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原创】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

(2011-12-29 13:40:27)
标签:

转载

分类: 君临天下

浮来山·定林寺·校经楼

 

云中窥月图/

 

浮来山又名浮丘。位于日照市莒县城西,距县城8公里,与沂南县分水为界。浮来山有三峰,北为佛来峰,西为浮来峰,南为飞来峰。三峰鼎峙而又拱围相连,唯东面略微开敞。

http://s2/middle/3f45a731g97ae72088561&690

早时有一部地理传说《琅琊乡音》曾介绍浮来山的由来:远古时代,神仙浮丘公驾鹤来到还是洪水泛滥的的莒地,适逢一山自东海而来,于是用道法定住。因是水上漂浮而来,故名以浮来山,又唤作浮丘。又有一片树林随波而至,也用仙法定住,唤作定林。浮来山与老神仙道号相同,浮丘公认为有缘,便以此地为道场,修身养性。后来有一条黑龙在浮来山附近为虐,被浮丘公移山而来,压在山下。龙头在山前,化为卧龙泉(在今定林寺前),龙尾在山后,化为龙泉(在今朝阳观附近),以此向百姓谢罪。这座山便被称为佛来峰。再往后,又从南海飞来一山,即飞来峰,三峰鼎力,便成为现在的浮来三峰

http://s16/middle/3f45a731g97ae792a28bf&690

儿时随父母居住在浮来山西的湖头公社,离开浮来山十几里地。每逢周末,便骑自行车到浮来山游玩。那时的浮来山一片荒凉破败,基本无甚景点观赏。但,浮来山、定林寺,以及寺内那株古老的银杏树,却在记忆中深藏。至今尤记,定林寺大门上的那幅对联:“三山环抱古寺,万木丛中定林”。但这幅对联已经不存在了,已经被改为:“法沐东来传神定,慧地北归校心经”。问及门外卖旅游用品的长者,也不知所云。

http://s9/middle/3f45a731g97ae7ebbe008&690



定林寺院内银杏树,树龄达3500多年,树高26.3米,周粗15.7米,号称天下银杏第一,也有人管它叫银杏之祖,参天而立,远看形如山丘,龙盘虎踞,气势磅礴,冠似华盖,繁荫数亩。银杏树俗称白果树,因为过去是爷爷辈种树,孙子辈才能听得到银杏果实,所以又称公孙树。

相传某朝某代一众赶考举子路经此地,适逢下雨。他们闲极无聊,便想丈量一下此树到底有多粗。七个士子张开双臂,见一媳妇亦在树下避雨,便不好环抱,于是其中一人便张开右手的中指与拇指,丈量开来,恰好八扎(张开中指与拇指的距离曰一扎),于是就有了七搂八扎一媳妇的说法。

http://s1/middle/3f45a731g97ae99082420&690

树前立有会盟碑:“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隐公八年经。”记载的是鲁公与莒子会盟于此树下。一九七九年十月由著名书法大家武中奇先生题写。

http://s12/middle/3f45a731g97ae87fcc87b&690

树下另有一诗碑,碑文如下:

“浮来山银杏树一株,相传鲁公莒子会盟处,盖至今三千余年。树叶扶苏,繁荫数亩,自干至枝并无枯朽,可为奇观。夏月与僚友偶憩其下,感而赋此:

大树龙盘会鲁侯,烟云如盖笼浮丘。形分瓣瓣莲花座,质比层层螺髻头。史载皇王已廿代,人经仙释几多流。看来今古皆成幻,独子长生伴客游。

先籍霍丘鲁世守三韩莒守陈全国题,清顺治岁次甲午孟夏上浣之吉”

由“清顺治岁次甲午孟夏上浣之吉”,当是后人依照相关资料题写立碑,而清人是不会在落款中题写上清顺治字样的。

http://s12/middle/3f45a731g97ae8e871b0b&690

定林寺因南北朝文学理论大家刘勰在此校经而闻名于世。

贫寒的家境使刘勰在少年时代就"笃志好学"(《梁书刘勰传》),立志通过学业文章踏入仕途,立身扬名。他在七岁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梦:满天云蒸霞蔚,灿若锦绣,他缓缓地登攀而上,采撷片片彩霞……(《文心雕龙序志》)。在少年刘勰的心里,人生似乎是这样的美好,展现在面前的似乎是一派锦绣前程。然而,等待着刘勰的现实却是冷酷无情的。南朝社会是实行门阀制度的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贫寒的庶族子弟,即使才华出众,也难以在仕途上获得发展。这时,一心向学的刘勰便做出了一个影响他终身命运的重要决定:到定林寺去,拜高僧僧祐为师。寺庙宏丽的定林禅寺,典藏丰富,高僧辈出,名流云集,是当时佛教活动的中心。僧祐是定林寺的主持,他佛理精深,学问宏富,不但精通佛理,而且博览群书,是齐梁佛教界的重要人物。在以后的十年里,刘勰夜以继日,潜心攻读,刻苦治学,利用定林寺丰富的藏书,阅读了儒家的经典以及诸子百家、史传和各家的论文集,尤其对儒家的经典有深入的钻研,为以后撰著《文心雕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刘勰又做了一个梦。这次,他梦见自己手捧丹漆礼器,跟着孔子南行……伟大的先圣竟然垂梦于他,刘勰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刘勰最先想到的是要阐明圣人的思想,莫如替经典作注解了,可是过去马融、郑玄等学者已把圣人的思想阐发得够明白了,他就算有深入的见解,也未必能自成一家。于是,他想到了文章,并选定了文学批评的道路,开始了探索文心的事业。伴着青灯古典,六七个年头过去了,一部寄托着刘勰心意的巨著《文心雕龙》终于问世了!

