合,略呈放射状排列。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819140.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439437.jpg
贵州珊瑚(Kueichouphyllum),生存于早石炭世晚期的中国,大型单体,锥柱状。隔壁多而长,在横板带内常加厚,少数会集中心。次级隔壁也长。主内沟清晰。鳞板带宽,鳞板呈规则同心状。横板呈泡沫状,向中心上升。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855781.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560859.jpg
林蜥(Hylonomus),体长20--70厘米,主要以昆虫和一些小型的爬行动物为食。生活于石炭纪的美洲。林蜥属于无孔目杯龙类大鼻龙形亚目是最早出现的爬行动物。它属于无孔目杯龙类大鼻龙形亚目,头骨后部截平,上下颌很长。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892640.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904890.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911062.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575859.jpg
中龙(Mesosaurus
Gervais),肉食性爬行动物,生活于石炭纪的非洲和南美洲。中龙属于无孔目中龙类,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很少上岸,特别爱吃水里的鱼。他身体细长,肩部和腰部的骨骼都比较小,身后有一条长而灵活的尾巴,脚较大,成为桡足,主要用尾巴游泳。
它的上下颌特别长,嘴里长满锋利的牙齿,很适合捕鱼。中龙分别在非洲和南美洲发现,说明在石炭纪这两个州曾经连在一起。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938796.gif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591312.jpg
下孔类(Synapsida),生活于石炭纪晚期至三叠纪,食物是植物或肉。
亦称“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古爬行动物的一亚纲。进步类型已甚接近哺乳动物,是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的过渡类群。头骨侧下方有一个颞颥孔。种类繁多,体形变化很大。生存于石炭纪晚期至三叠纪。如卞氏兽、水龙兽等。
下孔类的意思是“合在一起的弓”,因它们头骨的每一侧都只有一个开孔而得名。下孔类中有一些是植食性的,但大多数是凶恶的肉食性动物,具有强大的上下颌和带锯齿的餐刀—样的牙齿。虽然它们从小于60厘米的动物演化而来,但下孔类很快就出现了3米长、重达200公斤的种。它们代替了大多数3亿年前更早的大型爬行动物——无孔类,例如植食性的锯齿龙类。身体像河马一样大的锯齿龙类是龟类的祖先,行动笨拙而缓慢,它们竞争不过下孔类。
但是它们不属于恐龙,它们与我们人类的亲缘关系比与恐龙的关系还要近。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79969765.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602578.jpg
瓣齿鱼(Petalodus
ohioensis),肉食性鱼类,生活于石炭纪早期至二叠纪的北美洲。这个食肉动物的前齿有对换称的三角形冠,并有中等高度的牙尖和明显的切割缘。侧面齿更短且不对称。瓣齿鱼很可能生活在珊瑚礁上。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006484.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626718.jpg
鳞木(Lepidodendron),生活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中国。高大的乔木,二歧式分枝。叶座呈菱形或纺锤形,螺旋状排列。叶痕横菱形或斜方形,中央有一维管束痕,两旁各有一侧痕。叶座常有中脊和横皱纹。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最盛。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042578.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059640.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635531.jpg
蜚蠊(Blattaria),呵呵.
小强登场了,从石炭纪--现在生活于世界各地。蜚蠊俗称蟑螂。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是世界上最古老、繁衍最成功的一个昆虫类群。蜚蠊化石占已发现昆虫化石的百分之五十,不但数量多,种类非常丰富,而且年代久远,出现于石炭纪前期,据今3.5亿年。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09290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645343.jpg
圆盘角石(Discitoceras),直径2.5厘米,生存于距今3.25至3.62亿年前,世界各地的深水礁体中。这种动物像它们现生的近亲鹦鹉螺一样,生活在旋卷的壳中,靠壳室中的空气漂浮在水中,以喷水来游动。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125812.gif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655484.jpg
始螈(Eogyrinus),体长4.5米,生活于距今2.95至3.22亿年前的欧洲,始螈是一种大型迷齿类。迷齿类是早期两栖类中最常见的类群。始螈长长的身体像鳗鱼,头骨形状像鳄鱼。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156437.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668437.jpg
蛇螈(Ophiderpeton),体长60厘米,生活于距今2.95至3.22亿年前的欧洲和北美洲,蛇螈是一种形状像蛇,生活在水中的两栖类,它有200多块脊椎骨。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23179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685937.jpg
五角海蕾(Pentremites),体长小于2.5厘米,生活于距今3.25至3.62亿年前的美国,这种动物属于海蕾类。海蕾是一类水下滤食性动物,以细柄固着在海底。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326968.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696703.jpg
始虚骨龙(Coelurosauravus),翼展30厘米,生活于距今2.46至2.6亿年前的马达加斯加,始虚骨龙是已知最早的会滑翔的爬行类。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368468.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37765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707859.jpg
蚓螈(Eryops),体长1.5米,生活于距今2.6至3亿年前的美国得克萨斯州,蚓螈属于早期两栖类中最大的一类——离片椎类。它身体笨重、头大,可能生活在陆地和水中。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408984.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736046.jpg
紧壳贝(Collemataria),宽5厘米,生活于距今2.43至2.8亿年前的美国得克萨斯州,这种腕足类形状奇特,从脊状的支撑部伸出笛形的肋。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447046.jpg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248765734.jpg
埃尔金龙(Elginia),体长0.6米,生活于距今2.46至2.6亿年前的欧洲,埃尔金龙是植食性的无孔类动物,是一种早期的头骨上无孔的爬行类。它属于龟类祖先锯齿龙类中较小的一种。
http://www.jxnyxxw.gov.cn/uploadFiles/2008-02/120408049768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