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秋,敝人有幸帮助邯郸市峰峰矿区八特村张宪云先生编辑印制《邯郸峰峰八特张姓家谱》一书。在翻阅、录入该书稿时,深深为老先生的精神所感动。他自少年时起,就羡慕别族的家谱,后来就立志续修自己的家谱。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三个阶段的五次不断修改完善,终于将书稿完成。我的同宗在八特也有一支,在寻找这支宗亲时与同姓的张先生相识,并以叔辈相称。在这次编辑书稿中,又从网络上了解到了张宪云叔叔的一些资料。不由转来。一则自己收藏,二则分享与网友,使网友对我家乡一带有所了解。】
变迁:古碑?古桥?古镇
八特位于峰峰矿区和村镇,是北方很常见的一座极为不起眼的村庄。从现存于南八特村委大院的一块清代同治八年(1869)的碑上可以知道八特村的历史。
八特村旧属武安,后划归峰峰矿区管辖。相传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廉颇来到八特,二公看到这里"山水锦乡,河渠潺潺,林木参天,果实累累",而且牛羊遍坡,骡马成群,农田庄稼喜人。这里的人勤劳而知理,有世外桃源之象,非一般农田庄户而为。蔺相如和廉颇在村边的地头上还遇到了来自八个村庄的八位老人,八老"言语出众,儒行礼教,素习彬彬,有高贤逐士之风"。八老请廉颇和蔺相如给这八个村庄起个名字,廉颇和蔺相如在得知这八位老人是曾子的学生后,感慨地说,"尔等学遇明师故特然於异人也。如是,命此村为八特而以为如何?"八特村自此而得名,且一直沿用至今。碑的上面还有一首诗:"左鼓右行日悠悠,临磁背洺几度秋。前朝拜相人何在,后世封神殿自留"。左鼓即指的是鼓山,右行指的是太行山。临磁背洺是说八特村北依洺河,与有7500年历史的磁山文化隔河相望。
其实碑上说的八特村名来历只是说法之一。据八特村张宪云说,过去八特有八个村、八大姓、八座山、八道河,有八种色彩斑澜的奇石,有八种奇异少见的树木,还有八位圣贤儒雅的老人,所以叫八特。在20世纪70年代北八特村村民王秀文曾经对八特早已消失的八个古村名和古树木进行过考证,这八个小村庄是西南庄、庙台村、中台村、西台村、耿家谷栋村、椿树谷栋村、常家谷栋村、东寨村。八种生长茂盛的奇树是菜树、柏树、杨树、槐树、柳树、椿树、练子树、楸树。现在八特人很少知道这些古村落和古树的名称了。
八特从明代开始到清代一直到民国,都是洺河南岸的一个商贸重镇。从八特村南山庙顶旧存的一块《重刻八特镇始初之由碑记》中可以知道,八特至晚在明代嘉靖三十年(1552)就已经是镇,到民国时期八特作为镇的地位开始衰落。民国二十六年编纂的《武安县志》记载,当时武安有十六个镇(八大镇和八小镇),八特镇已经沦为武安的八小镇之一。民国晚期,武安县撤销了八特镇的行政镇设置,改设八特村。自此结束了八特四百年古镇历史。
八特镇在民国晚期走向了衰败,衰败的因素除了跟战乱有关外,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水源。水是维系一个聚落生存的最主要条件。民国时期,镇北的洺河干涸,大河没水小河干,穿流在小镇中间的渠河也随着干涸,这对八特古镇的发展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此时位于八特咫尺之遥的和村镇因为濒临近水,人口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明显优于八特而逐渐得于发展,和谐稳定的居住环境使和村镇在商业方面也迅速发达,一跃成为武安的八大镇之先。"武安八大镇,数了阳邑数和村",当地流传甚广的口头语可以说明和村镇在那个时候的地位。和村镇的崛起无疑对八特作为镇的地位是很大的冲击。一个地区的行政建制不可能在一步之遥的弹丸之地设置两个镇,八特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逐渐沦落为一个被和村镇管辖的普通村庄。