http://s16/middle/3f45a731g75917536d24f&690

《文心雕龙》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部,各二十五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主要部分。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五篇,论"文之枢纽",阐述了作者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全书的纲领和理论基础。从《明诗》到《书记》的二十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可称是文体论。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二十篇,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四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进行专门探讨,可称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的精华所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文心雕龙》从内容上说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体大思精,具有严密的体系,在古代文学批评中是空前绝后的著作,是我国文学理论遗产的瑰宝,对于我们现在从事于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由上古至南齐以前我国文学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的依据,值得我们重视和好好研究。其成就是杰出的、空前的、是举世公认的。

 

然而,由于刘勰身名未显,当时的学术界还不大知道他,《文心雕龙》问世后,这部心血的结晶却得不到文坛的重视,名流的首肯。当时沈约名高位显,在政界和文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刘勰想首先取得他的承认,却没有机会接近他。一次,刘勰把书背着,像一个卖书的小贩似的,在大路边等着沈约。当沈约坐车经过时,便拦住了他。沈约好奇地把《文心雕龙》拿来阅读,立即被吸引,认为此书"深得文理"(《南史刘勰传》),大加称赏。后来又常常把《文心雕龙》放在几案上随时阅读。经过沈约的称扬,刘勰的名气才大起来,《文心雕龙》终于在士林中传播开来。同时,三十八岁的刘勰,也告别了居留十多年的定林寺,"起家奉朝请",踏上了仕途。

http://s16/middle/3f45a731g97ae9d343adf&690

出仕伊始,刘勰先被梁武帝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宏引为记室,开始了他的秘书生涯。接着,又调任车骑将军夏侯详的仓曹参军。天监九年(公元510年),在秘书岗位上工作了七八年的刘勰出任太末(今浙江衢州市)县令。他在太末虽然"政有清绩",但他毕竟是一根难得的"笔杆子",所以不久又被调任梁武帝之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并兼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重新回到了秘书岗位。东宫通事舍人和中书通事舍人一样,在南朝都是颇为重要的职务,出身寒微的刘勰被委任此职,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重用和殊荣。更值得一提的是,刘勰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期间,得遇昭明太子萧统的厚爱,使他的文学才华再一次焕发出熠熠光彩。萧统是梁武帝的长子,自幼爱好文学,入主东宫之后,"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包括刘孝绰、王筠、陆陲、到洽等著名文人在内的文学集团,他们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一时"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深得文理的刘勰加入到他们当中,当然更是锦上添花。萧统对刘勰"深爱接之",对他格外敬重。萧统主持编选的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文选》中所选文章,多与《文心雕龙》中论文体时的选文定篇相合,可见刘勰的文学思想对萧统有很大影响。天监十七年,刘勰升任步兵校尉,仍兼东宫通事舍人。至此,刘勰已走到了他的仕途的顶峰。之后,由于僧祐的死,为了整理编撰僧祐留下的大量经卷,梁武帝下令刘勰与沙门慧震到定林寺撰经。从此,刘勰便中断了在仕途上继续发展之路。经卷撰成以后,刘勰上表要求弃官为僧,并烧掉了胡子和头发自誓,得到了梁武帝的允许。刘勰从此变服为僧,改名慧地。但不到一年刘勰就死了。由此可见,刘勰从天监初年(公元502年)跻身仕途后,中间除担任过短时期的太末县令,其余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秘书岗位上度过的。

http://s10/middle/3f45a731g97aea2365079&690

北朝(公元420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公元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公元439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http://s7/middle/3f45a731g97aea6c6a946&690

在文学研究方面,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编选的《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这两部巨著都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http://s8/middle/3f45a731g97aeb0939567&690

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任老师肖衍春,原系沂南县第一任文教科长。他告诉我1962年,莒县人民政府(当时隶属于临沂地区)依据相关史料,到国务院申报定林寺及校经楼的文史地位。当时的文化部长郭沫若并未到莒县亲自考察。但亲自题写了文心亭、校经楼等题字,确立了浮来山定林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参考了网络中相关的资料,感谢相关作者)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八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