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个教师,2年和36年,都是一种坚守

(2010-09-09 22:57:54)
标签:

教育

分类: 红袖子眼中的教育

“京郊行•寻找最边远校园的感动”系列之一

 

喇叭沟门,当地人称“沟门”,位于北京最北端的山区小镇,这里距离天安门 160公里,约四小时车程。当地唯一一所“最高学府”也是北京最北端的学校——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中学,承担着周围18个自然村的学生入学任务,学生70%是满族。201092日清晨630,本报“京郊行寻找最边远校园的感动”采访组记者从北京城区出发,上午900,到达同样位于怀柔山区的汤河口村小,短暂停留后,当日1530,来到喇叭沟门满族中学,这所占地面积14600平方米,目前只有6个教学班140名学生、36名教职工的初中校,都发生过一些什么故事?

 

故事二

23个教师,2年和36年,都是一种坚守

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中学的校长吕海瑞,今年8月刚从同样在怀柔山区的汤河口中学调任到此,向大山深处又迈进一步。但说起这里的老师,他和该校的党支部书记刘长权一同向记者数起“家珍”:23名在一线的教师,最长教龄的已经36年了。就是这样一群年龄从25岁到58岁的老师,撑起了北京最北端“最高学府”的教学任务。

采访的过程中,老师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只有靠读书,他们真的需要我们。

“寂寞吗?”“天天忙着跟孩子们在一起就忘记了。”

刘海齐,20047月从华东地质学院毕业后来到这所学校,6年来,一直坚守在这里。同他一起来的6名大学毕业生,走了4个,只留下他和一名女教师王莹莹,他们俩,一个成为化学学科中坚力量,一个成为英语学科顶梁柱。

非师范学院毕业的海齐,如今已是教学和管理上的一把好手,早早担起了学校德育主任、化学学科负责人的多重重任。

今年刚过30岁的他,既风趣又持重,有着同龄人的理想和追求。当记者问他,6年如一日地在这所深山学校,有过寂寞吗?他说,“天天忙着跟孩子们在一起就忘记了。”

在这里已经支教一年的房秋实老师也有如此同感,从怀柔区重点校之一的怀柔二中来此要完成两年支教的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课余时间到山里采撷的野花,多年习惯在城区生活的她,刚来的时候有多寂寞只有她自己的心知道,可如今她已经同这里的孩子和老师亲密地融为一体了,“一天很快就过去了!”她笑声朗朗地告诉记者。

“想家吗?”“当然,尤其是当听到孩子生病的消息时。”

孩子还不到一周岁的王莹莹,今年年初时向学校提出过调离的申请,毕业到这所学校6年来,这是她第一次提出要求。孩子这么小,丈夫又在外地,要走,是多么合情合理!

可是,老校长一次一次跟她谈心,把这届初三带完吧,英语学科全靠你了。

从小升初入学考试时只有三四个学生英语及格,到中考时近60%的学生英语及格,作为英语教师的王莹莹,付出了多少努力?“如果没有分配到这样的学校,就不知道山里的老师有多辛苦!”她说这话的同时,又补充了一句,“我们老师中很多人都是从山里出来的,最希望山里孩子能走出大山。”所以,她还是留下来了。

当记者问她“想家吗”时,她有些激动地盯着记者:“当然,尤其是听到孩子生病的消息时。”

“想过离开吗?”“没想过是不真实的,可是种种原因还是留下了。”

“可以每天回家。”“对家里的照顾多一些。”“多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学校的伙食再好一些。”……对记者提出的“作为一名山区教师,你最希望改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老师们的回答让记者有些无以应对,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名渴望成长的教师,这些愿望是多么的简单,可是,由于身处大山深处,这些简单的愿望又是多么难以实现!

每周最多只能回家一次(如果大雪封山就可能十天半月也回不了家)、从教六七年还没有到北京市参加过一次教研活动、孩子生病了只能对着电话哭……山区教师有多难?支教的房秋实老师说:“来了后才了解他们的艰辛。”

“想过离开吗?”面对记者如此尖刻的提问,很多老师坦然回答:“没想过是不真实的,可是种种原因还是留下了。”

在这里教了34年书的杨才老师如此,在这里教了6年书的王莹莹老师也如此。

今年1月,学校教学楼及教师宿舍的改建已经全面竣工。老师们再也不用在寒冷的冬夜到学生宿舍旁的公共厕所如厕了,两人一间的教师宿舍有了卫生间可以洗热水澡了,办公室里每个教师都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了,房间里保温效果好多了冬天不用再盖两床厚被了……用在这里工作了26年的金自山老师的话说:“烧煤炭、烧蜂窝煤取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老师的工作、生活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倍,我们很知足!”

1965年建校以来,因为一代代在学校坚持工作的教师,这所学校多次取得中考好成绩,为山区为社会培养了诸多人才。

或许,这正是这些山村教师的质朴与可贵所在:要求不高,付出很多。无论在这所学校只支教两年,还是在这所学校站了36年讲台,他们,都是山区教育事业的坚守者。

他们的故事,简单,平凡,细说出来,却总让人泪流满面!

 

采访手记

他们都是好样的!

93清晨,记者站在喇叭沟门满族中学教学楼前空旷的操场,静静地看着太阳从对面的群山中绽放出一天中最初的笑颜,朝霞,在纯净的空气中很美;耳边传来阵阵朗朗书声,一种感动油然而生:原来,有一种坚守因教师职业而生。

当冬季来临时,每天下午三点多钟,温暖的太阳就从对面山头早早落下;由于山区电力不稳,时不时在上晚自习时会突然停电,群山中的校园刹那间变得伸手不见五指;一天24小时,不论白天黑夜,老师和学生始终在一起……

有的人来了,再也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有的人来了,支教两年,回到了原来的学校;有的人来了,又走了。来来去去中,学校一直在这里,学生一茬接一茬地从这里飞出去。

只要在这里教过书,无论留下的,还是已经离去的,他们在这里的时候,都有过这些难忘的经历,都因为对教师职业的挚爱奉献过自己,无论一年、两年,还是一生

他们,都是好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