八特从明代古镇的地位跌到了武安八小镇之一,又从武安八小镇一下子跌落到村的地位,沧桑巨变使八特显得有些尴尬和不安。尽管如此,八特作为村却庞大起来,毕竟八特的气质和气势都不是普通的农庄。人口众多,土地广阔,这样庞大的村庄百里之内也很难找到,由此也导致了管理的很多不便,1961年八特村又被分割成了南北两个小的行政村。
南北八特的界线是村中的泓济桥,这是一座建造奇特的明代古石桥。桥下层为单孔拱券式,拱券上面又为双孔拱券。桥面两侧望柱上雕刻狮子、绣球等造型。"六个和尚俩平头,九个狮子仨绣球,廿四条石栏杆,廿四块石枕头"。这是村上流传的一首形容古桥的诗,和尚、平头、狮子、绣球都是指桥上的望柱头,石枕头是桥上的栏板。道光十年彭城大地震,石桥丝毫未损,而桥两侧的石堰却坍塌了。"桥断路不通,路不通则商不流"。古桥是维系南北通衢的主要命脉,镇上商户很快便集资九十四千文将大堰和路面修葺一新。补修的石碑还镶嵌在古桥东头;泓济桥是八特现存最早的建筑,古桥陪伴着古镇经历了两次尴尬也见证了八特的历史变迁。现在的古桥有些残破不堪,像一位饱经风霜风蚀残年的老人。桥上的栏杆有些毁坏,桥下的河道里堆满了垃圾。
大户:韩家?龙家?王家
早在2000年左右,张宪云和申海顺对八特的族人进行过调查,得知八特古镇在过去主要居住着42个不同姓氏的家族。其后又陆续迁来温、邓、史、荚、贾、陈、冯、肖、何、任、吕、郜、甄等13个姓氏,目前八特共有55个姓。在众多的族姓当中,韩家、龙家和王家在八特古镇可谓是大户人家了。
清朝光绪年间,当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生意走向没落时,位于中国北方不起眼的八特小镇上,韩氏家族的韩锦城正在接受朝廷敕封的"五品翰林院待诏"。此时韩家的家业已经步入辉煌。韩锦城弟兄九人,他排行老五,乡人们习称他为韩老五。"出南门(武安城南门),三只虎,谁人不知韩老五。"这句至今仍流传在武安南乡一带的顺口溜可看出韩家在当时的影响。今年62岁的申海顺,对韩家的历史很有研究,据申海顺讲,韩老五在鼎盛时期拥有耕地500余亩,房屋100多间。韩家主要经营绸缎和旅馆生意,同时兼营农业和土地。仅在八特古镇就开有药行、粮行、酒店、绸缎庄、车马店、染坊、面坊、油坊、山货行等店铺,同时还在苏州、开封、郑州等地开有绸缎庄和旅馆等商号。
位于北八特的韩家大院是韩老五遗留下来的唯一财产,高大的门楼还可以看出当年的繁华。韩家大院坐北朝南,青砖黛瓦。大门东西两侧各有十几米长的廊檐,廊檐坍塌,柱础还在。墙上一溜拴马石,使人似乎看到当年韩家车来人往的景象。大院门口青石雕刻两只石狮,张宪云告诉我,那对石狮是对脸笑,在方圆百里内都很难看到。可惜,狮子的头已经被砸掉了。韩老五大院的建筑结构为珍珠倒卷帘式,现在还保留有两爨完整的院落。盛满吉祥如意的月亮圆门和东西两院的门楼上保存着精美的砖雕图案。今年70岁的韩庆奇是韩老五的后裔,尽管是农民出身,看上去颇有几分书生气,讲起韩老五的故事韩庆奇滔滔不绝--韩老五为人厚道,乐善好施,为商而不奸。有逢镇上修路架桥,盖庙建学,韩老五总是毫不吝啬地施舍钱财。至今散存在村子里的很多石碑上都刻有韩老五捐资的银数;韩老五对佣人和邻居以及乡人也都是以礼敬之。每逢夏秋农忙季节,韩老五就命佣人将自家马牛等牲畜栓在门外的廊檐下,并将犁耧耙耢等农具摆在大门口,专供买不起农具的乡人免费自取使用。韩老五每年还要拿出一部分银两专门资助镇上贫穷的孩子上学堂。韩老五一生经商,富甲一方,如今除留下这数十间青砖瓦房之外,所有财富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韩老五的操行却在八特村人的口碑中代代相传下来。
