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華文化第一子:箕子
(2017-04-25 21:50:30)
标签:
转载 |
中華文化第一子:箕子
中國歷史上,把一些大思想家稱為"子",如孔子(孔丘)、老子(老聃)、莊子(莊周)、孟子(孟軻)、荀子(荀況)、墨子(墨翟)、孫子(孫武)、韓非子(韓非)、朱子(朱熹),等等。那麼,"子"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更早的箕子和微子卻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注意?
一、"子"之含義辨析
歷史上最早稱"子"的是誰?"子"具有什麼含義?就可考的歷史文獻來看,箕子是中華歷史文化上的第一子,同時期的還有微子。
具體而言,箕子的"子"是什麼含義?傳統的解釋認為"子"是爵位名稱。東漢大經師馬融說:"箕,國名也;子,爵也。箕子,紂之諸父。"裴馬因(一字)的《史記集解》、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都引用了馬融的注。北韓王朝安鼎福著《東史綱目》載:"箕子,子姓,名胥餘。封于箕而子爵,故號箕子。"漢儒誤以為微子也是子爵。《尚書·微子》孔傳雲:"微,土斤(一字)內國名;子,爵。"
其實,這個"子"不是爵位。殷商時代的爵位只有三等,沒有子爵,不同於周的五等爵位。《白虎通》說:"殷爵三等:謂公、侯、伯也。"商王朝官職分外服內服兩大類,也沒有"子"爵。箕子是商王朝貴族,其先祖子其係商高宗武丁的兒子,作為王子,不會被封為地位很低的子爵。西漢焦延壽的《易林》說:"北韓之地,箕伯所保。"這個箕伯就是箕子。箕子可能是伯爵或更高的爵位,而不可能是子爵。微子是紂王的庶兄,是商朝當權大臣,不會是低爵位。周滅商以後,周武王封微子于宋,宋國的爵位是公爵,而不是子爵。周武王很重視箕子,可能封箕子為侯爵。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記箕子向周武王陳述《洪范》九疇之後,"於是武王乃封箕子于北韓,而不臣也。"這是說周武王封箕子為北韓侯,不把他當臣下看待。中國和古代北韓的史書都稱箕子的後代為"北韓侯",應是繼承了箕子的爵位。
箕子、微子的"子",首先是商王族的姓,即子姓。箕子、微子的先祖為契,《史記·殷本紀》說:"契為子姓。"《詩經·商頌·玄鳥》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以玄鳥(燕子)為圖騰,以子為姓。在甲骨文文獻中,"子"也是王族的標誌。日本學者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指出:"稱子者與殷為同姓氏的一族。"中國學者裘錫圭指出,"子"不少是特指商王同姓的族長。"子",在殷商時代是王族稱呼;商朝滅亡後,他們仍然受到尊敬,"子"就具有尊稱的意義。由於箕子是一個思想家,到春秋戰國時代,"子"就演變為對學術造詣者的尊稱了。從語言學的角度看,"子"為貴族的標誌,後來衍變為尊稱,再演變為有學術造詣的德高望重的人,這是符合詞義演變規律的現象。[①]
二、箕子的代表作《洪范》
箕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可考著作傳世的思想家,箕子的代表作《洪范》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奠基著作。《洪范》是《尚書》中最可信、最受重視的篇章。其中的五行學說、天人感應學說、王道學說都具有開創意義,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箕子總結殷商幾百年治國的經驗教訓,形成"洪范九疇",就是治理國家的九個方面的大法。《尚書·洪范》載: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王乃言曰:"嗚呼!箕子。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箕子乃言曰:"我昔在聞,鯀β湮(耳旁)洪水,汨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酬,彝倫攸鐸(去金旁)文(反文)(一字)。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酬,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微,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周武王向箕子求教,箕子回答說:"我聽說,從前鯀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破壞了無行的規則;天帝於是大怒,不把洪范九疇賜給鯀。他的兒子禹繼承事業興起,順應五行規律治理洪水,天帝於是賜給洪范九疇。治理國家的常理和順序就流傳下來了。"所謂"洪"是大,"范"是規範,就是法。
箕子陳述了"洪范九疇",體現了比較系統的政治哲學思想,內容可分為三個大的方面。
1.哲學,體現為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中國最早的本體論哲學。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水滋潤而向下,火燃燒和向上,木可以彎曲也可以伸直,金可以順從也可以變革,土可以種植和收穫莊稼。水產生鹹味,火產生苦味,木產生酸味,金產生辣味,土產生甜味。五行學說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物質本體的學說,比古印度和古希臘的同類學說要早五六個世紀。
2.道德和政治學說
