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节留香

金秋九月是对北大荒的描述,九月的江南还是青山绿水,花团锦簇,彩蝶飞舞,裙摆飘荡。
假期一改往日的“奢侈”,在上海打一张“一卡通”,坐地铁,乘公交,寻找景点,放亲会友。在美丽的杭州乘公交游西湖,观灵隐寺。感受老百姓的日子,寻找普通居民的生活状态。
延着西湖行走,留下的第一张照片是在一块刻有“晚节留香”的石碑前。不知道是对“晚节”词汇的敏感,还是白发增添的心理驱使和暗示,对这块石碑格外关注,仿佛为我现实的心境所设。每个人都会有面对退休的那一天,都有和工作多年的岗位告别的时候。晚节留香,该是很多人的心理需求追求和向往,更是精神寻求寄托和收获。
对工作我很认真,也可以说很勤奋,决不对付,更不会拿钟爱的工作开玩笑。我会舍弃很多快乐和追求,放弃很多爱好和时间,认真经营每一份工作,认真领会领导意图,创造性安排好工作进程,不留遗憾,让良心无悔。
在这块“晚节留香”的石碑前,我回想起父亲的一生,这句话父亲最合适不过。父亲的一生,不论受多大挫折、委屈,为民办事不求回报是他的宗旨。清贫的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遗产,在他工作过的农场老百姓心中,始终是备受尊重和爱戴的。他对工作的敬业态度,对百姓的和蔼宽容,对事业的努力和对黑土地的依恋和不舍,都保留在老百姓的口碑中。难得在我去上海时,认识父亲,给父亲做过助手的知青,托付我在父亲的坟上,为他们添把土,上柱香,烧点纸……
石碑旁凉亭里,一群老人快乐地说笑弹唱着。看着这些生活在西湖边的京剧票友,评弹爱好者的吹拉弹唱,看着他们苍苍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感觉到生活在美丽优雅的西湖边老人晚年的安逸和幸福。
父母的晚年本可以去大城市安度,可他们还是选择了奉献多年的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大机械的北大荒没有湖畔,没有鸟语花香,没有音乐厅,没有公园。甚至在他们过世后停留的太平间也是及其简陋,四处透风的临时房间。
年过50的我,已开始安排自己的心情,寻找心态的平衡。回想父亲的气节,追寻父亲的足迹,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让晚节留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