从张宪云收集到的资料来看,龙家在元朝就已经定居于八特,是八特村最早迁来的户姓。据传,山西、陕西、湖广等地的龙姓先祖龙元朱,为求家道发达,四处寻找好的风水,一日来到到武安南乡的红山之侧占卜,看到这里山环水抱,明堂清秀,暗藏龙脉之象。随不惜重金买下此地,并在此定居下来。其后,龙家一门三科,俱受皇封。在南八特龙家祠堂门口,龙姓第二十世孙龙泰洁拿出珍藏的《龙氏家谱》,家谱上记载元朝至正年间,龙家先祖因得龙脉而发达,龙氏先祖龙资官升御前带刀。一次在朝廷觐见皇上,被皇上看出其有天子之象。后得知其家住八特,位居龙脉。于是暗中派人来到八特,假意修坟,在坟后掘一壕沟,将龙家祖穴的龙脉斩断,并设计陷害龙资。有感于朝廷昏暗的龙资最终告老还乡,自耕自食,了却一生。龙姓先祖龙元朱也隐姓埋名。若干年后更名为朱元龙的龙氏先祖在南方起兵一举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江山。《龙氏家谱》上的记载让人有些吃惊,若依此家谱,这个朱元龙就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那朱元璋也就成了八特人。可史书上记载朱元璋为安徽濠州人,幼名重八,字国瑞。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朱元璋起兵后才正式改名为元璋。这和龙元朱朱元龙又有什么关系呢?查阅有关文献,南宋时期曾经有过一个叫朱元龙的人,曾任温州平阳、左司郎官,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等职。这个朱元龙清正、直言,得罪了朝廷的不少官员而被弹劾还乡,他的老家是浙江义乌县。面对这样的疑问,龙泰洁笑而不语,不知他是听不到还是根本不想回答;龙家曾经的大院已经不在,现在只留下三间残破的龙家祠堂。龙泰洁说,过去三乡五里的龙姓每年都要来这个祠堂祭祖,祭祖仪式和规模都很壮观,文革开始后再也没有人搞这一套了;龙家祠堂早已失去往日的光彩,腐朽退色的木门上隐约刻着"龙家祠堂"几个大字,透过门缝借着昏暗的光线可以看到祠堂内已经长满了齐人高的蒿草。
正在王家街小卖铺前晒太阳的王家后裔王世昌介绍,王姓在大清顺治元年迁到八特,始祖王美,字德修,是恩赐登仕郎,敕封赵孺人。至清朝末期,王家九世王步廷、王步殿已经发展成为八特首富,自有耕地八百多亩,骡马成群,房屋数百间。当时八特镇有一句顺口溜:"进南门,往东瞧,王家粪堆比房高。"王家涉及多种贸易,并开有钱庄票号"永兴成",是当地颇有影响的唯一一家地方票号。
在王家街不远的一座宅院内,保留着一块完整的砖雕富贵影壁。影壁上雕刻两株盛开的牡丹,牡丹之上一只灵动的凤鸟正在啄食。砖雕工艺精湛传神,文物价值极高。宅院主人说,这是目前八特保存最完整的一块影壁墙,像这样的影壁在八特过去的大户人家中都有,可惜大部分都在破四旧时毁掉了,这块影壁当时涂满了黄泥所以被保留下来。
拐道街:商人?店铺?卷棚
城镇的形成主要是财富的聚集和人口的增长。八特地处河北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之上,早在曹魏之时,曹操便将这条道路称之为"上党粮道",而八特所居之地正是滏口陉上党粮道的咽喉所在。城北有洺河,城中也有小河流过。加之民风淳朴,待人宽厚。在这样的环境下,牲畜和行人俱可得到良好的休息和放松。因此八特就成了过往商贾、车马行最好的打尖歇憩之所。在这种条件下,八特想不成为一个商贸重镇都很难。
八特村拐道街是当时八特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店号林立,商贾云集。张宪云和申海顺曾经对八特镇拐道街的商号进行过统计和调查,在这条街上有"恒源油坊"、"同心油坊"、"恒兴油坊"、"兴一药房"、"三和永"油坊等;不远的龙家堂街和王家街还有"志和祥"杂货铺、"三和永"杂货铺、"鸿兴厚"山货行、"誉丰厚"绸缎庄、"晋远堂"药店、"兴盛龙"商号、"永兴成"钱庄票号等。张宪云说:"过去这里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遇上单月赶大集的日子更是门庭若市,叫卖的,走亲串户的,熙来攘往,摩肩接踵。"
八特商人与武安商人不同。武安商人有"关东邦"和"河南帮",主要到外地经商。而八特商人除韩洪元开的"晋远堂"药店在山西介休、河北石家庄开有分号外,其他字号均不出八特镇。这种现象可能取决于八特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商人云聚八特,使八特形成了磁武涉三界的物流中心。人的流通也是货物的流通更是货币的流通,生性恬淡的八特商人足不出户便可赚足银两,何乐而不为呢?
