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东医宝鉴》供读

(2015-09-06 22:40:39)
标签:

转载

        《东医宝鉴》、《医方类聚》和《乡药集成方》是朝鲜三大医学经典。三大医学经典是我中华医学瑰宝,是十分难得的医纂,因为三大医纂搜集了我中国明代以前数百册宝贵医籍编纂而成。。我国1982年2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影印本。三书购价22.4元
        《东医宝鉴》医学一书系朝鲜·许浚等撰作,相近于我1611年(明·万历四十一年),选集我国八十多种医籍编辑纂作。全书二十三卷,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五篇,前三篇均详分细目,记述了多种病证的症候、病因和治法等内容。汤液篇则论述本草,针灸篇则介绍针灸法及经络腧穴。本书内容宏富而有条理,在朝鲜医家所撰的汉方医着中最负盛名。现存明刻本、明季朝鲜刻本十多种清刻本及石印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东医宝鉴》是朝鲜古代药学史上的巨著,作者是朝鲜宣祖及光海君时代的许浚于光海君2年(1610年)撰成,三年后(光海君5年)(1613年)正式刊行。
        《东医宝鉴》朝鲜宣祖29年(公元1596年),许浚向朝鲜宣祖提出编纂医书,将医术普及化,让一般百姓也懂得阅读,防病患于未然。因此朝鲜宣祖命许浚与御医杨礼寿、金应铎、李命源等一同设编辑局,着手医书编纂,期间遇“壬辰倭乱”,编书工作一度停顿。乱事结束,编纂工作继续,经过十数年的努力,到了光海君2年﹝公元1610年﹞终于完成编纂工作,三年后(光海君5年)﹝公元1613年﹞终于刻版刊行,至今《东医宝鉴》已有36种不同版本。
        内经篇:精、气、肾、血、津液等和五脏六腑的功能;
        外形篇:可见部位的解剖、生理、病理学现象和相关疾病;
        杂病篇:诊察法和病因不包括在内经篇和外形篇各种疾病、妇产科病和小儿科病;
        汤药篇:当时用的各种汤剂;
        针灸篇:针法和灸法。
        《东医宝鉴》选方丰富实用,收载15类,1400多种药材。每方均注出处,并收录民间单方。此书主要参考中国医书如《素问》、《灵枢》、《伤寒论》、《证类本草》、《圣济总录》、《直指方》、《世医得效方》、《医学正传》、《古今医鉴》、《医学入门》、《万病回春》、《医学纲目》等83种和高丽医学古有的医书《乡药济生集成方》、《御医撮要方》等撰集而成,是朝鲜最佳的综合性传统医学医籍。
        《东医宝鉴》在朝鲜医学家所篡撰的汉方医书著作中最负盛名,对指导临床和文献研究颇具参考价值。书成后,光海君对此书高度评价,他说:“东垣为北医,丹溪为南医,刘宗厚为西医,许浚为朝鲜之医,谓之东医”。
        《东医宝鉴》在韩国医学史上的地位,足以和中国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相比,两书同样是记载各类草药的医书集大成之作。
        《东医宝鉴》总目
        内景篇一·身形精气神。
        内景篇二·血、梦、声音、言语、津液、痰饮。
