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霸"张打油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有案可查的诗歌将近五万首。其中著名诗人人数大大超过了从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如诗仙李白,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故素有“诗仙”之称;诗圣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佛王维,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诗鬼晚唐诗人,尤其是写神仙鬼魅的作品,常常让人感到幽灵出没,阴森可怖......,这些诗人及作品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但唐朝的诗人中,由谁可称作"诗霸",你知道吗?
平时,总看到有些人评价某些诗作为"打油诗”,言外之意是说这类诗歌毫无诗意,为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不能同日而语!"打油诗”怎么了?你知道打油诗的来历吗?开创这一类诗风的鼻祖是何许人也?恐怕好多人就不知道了吧?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遍查有关正史、野史、传记等各种各样资料,并经多方打探,终于将张打油与打油诗的缘由汇总如下:
“打油诗"最早出现在中唐时期.为什么叫打油诗呢?该诗体是一位叫张打油的人所总结运用发扬光大的.
张打油――唐朝中期南阳向城(今南阳南召县)人.
唐时诗坛繁荣,百花齐放.张打油从民间的俚语俗话中收集整理,提取精华,踢除糟粕,独创了这一深爱广大群众喜爱和仿效的诗体.
我们首先来再次读读张打油的代表作之一:
《咏雪》
江山一笼统
井口一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简单的四句形象生动地把山川大地被厚厚地白雪覆盖的风貌现显了出来,全诗写雪而不着一个“雪”字。我们的打油同志还将“天地”与“井口”进行对比。“一笼统”与“黑窟窿”是不是很容易让人想起太极图?而将黄狗与白狗进行对比,天地间静悄悄的景致与生龙活虎的黄狗白狗们联系起来,这生命也就与天地联系起来了。大雪纷飞,黄狗与白狗都产生了变化,如果说“黄狗身上白”很形象地反映了白雪覆盖的情景,那么“白狗身上肿”就更加形象、非常形象了!此诗还被大学教科书《文学理论要略》引用。(暗笑,是引来作毫无诗意的反面例证的)。
说起张打油及他的诗还有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某年大雪过后,人们正在街上扫雪,刚好见张打油路过,就有人叫道:“张书生!再作一篇咏雪诗吧!”,“可不准重复那一首的”。人们认为看张打油作诗是一种快乐的事。张打油看着满街人们有的扫有的铲,又望望天空,便提笔顺手在南阳知府府衙雪白的照壁落墨了:
“六出九天雪飘飘”大家一看就叫道:好,有种儒雅之气啊!
“恰似玉女下琼瑶”。众人齐叫:妙啊!接着写!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
使锹的使锹!”
大家哄堂大笑。此诗先雅后俗,既幽默滑稽又形象实际。谁知被外出的知府回来看到了,大怒:“这是谁写的?快给我查查!”师爷上前一步说到:“大人,不用查了,这诗除了张打油别人写不出来”。知府一听:“还不快把他抓来”。
张打油被抓来后,一听这位大官的呵斥,上前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本人是爱写一些诗句,虽然不才也不会写出这么没水准的诗吧?大人要是不信请出个题目,小的情愿当场面试”!这位大人一听,口气还不小,决定试一下张打油。那时正值安禄山兵变围困南阳之际,于是便以此诗为题目要求张打油作诗一首。打油一听要他作诗便来了精神,略一思索便呤道:“百万贼兵困南阳”,
那位大人一听便说:“有点气魄,起句便不平常啊”!张打油一听更来劲了:“也无援救也无粮”。这位大人摸了摸胡子说:“差强人意,接着”。张打油马上一气呵成了后面的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在场的人听到这里都笑弯了腰,此诗与照壁上的诗如出一辙,就连这位大官也忍不住笑了起来,终于饶了张打油,从此张打油及打油诗更是不胫而走,流传之今。
张打油的先雅后俗、幽默中透着讥讽的诗风,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到了明清时期一些文人们根据张打油诗的先雅后俗逐渐演变出了先俗后雅的诗风。如明代的唐寅(伯虎)在一次众人围观的现场为《雄鸡图》题诗为:“一上一上又一上”,众人不知所云。“一上上到高山上”。众人还是以为:这叫诗吗?“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只到此时围观的众人才恍然大悟:高手就是高手啊!再如清时怪才郑板桥的“咏雪”诗,也是应朋友之请呤出的:“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要不是最后的一句很很地“雅”了一下子,前面的“俗”还有意义吗?(此诗被戏说乾隆中引用,还说是乾隆所作,不过那是“戏说”!经过本人认真考证,原作应该是郑板桥!)
至于张打油在没有出名之前早已在民间留下了很多诗句,他的早期《咏雪》诗是这样的:
雪在天上糊里糊涂,
落在地上明明白白,
由雪变水容容易易,
由水变雪难上加难。
形容麻子脸的诗:
雨打平沙地,
新鞋踩硬泥,
豆包失了馅,
翻看石榴皮。
张打油不是只会作这些“俗诗”,而是他在刻意追求一种有个性的诗风,通过他与李白交手的句子可见一斑:据传,张打油在当地早已被群众誉为“诗霸”,一日李白路过南阳,晚上信步来到白河岸边。见河中停泊一船,上面悬挂的灯笼上赫然写着“诗霸”两字,李白看到后有些不愤,对船随口就吟诵出两句诗来:
谁在河上称诗霸,
请作一章与吾看。 张打油一听也随口呤道:
夜半不堪题妙句,
恐惊星斗落江寒。李白一听大吃一惊,心想民间确有高人。此次李白路过南阳只字未留就走了。
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也作过打油诗,《咏国民党纸币》:“跑上厕所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捣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五十年代群众形容干部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打油诗:“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本人在农村田间地头的厕所墙上见到的打油诗:“来时失急慌忙,走时舒适便当,回头望一望,丰收添力量。”
不再罗列了,其实大家也都能说出很多类似这样的打油诗,这就是"诗霸"的诗风!也充分说明了其在民间在群众中的普及性、广泛性,“下里巴人”也好,“毫无诗意”也好,只要群众喜欢,大家欢迎,就是好诗。你说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