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时代 多少教师坚持深阅读(《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4月22日头版
(2013-04-22 12:06:22)
标签:
教育 |
本报调查显示:仅有10%的教师爱读纸质书籍,3%的教师上课之外不读书。
浅阅读时代 多少教师坚持深阅读
“2012年国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4月18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开展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网络、手机、平板电脑逐渐成为方便、快捷的新型阅读工具时,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不需要太多思考、跳跃浏览式、碎片化的、被业界称为“浅阅读”的阅读方法。
据悉,今年“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丰富”。作为天天教书育人的教师,在浅阅读时代的强烈冲击下,是否还在读书?是否还在坚持“灯下品读经典”的“深”阅读?“世界读书日”来临前,本报记者通过入校采访、电话采访、QQ群采访等多种渠道,采访了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24个省市的20多所中小学的百余名中小学教师。
年轻教师阅读趋势在变“浅”
采访中,老师们在回答本报调查的“您经常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阅读”问题时,58.6%的教师选择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31%的教师选择网络,仅有10.4%的教师选择纸质类书籍。
通过“现代教育报教师家园”QQ群,记者联系到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教师白杨,一位使用“手机阅读”软件的“80后”。“从小说到教育教辅,从言情悬疑到历史军事,随时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她向记者介绍,数字阅读确实很方便,不用再随身携带具有一定重量的纸质书。然而她也坦言,尽管快速浏览式阅读可以直接把自己最关注的内容找出来,但缺点是记不住太多。
在“电子阅读”和“纸本阅读”之间,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校长邰亚臣倾向于“纸本阅读”。他认为,电子化阅读鲜有完整的呈现方式,不同链接组合起来的东西客观上提供的是片段,网民们更为普遍的就是跳跃式阅读。而“纸本阅读是一种亲身参加的活动,是一种扔掉Baidu和Google两根‘拐杖’的行走方式,如果坚持走完全程,那种意想不到的收获才会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量”。
对此现状,专家怎么看?记者电话连线首都图书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倪晓健,他分析说:“时下不仅是中小学教师,整个社会的人群都愿意用现代媒体来获取信息和文化知识。现代技术的确改变了人们过去单一地利用印刷文本阅读的渠道。”“但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出现,却让教师们逐渐远离在阅读中思考。”对此现状,他有些担忧。
“深”阅读正远离教师人群
记者在采访调查时发现,72.5%的教师将无法“深”阅读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没时间”,16.4%教师表示“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书”,还有3%受调查者表示“没有阅读习惯”。
“除了批改作业和管理学生外,还要承担一部分行政事务,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北京海淀区某高中的张老师是一名班主任,面对高考,每天和学生不得不共同面对庞大的题海战术。“用iPad或手机浏览时,看到感兴趣的大标题就点开看下,不感兴趣的就略过。如果是纸质书籍,就直接翻到最感兴趣的一章阅读,不会做深度思考,也静不下心来思考。”
然而,执教20年的北京市育英学校语文教师李卫云仍在坚持“深”阅读。“通过对书本的研读,我的教育教学从‘匠气’变得逐渐灵动了,由肤浅逐渐深入了。”在她看来,教育阅读不同于消遣阅读,在深入阅读中,教育教学问题就能够得到解答。
据倪晓健介绍,目前首都图书馆注册的150万个读者可以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阅读到首都图书馆数字化的文献,包括图书和报纸。他曾在地铁中观察到,一半年轻人都在利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35%的教师表示平时爱读休闲生活类的书籍,选择阅读教育专业类书籍的教师仅占17%。“85后”教师邱晗在北京一家幼儿机构教学,业余时间除了阅读教育心理学外,她最喜爱的当属《瑞丽》这样的时尚杂志。“可以更好地放松身心。”她说。
专家建议:教师还需“深”阅读
孙瑶是北京丰台区纪家庙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平时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要管理学生,但总能“挤”出读书的时间。在她的床头除了摆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书籍外,还有一支笔。“我会把书中最出彩的部分标注出来,还会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读书感想。每月,她都会不定时地去泡图书馆,最爱闻的是纸质书特有的“香味”,自嘲是最传统的“80后”教师。
像孙瑶这样坚持“深阅读”的教师并不多。当受调查者被问及“每天阅读时间为多少”时,56.4%的教师坦言不超过半小时,33%教师为半小时到1小时之间,7.6%教师阅读时间为1~2小时,有3%教师表示从不阅读。
林惠(化名)是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教师,每天阅读内容多为报纸上的新闻。“用iPad或手机阅读会使眼睛十分疲惫,看厚本的书籍又怕坚持不下来,所以会在睡前把当天的晚报浏览一下。”
“教师自主学习只能依靠大量自主阅读。教好书离不开读好书,抓住阅读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当前有拨乱、归真、复本的作用。”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吴颖慧建议,把教师专业阅读当做一种研读,即教师通过读一本书来获得一个新的教育理念,运用阅读获得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实践经验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教师阅读与专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倪晓健坦言,无论是社会还是校园中,都存在着一种浮躁情绪。“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坐下来真正冷静地思考一些问题,也没时间做读书笔记和批注。眼下的年轻人更愿意接受快餐式文化了,基本是扫描式阅读,缺乏深入思考。”他建议,“从长远来看,教师坐下来读书,在读书中深入研究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典型个案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促成长
自2007年起,北京市海淀区启动了面向全区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师阅读工程”项目,走出了一条通过“专业阅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之路。
每年,海淀区都会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精品书。目前,该区图书推荐活动已经进行了六年,累计向教师推荐300本图书。
北师大奥利匹克花园实验小学:阅读是教师成长的“源头”
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教师阅读习惯,北京师范大学奥利匹克花园实验小学每学期都开展一次“书香教师”评选活动。
同时,全校教师还“共读”一本书,在网站上开辟“读书论坛”,教师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可以在线上通过跟帖交流,互相推荐、分享好书。为了方便师生阅读,学校还建立了以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安武林命名的书屋。
□文/本报记者 曹阳 赵艳国
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3_04/22/24495747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