        内景篇三·五脏六腑、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胆腑、胃腑、小肠腑、大肠腑、膀胱腑、三焦腑、胞、虫。
        内景篇四·小便、大便。
        外形篇一·头、面、眼。
        外形篇二·耳、鼻、牙齿、咽喉、颈项、背。
        外形篇三·胸、乳、腹、脐、腰、胁、皮、肉、脉、筋、骨。
        外形篇四·手、足、毛发、前阴、后阴、
        杂病篇一·天地运气、审病辨证、诊脉、用药、吐、汗、下。
        杂病篇二·风、寒
        杂病篇三·寒下、暑、湿、燥火。
        杂病篇四·内伤、虚劳。
        杂病篇五·霍乱、呕吐、咳嗽。
        杂病篇六·积聚、浮肿、胀满、消渴、黄疸。
        杂病篇七·痎疟、温疫、邪祟、痈疽
        杂病篇八·痈疽、诸疮。
        杂病篇九·诸伤、解毒、救急、怪疾、杂方。
        杂病篇十·妇人。
        杂病篇11·小儿。
        汤液篇一·汤液序例、水部、土部、谷部、人部、禽部、兽部。
        汤液篇二·鱼部、虫部、果部、菜部、草部
        汤液篇三·草部下、木部、玉部、石部、金部。
        针灸篇—针灸。
        《东医宝鉴》目录上
        内景篇卷之一
        身形
        附修养、附养老、身形脏腑图、形气之始、胎孕之始、四大成形、人气盛衰、年老无子、寿天之异、形气定寿天、人身犹一国、丹田有三、背有三关、保养精气神、古有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论上古天真四气调神、论上古天真以道疗病、虚心合道、人心合天机、学道无早晚、搬运服食、按摩导引、摄养要诀、还丹内炼法、养性禁忌、四时节宣、养性延年药饵、先贤格言、琼玉膏一名益寿永真膏、延年益寿不老丹、三精丸、遐龄万寿丹一名五老还童丹、延龄固本丹、人参固本丸一名二黄元玄菟固本丸、斑龙丸、玄莬固本丸、固本酒六味药组成(79页)、乌须酒(10味药组成)单方(书中言23种无药载入含混不明)、神枕法、炼脐法详见脐部、熏脐秘方详见脐部、灸脐法、附养老、老因血衰、老人治病、老人保养、却病延寿汤、增损白术散、服人乳法、牛乳粥。
        
        精为身本·精为至宝·五脏皆有精·脉法精宜秘密·金锁思仙丹、大凤髓丹一名封髓丹、秘真丸一名秘元丹、玉露丸、金锁丹节欲贮精·缩阳秘方·炼精有诀·补精以味·遗泄精属心、坎离丸、黄连清心饮、梦泄属心、固真丹、鹿角散、保精汤、归元散、珍珠粉丸、猪苓丸一名半苓丸、清心丸、樗根皮丸、定志珍珠粉丸梦泄亦属郁·精滑脱属虚·巴戟丸、补真玉露丸、桂枝龙骨牡蛎汤、固精丸、芡实丸、锁阳丹、玉锁丹、秘元丹、约精丸、九龙丹、治小便白浊出髓条方白淫(病名。引用《内经》和张子和医论)、金箔丸、湿痰渗为遗精、白龙丸、加味二陈汤、樗根白皮丸补精药饵·人参固本丸、琼玉膏、斑龙丸三方见身形,地黄元方见虚劳(“地黄元方见虚劳” 中的“元”字应为“原”或丸字。见85页可校正)、延年益寿不老丹、延龄固本丹、二方见身形。固真饮子方见虚劳单方二十一种有五味子膏导引法· 针灸法。
        