五事講道德修養,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容貌,二是言論,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
是思考。容貌應該恭順,言論應該合宜,觀察應該明白,聽聞應該清晰,思考應該通達。容貌恭順就造成嚴肅,言論合宜就促成治理,觀察明白就產生智慧,聽聞清晰就善於謩潱伎纪ㄟ_就能夠聖明。
八政、三德、皇極、五福和六極,講政治事務。它們共同構成"王道"思想。
八政就是分別管理八種政務的官員:一是管理食物的;二是管理財物貨幣的,三是管
理祭祀的,四是管理水利的司空,五是管理教育的司徒,六是管理盜俚乃究埽呤枪芾沓P會同的賓,八是管理軍事的師。食、貨、祀,是國家存在的根本基礎。水利、教育、治安也是非常重要的。賓是負責外交事務的,師負責軍事,二者是主持國際事務的最重要的官員。
洪范九疇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上有兩個重要突破:一是由迷信鬼神轉向強調人事;二是提出了以"皇極"為核心的"王道"學說。
《洪范》的"王道"政治學說主要內容有:
第一,強調行政應該正直公平,保護民眾。"天子作民父母,因為天下王。"只有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愛護百姓的君主,才能統一天下,實行王道。
第二,強調君主的權威和臣民對君主的順從。認為只有君主才能行使慶賞、刑罰的權力。
第三,強調君主和臣民的道德。"五事"說君主必須謙恭,說話必須順從事理,看問題應該明察,聽意見應該清晰和全面,思維必須縝密、通達。強調當政者的道德修養,是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突出特點。
第四,強調應該注意用人。一方面,提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另一方面,不任用無道德的人。
第五,強調可以採用不同的政治措施。
3."天人感應"學說
五紀是紀歲,紀月,紀日,記載星辰出現的文科,記載日月咝械亩葦怠.敃r的人們
認為,天象和季節是否正常,與八政是否適當有關。
稽疑講用卜筮和人事的結合來決定疑難,具有巫文化特徵。庶徵講君王的行為可以招致氣象和天候的反映。
漢代儒者從"天人感應"來解釋五福和六極,從民眾是否能夠獲得幸福來驗證君主措施的好壞。都包含著"天人感應"的思想。
箕子對這三個方面的闡述是夏商兩代政治思想的總結,奠定了周代政治哲學的基礎。
周武王對洪范九疇予以採納。在他逝世後,周公執政,發展了《洪范》的王道思想,敬德保民,制禮作樂,奠定了周王朝的基業,開了儒家思想之先河。
三、中華文化史上"第一子"
箕子和周公是殷周之際的代表人物,他們是儒學的先驅。後來的思想家稱"子",都可以溯源到箕子。箕子可以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子"。
中國文化的元典《周易》和《尚書》都給箕子以突出的位置。《周易》中提到的真實歷史人物,只有殷高宗、帝乙、箕子和康侯四人,這四人中只有箕子以思想家的面目出現,並有著作傳世。《周易·明夷·六五》雲:"箕子之明夷,利貞。""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怠也"。篆辭解釋說:"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這是說,箕子生活在紂王統治的黑暗時代,處境艱難,蒙受大難,他志向光明磊落,品格堅貞。《尚書》在《微子》、《武成》、《洪范》三個篇章中提到箕子。
孔子在《論語》中,把箕子與比幹、微子稱為殷商"三仁"。
唐朝德宗貞元年間,河南淇縣(殷都城朝歌)為箕子立廟。著名思想家和古文家柳宗元寫了《箕子碑》,列出三條標準,即"正蒙難,法授聖,化及民",高度讚揚箕子。"正蒙難"是說,處在像紂王統治的黑暗時代,自身蒙受危難,卻能夠堅持正道,垂范後世;"法授聖"是說,在王朝更替後,把古代的歷史經驗加以總結,把《洪范》傳給周武王,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化及民"是說,箕子到了北韓,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追封箕子為遼東公(《宋史·禮志》)。
元順帝時,追封箕子為仁獻公(《元史·順帝紀》)
明朝正德年間,淇縣建立"三仁祠",供奉"三仁"塑像,箕子居中,比幹居右,微子居左。東堂為比幹館,西堂為箕子館,有記述其生平大事的壁畫。
箕子可稱為儒學的先驅。"儒"的含義是什麼?據胡適等的考證,最早的儒,是指殷商遺民中那些具有專門知識技能的特殊階層,他們穿戴殷商的古衣冠,習行殷商的古禮,雖然在政治上依附於新的周族的統治者,但在文化上則"先進于禮樂",成為古代文化的主要傳授者。可見,儒起源于殷商時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儒,柔也,術士之稱。"到了春秋晚期,出現了"學術下移"、私學勃興的現象,孔子借鑒豐富的上古文化資源,創建了以"道德仁義"為宗旨、以"禮樂正名"為特色的思想體系,使儒由過去術士的泛稱,變為一個獨立的思想學派,這就是儒家。[②]
先秦時代的學者們多引用《洪范》為自己的學說服務。《左傳》、《逸周書》、《管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禮記》等都引用過《洪范》的語句。
五行學說和天人感應學說,不僅影響了戰國時代的陰陽五行家,而且影響了儒家和其他各家;影響了古代哲學、政治、科技及古代各種術數。
王道學說則是儒家和後代仁政思想的重要源頭。愛民、注重道德修養、任用賢人,是周公德治思想和孔子仁政思想的源頭。
作者:林堅,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