八特商人知道"人气就是商气,人缘就是商机"的道理。因此,八特人对外来的客人格外善待。在现在的八特村还保留有很多公益性的建筑,位于南八特村中的关帝庙卷棚就是这样的建筑之一。这是一个三面通透的歇山顶建筑,伫立在一个丁字形路口,正壁墙龛里供奉有关帝的神像。据村中的老人讲,这个卷棚就是专门供过路的行人遮风避雨、歇脚休息的,卷棚每天有专人负责提供免费茶水。八特村的南大门还有一座茶棚,茶水也是全部免费供应。后因外来客人的增多,八特的商户又专门集资在茶棚旁盖起了一座白衣大士庙,供外来人食宿。而在茶棚使人真正感受到八特商人豁达开放友善的侠义秉性。"在商言商,无商不奸"的俗语在八特根本看不到,八特商人所做的只是"在商言义,商德为天"的"江湖道义"。这是八特商人的大智慧,体现出八特商人的精明。只有在关帝庙卷棚,才真正彰显出八特商人的精明之处。这并不在于卷棚的遮风避雨,也不在于免费提供的温馨茶水。而在于把聪明藏在了卷棚西壁的墙龛里,藏在了关帝爷的身后,而且不显山不漏水。在坐西朝东三面通透的卷棚里,八特商人在西壁正中供奉起了关帝爷的神像。关帝是山西运城解州人,在明清时期,晋商把关公作为他们最尊奉的神明,以关公的"诚信仁义"来规范他们"以德治商"的经商活动,很多商号在号规中规定了"重信义,除虚伪","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族恨"等等"职业德行"。关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晋商诚信忠义的化身,晋商所到之处必有关帝庙。八特作为晋商来往于山东和山西的必经之地,很多的商机都蕴藏于晋商的往来停留。细心的八特人不仅为这些走遍天下的晋商提供了遮雨避风的港湾,更为他们构建了临时的精神家园。卷棚墙龛内的关帝庙虽然不大,但对于这些旅途劳累的山西商人来讲,已经体贴到了极点。他们可以一边品茗一边休憩劳顿的身体,同时还可以打理一下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祈求财神关公的护佑。八特人的无微不至感动了晋商,晋商也毫不吝啬地回报了八特,八特古镇的四百年繁荣一定程度上得力于晋商。民国晚期晋商衰败,八特的商贸也随之步入低谷。
晋商做着天下人生意,八特人做着晋商的生意;晋商将天下人的钱装进腰包,而八特人则将晋商的钱装进了口袋。
精明善商的八特人在经历了财富的积累之后,近代又开始开挖煤窑。八特开采煤炭的历史可追朔到元代--至今在八特还保留一口元代的方口煤井。明清两代八特采煤的历史资料欠缺无法考证,但在近代,八特已经拥有"同心坡"、"长新坡"、"公益坡"、"碧心坡"、"存心坡"、"成盛坡"、"龟盖"、"石井沟"等八座煤窑。这些煤窑大都采用股份制,既有合资经营又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入股。同心坡煤窑是由磁县索井村赵志宽、武安崔炉村齐才良和八特镇李本志合资开办。长新坡煤窑由峰峰西佐村杜长清和八特镇张存昌合资开设。公益坡煤窑则面向社会发放股票,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现在保存下来的一张发黄的民国三十八年元月"八特公益坡煤窑股票"就是最好的见证。
八特商人在生意的经营管理上,借鉴了山西晋商较先进的管理理念。镇内一般店铺多是由东家自己经营打点。店内掌柜和店员除年俸外,还可以顶身股。稍具规模的字号就要另请掌柜来经营,碧心坡煤窑的东家是八特的韩锦余妻张氏,大掌柜则是西苑城村的孔繁怀。龟盖煤窑的东家是当时的武安县伪县长李聘三,大掌柜则是八特人韩三成。
近代煤炭业的繁荣,是八特这个400年古镇最后的灿烂,煤炭业兴起拉动了八特镇的纺织业、运输业、车马住宿、饮食等行业。八特的煤炭主要销往西部的涉县和北部的武安等地。精明的八特商人将煤炭卖掉后,再从涉县武安等地换回粮食,然后再将换回的粮食拉到不远的瓷都彭城换回陶瓷,将陶瓷再销往北部山区。这一来一往,庞大的八特运输队伍几乎没有空车返回的可能。八特在商贸经营上已经很是成熟。
民风:堂号?墓志?牌匾