气为精神之根蒂·气生于谷·气为卫·卫于外·卫气行度· 荣卫异行· 生气之原· 气为呼吸之根·胎息法· 调气诀· 肺主气·脉法· 气为诸病·气逸则滞· 橘皮一物汤 七气· 七气汤、四七汤、分心气饮、香橘汤九气· 神仙九气汤、正气天香汤 中气· 八味顺气散、木香顺气散 上气·苏子降气汤、秘传降气汤、沉香降气汤、快气汤又二方下气· 短气· 苓桂术甘汤 少气·人参膏独参汤、黄芪汤、四君子汤、人参黄芪汤、益气丸气痛· 枳橘汤、清膈苍莎丸、神保元、 木香破气散、撞气阿魏元(“元”字应为“丸” 木香顺气丸、木香槟榔丸、流气饮子、木香流气饮、三和散、乌沉汤、复元通气散、神仙沉麝元、一粒金丹、小乌沉汤又一方气逆· 退热清气汤、导气枳壳丸 气郁·交感丹、降气汤、木香匀气散、 上下分消导气汤 气不足生病·气绝候·禁忌·用药法· 通治气药· 苏合香元(“元”字应为“丸”)至圣来复丹。 单方二十四种 。六字气诀。 针灸法。
        
神为一身之主· 五味生神·心藏神·人身神·名五脏藏七神· 脏气绝则神见于外·脉法·神统七情·伤则为病· 喜、怒、忧、思、悲、惊、恐惊悸· 朱砂安神丸、镇心丹、加味温胆汤加味定志丸清心补血汤辰砂妙香散养心汤静神丹宁志元养血安神汤朱砂膏加味四七汤、常法治惊怔忡·益荣汤、获苓饮子、姜术汤。安神补心汤、四物安神汤、朱雀丸健忘·引神归舍丹、定志丸、开心散、加减固本丸、加味获苓汤、聪明汤、归脾汤、加减补心汤、降心丹、壮元丸、加味寿星元(“元”字应为“丸”)、朱子读书丸、孔子大圣枕中方心詹詹大动·癫狂·烧丹丸、五生丸、追风祛痰丸、清心滚痰丸、龙脑安神丸、金箔镇心丸、控涎丸、甘遂散、惊气元、抱胆丸、滋阴宁神汤、清心温胆汤、归神丹、五痫丸、六珍丹、钱氏五色丸、育魂丹丑宝丸、鸱头丸、活虎丹、蝙蝠散、矾丹丸、断痫丹癫狂·当归承气汤、黄连泻心汤、牛黄泻心汤、铁粉散、郁金丸、通泄散、镇心丹、叶氏雄朱丸、一醉膏、辰砂宁志丸、宁志化痰汤、养血清心汤、牛车肉、辰砂散、大下愈狂、脱营失精证、加减镇心丹、升阳顺气汤 五志相胜为治· 神病不治证·神病用药诀·神病通治药饵,牛黄清心元(“元”字应为“丸”)八物定志元(“元”字应为“丸”)、十四友元(“元”字应为“丸”)、平补镇心丹、安神丸、琥珀定志丸、天王补心丹、加味宁神丸、加减温胆汤、补心丸单方二十三种有灵砂·针灸法·
        内景篇卷之二●
        
        阴血生于水谷。血为荣。血为气配。脉法。热能伤血。七情动血。 内伤失血。 失血诸证。辨血色新旧蓄血证· 生地黄汤血病吉凶, 亡血脱血证, 三才丸 衄血· 莎芎散一名芎附饮、三黄补血汤、鸡苏散、陶氏生地芩连汤、清衄汤、解郁汤、犀角地黄汤、麻黄升麻汤、麻黄桂枝汤、麝香散、滑石丸止衄法 呕血吐血· 葛黄丸一名葛连丸、三黄泻心汤、获苓补心汤、人参救肺散一名救脉散、大蓟饮子一名大蓟散、莲心散、是斋(音→摘)白术散、天门冬汤、四生丸、 蚌霜散、(方见诸伤)黑神散、侧柏散、藕汁散、七生汤、清热解毒汤、花蕊石散、五神汤、 狗胆丸又一方薄厥证 咳血嗽血唾血咯血·龙脑鸡苏丸、玄霜膏、加味逍遥散、圣饼子、山栀地黄汤、清肺汤、河间生地黄散、清火滋阴汤、清咳汤、清咯汤、清唾汤、玄霜雪梨膏、恩袍散尿血·发灰散发灰丸同、琥珀散、清肠汤、清热滋阴汤、小蓟饮子、姜蜜汤、获苓调血汤、鹿角胶丸、当归散、立效散 便血· 平胃地榆汤、结阴丹黄土汤、赤小豆当归散、清脏汤、榆砂汤、地榆散、连壳丸、加减四物汤、槐花散、当归承气汤、厚朴煎、酒蒸黄连丸肠澼证详见后阴 齿衄· 绿袍散、荆槐散、郁金散、小蓟散又方 舌衄· 蚊蛤散 血汗· 定命散、葎草汁方 九窍出血,伤损失血详见诸伤 失血眩晕· 生地芩连汤、加味四物汤黑药止血·五灰散、十灰散、十灰丸 禁忌 治血药法 通治血病药饵· 四物汤、补荣汤、保命生地黄散、坎离膏、固荣散、血余散、 侧柏汤、童子尿 单方二十二种针灸法· 梦· 魂魄为梦· 别离散、益气安神汤 淫邪发梦· 五脏虚实为梦· 阳气之出入为寤寐· 昏沉多睡·虚烦不睡· 酸枣仁汤、温胆汤、加味温胆汤、宁志膏、酸枣仁汤、高枕无忧散、真珠母丸、独活汤、魂离不睡·思结不睡· 老少之睡不同· 睡辨阴阳虚实· 卧不安· 身重嗜卧· 恶人欲独处· 寝睡法· 辟恶梦 ·用药法· 单方十八· 针灸法·
        声音
声音出于肾· 人参平补汤、听声音辨病证· 卒然无音· 荆苏汤、人参荆芥散、射干汤 因杂病失音· 人参清肺散、杏仁煎、蛤蚧丸、玉粉丸、芎辛散、响声破笛丸 厥气为喑· 暗痖有二· 声嘶· 柴胡升麻汤、润肺丸、蜜脂煎肾怯与失音相似· 息有音· 不治证· 伤寒狐惑声哑详见寒门·小儿疳痢声哑详见小儿门·通治声音药·加味固本丸、加味上清丸、嘹亮丸、发声散、诃子散、清音散、诃子清音汤又一方 单方十二种·针灸法言语· 肺主声为言· 言语谵妄· 喑不得语· 痰塞亡血亦瘖又一方·脉法· 郑声· 言微· 呼·笑有治法· 歌 ·哭·呻· 欠· 嚏· 噫· 太息·大惊不语· 密陀僧散、远志丸、获神散中风不语详见风门·语涩皆属风宜考风门 ·妇人产前后不语详见妇人门 ·小儿语迟详见小儿门 ·言语法· 不治证· 针灸法 津液· 身中津液· 肾主液· 脉法· 汗因湿热· 自汗· 调卫汤、玉屏风散、二甘汤、黄芪汤、参归腰子牡蛎散、小建中汤、又有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桂枝附子汤、参芪汤、术苓汤、镇液丹、参附汤、芪附汤、桂附汤、盗汗、当归六黄汤、正气汤、四制白术散、龙胆散、当归地黄汤、牡蛎散、参芪汤童子盗汗头汗心汗· 陈艾汤、获苓补心汤 手足汗· 阴汗· 大蒜元 血汗详见血门· 黄汗详见疸门· 漏风证· 白术散 亡阳证· 桂枝附子汤 止汗法· 温粉红粉独胜散 无汗· 绝汗· 柔汗· 汗出凶证· 禁忌 ·积气生液 ·泣· 涕· 涎·通天愈风汤、清心导痰丸、 唾· 回津法· 通治药· 单方二十五种· 针灸法· 痰饮· 痰涎饮三者不同· 痰饮分清浊 ·王隐君痰论·饮病有八· 留饮· 癖饮· 痰饮· 苓桂术甘汤、神术丸、山栀子散 溢饮· 悬饮亦谓流饮、合为一·支饮·●伏饮·获苓五味子汤痰病有十· 风痰· 青州白圆子导痰汤 寒痰· 温中化痰丸、温胃化痰丸、新法半夏汤 湿痰·山精丸、三仙丸 热痰· 清气化痰丸、加味润下丸、小调中汤、大调中汤、黄芩利膈丸、理中豁痰汤、清热导痰汤郁痰· 节斋化痰丸抑痰丸、霞天膏、 清火豁痰丸、加减二陈汤、瓜蒌、枳实汤气痰· 玉粉丸、加味四七汤、润下丸、二贤散一名二贤汤、一名涤痰散、前胡半夏汤、加味二陈汤食痰· 青礞石丸·黄瓜蒌丸、正传加味二陈汤 酒痰· 瑞竹堂化痰丸、香附瓜蒌青黛丸 惊痰· 妙应丹脉法· 痰饮外证· 痰饮诸病· 辨痰色· 痰饮流注证· 按涎丹一名妙应丹,见上 痰病有似邪祟· 陶氏导痰汤 痰厥· 加味二陈汤、清火化痰汤、鹤顶丹、 痰块、 加味小胃丹、一名导痰小胃丹、一名竹沥化痰丸、竹沥达痰丸、一名竹沥运痰丸开气· 消痰汤、 喜唾痰、 半夏温肺汤痰结· 痰病不卒死· 痰病难治证 ·痰饮吐法· 痰饮治法· 顺气导痰汤、、敌痰丸、神仙坠痰元(“元”字应为“丸”)、 小胃丹、五饮汤、破痰消饮元(“元”字应为“丸”)、滚痰丸、一名沉香滚痰丸、木香和中丸、一名沉香和中丸、清气化痰丸、竹沥枳术丸单方二十三种·有贝母丸、半夏丸、木瓜煎、,又有半夏曲、法制半夏 针灸法·
        内景篇卷之三 ●