"崇商而不奸,好客而不卑,重德而轻利,与人为善",这是很多人对八特民风的评价。八特村名的传说,便注定了八特人尚德的民风。廉颇蔺相如 "将相合"的故事家喻户晓,八特人不仅把村名的来历与大德大义的廉颇蔺相如紧紧相连,更把蔺相如作为图腾般供奉在大庙里,世代相传。在八特老人的记忆当中,很难找到八特奸商的线索,有的多是助人为乐,仗义疏财的行侠故事。在张宪云家,张宪云从一个深色的箱子里拿出了一叠用普通方格信纸撰写的文稿,上面记录着八特人过去的家庭堂号,有"积善堂"、"崇德堂"、"德善堂"、"积善家"、"存德堂"等等,从这些旧有的家庭堂号中足可以看到八特尚德的民风。
八特民风淳朴,古来相传。在张宪云收集整理的八特墓志手抄本上,处处可以看到八特人纯朴好德,仗义疏财的故事:
八特韩家的一块光绪三年的墓志上,清楚地记录着墓主人的为人:"处事忠厚敦扑,素裕仁让,有抑恶扬善之心,无毁谤刻薄之念,悠悠然为和之至也。至若,临财不苟,见义必为。"
清代道光时期的韩玉成,自幼"寡言语,慎交友,薄饮食,出入用度,不事繁华"。就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对待父母兄弟和邻居却是"事父母竭觞豆之欢,处兄弟焉手足之情,待邻里推任恤之恩。"韩玉成待人接物的准则是"家庭内外一归浑厚。"
与韩玉成同时期的德高望重的韩希德,在对待同族、乡邻甚至陌生人遇到困难时,更是"周之恤之,虽倾囊无吝啬。"韩希德八十大寿时,三乡五里的乡亲"不期而会"前来祝寿,人数达到数千人。邑侯听说八特有如此德高长贤之人,也特意送来一块"义声流传"的牌匾以示敬意。
八特人苏顺,字成章,家境富裕,却生性"小气",有"八特第一抠"之称。苏顺一年四季穿一件衣服,连换季的衣服都没有,每顿饭只吃一个菜,吝啬到了极点。而当年仅七岁的远房侄孙失去父亲之后,苏顺毫无怨言地将其抚养长大并为其娶媳盖房。还是这个"苏老抠",得知苏家同族一女仆病故,留有一女,家贫无力抚养女儿,苏顺考虑到其家境和一个男人抚养女儿的不便,便让夫人杨太君亲自照顾抚养此女,视同骨肉,直到其女出嫁,并为其准备了丰厚的嫁妆。
八特人就是这样,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他人,象这样的事情在八特还有很多很多。
石碑上的文字虽然是在评价亡者,而实际作用却是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使一代一代的八特人将这种良好的民风传承下去。正如八特《重修广生殿碑记》中记载的那样"礼以义起,事以时兴。故凡有功德悠于民者,为民捍患者,而民皆立庙祀之,以报其恩。"这是八特人的做人准则,也是所有八特人的座右铭吧!
中华民国乙丑年荷月,对八特村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八特镇的张家街张家轩府门前,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八特乡镇甲长带领八特商号义盛永、复盛和、三盛恒以及八特申家、韩家、苏家、龙家、李家、杜家等数百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抬着一块精致的木质牌匾,串大街走小巷,来到张家门前贺喜。牌匾上刻着"五世同堂"几个大字,匾额的起首上方写着"轩府张老先生 德尊",八特人尚德的民风在这一天被演绎到了极致。如今人去楼空,"五世同堂"的匾额还在。在轩府老宅,张家妯娌二人从厢房抬出了落满灰尘的牌匾,张宪云说:"通过这五世同堂牌匾,可以看出生活在八特古镇上的人没有家族之见,没有排外之心,大家和睦相处,互敬互爱"。这一番话让人恍然间有些醒悟--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提倡和追求的和谐吗?
经历了数百年恢宏、淘净了人间万象的八特古镇,渐渐淡出了人们记忆的视线,被掩藏在历史的角落。青石铺就的石板路,不知在哪年被水泥覆盖。灰砖黛瓦的深宅大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各种颜色的涂料涂抹得无法分辨。古镇的影子早已退隐在故道里弄寻常巷陌人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