        五脏六腑
        医当识五脏六腑· 脏腑阴阳· 脏腑异用· 脏腑有合· 五脏通七窍· 五脏有官· 五脏有小大· 脏又有九· 腑又有六·肠胃之长水谷之数· 五脏中邪· 五脏正经自病· 脉辨脏腑· 脏腑异证· 脏腑病治有难易· 脏腑相关· 五脏病间甚· 五脏死期· 脏腑气绝候详见气门·单方二十三种·
        肝脏
肝形象· 肝部位· 肝主时日· 肝属物类· 肝脏大小· 肝伤证· 肝病证· 肝病虚实· 肝病间甚· 肝病治法· 清肝汤、补肝丸、泻青丸、洗肝散、当归龙荟丸肝绝候· 肝脏修养法·肝脏导引法·单方二十一种·
        心脏
心形象 ·心部位 ·心主时日· 心属物类· 心脏大小· 心伤证· 心病证· 心病虚实· 心病间甚· 手少阴无输· 心病治法· 钱氏安神丸·醒心散·泻心汤·导赤散·十味导赤散又一方 心绝候·心脏修养法· 心脏导引法· 单方二十二种·
        脾脏
脾形象· 脾部位· 脾主时日· 脾属物类· 脾脏大小· 脾伤证 ·脾病证 ·病虚实 ·脾病间甚· 脾病治法· 益黄散补脾汤、泻黄散 脾绝候· 脾脏修养法· 脾脏导引法· 单方二十四种·
        肺脏
肺形象· 肺部位· 肺主时日· 肺属物类· 肺脏大小· 肺伤证· 肺病证· 肺病虚实· 肺病间甚· 肺病治法· 补肺散、一名阿胶散、泻白散、一名泻肺散、人参泻肺汤●肺绝候· 肺脏修养法 ·肺脏导引法· 单方二十二种·
        肾脏
肾形象· 肾脏有二· 肾部位· 肾主时日· 肾属物类· 肾脏大小· 肾伤证· 肾病证· 肾病虚实· 肾病间甚·肾病治法· 补肾丸、六味地黄丸滋阴降火· 汤八味丸、加减八味丸 、温肾散两脏同一腑·肾绝候· 肾脏修养法· 肾脏导引法· 单方二十三种·
        胆腑
        胆形象· 胆部位·胆主决断· 胆外候·胆伤证· 胆病证· 胆病虚实· 胆病治法·仁熟散、半夏汤 胆绝候· 胆府导引法 ·单方凡五种·
       胃腑
        胃形象· 胃部位· 胃为水谷之海· 胃府大小· 胃外候· 胃伤证· 胃病证· 胃病虚实· 胃病治法· 平胃散、异功散、养胃进食汤胃绝候 ·单方凡二十七种· 小肠腑· 小肠形象 ·小肠部位· 小肠传受· 小肠外候 ·小肠病证 ·小肠病治法· 导赤散、赤茯苓汤小肠绝候·单方凡九种· 大肠腑·大肠形象· 大肠部位· 大小肠连系· 大肠外候· 大肠病证· 大肠病治法 ·泻白汤、实肠散大肠绝候 ·单方凡二十四种·
膀胱腑膀胱形象 ·膀胱部位· 膀胱传受· 膀胱外候· 膀胱病证· 膀胱病治法· 既济丸、葵子汤膀胱绝候· 单方凡十七种·
        三焦腑
        三焦形象· 三焦部位· 三焦传受· 三焦外候 ·三焦病证 ·三焦病治法·枳壳丸、木香槟榔丸 单方凡十三种。
        
        胞形象· 胞部位·胞为血室· 脉法· 经行有异· 月候形色·和血治法· 琥珀调经丸·月候不调 ·调血治法· 调经散、清热调血汤、清经四物汤、通经四物汤、煮附丸 、墨附丸、四制香附丸、七制香附丸血闭· 通血治法· 三和汤、玉烛散、卫生汤、通经汤、柏子仁丸、泽兰汤、万痛丸、一名万病丸、血极膏、乌药汤、导经丸、瑞金散、六合汤、加味归脾汤室女月经不行· 红花当归、三神丸、牡丹皮汤 、通经丸 血结成瘕· 归术破症汤、增味四物汤、四物调经汤、立效散、地黄通经丸、千金桃仁煎、无极丸。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